芜湖县XX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告别童 8.2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同步课时训练 北师大版六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校的最后一天
一、我能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远()重() ( )()不疲热泪()()
如()似( ) 一()一() ( )()不离
二、我知道下列词语书写全对一组是的()
A.防不胜防如坐针毡忐忑不安心潮澎湃
B.跃跃欲试察言观色峰峦叠樟孤芳自赏
C。

乐此不疲粉身碎骨南袁北辙捕风捉影
D.高瞻远瞩搬门弄斧同甘共苦才疏学浅
三、我会写句子。

1。

我们看着你的头撞破了,心里很难受。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我们和万尼。

莫斯长老师的感情很深。

改为夸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什么时候才能再拉开那个马蒂尼里放过蜥蜴的抽屉呢?
改成不带问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那一条条被我们用脚踏出来的路,才是我们每个人留在这世上的真正姓名。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位老师发现一个男孩上课时常低头画些什么。

有一天,他看见那个男孩好像又在画着什么,他边朗读课文边走到那个男孩身边,拿起他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龇牙咧嘴的自己。

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着,要男孩课后再做些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

奇怪的是,自此那个男孩上课再没有画画,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而且后来成了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显然,那位老师并没有因为男孩的恶作剧而大动肝火,加以指责、训斥甚至变相体罚,使其情绪低落、一蹶不振,而是从中发现了他的美术天赋,并加以鼓励引导,用自己的宽容、智慧和无私的爱心,点亮了孩子的心灯,使孩子能辨清方向、认清目标,奔向了希望的未来。

1。

解释下列词语。

(1)大动肝火:
(2)一蹶不振:
2.老师看见男孩上课画龇牙咧嘴的自己时,是怎么做的?
3.小男孩为什么能成为颇有造诣的漫画家?
4。

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一个词语,给短文填上一个恰当的富有深意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一、远渡重洋乐此不疲热泪盈眶
如饥似渴一心一意形影不离
二、A
三、 1.我们看着你的头撞破了,心里像刀绞一样难受.
2.我们和万尼.莫斯长老师的感情比海深。

3。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拉开那个马蒂尼里放过蜥蜴的抽屉.
4.路才是我们真正的姓名.
四、 1。

(1)大发脾气。

(2)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

2.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着,要男孩课后再做些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

3.老师用自己的宽容、智慧和无私的爱心,点亮了孩子的心灯,使孩子能辨清方向、认清目标,奔向了希望的未来.
4.这是一位宽容、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

5.点亮了孩子的心。

人生寓言
第十四课鼎湖山听泉
一、选择题。

(共20题)
1.“zhào qìng”的汉字是().
A、肇庆
B、曌庆
C、肇擎
2.“薄雾”的拼音是()。

A、báo wù
B、báo yún
C、bó wù
3。

“愈”字共有()笔笔画?
A、12
B、13
C、14
4。

“缝”字共有()笔笔画?
A、12
B、13
C、14
5。

“忽”字属于()结构?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6.“勃"字属于()结构?
A、上下
B、左右
C、半包围
7。

“清亮"的近义词是()。

A、清楚
B、清澈
C、明白
8。

“清纯”的反义词是().
A、庞杂
B、纯净
C、清澈
9。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10.本文的作者是()。

A、谢竹丽
B、金志文
C、谢大光
11。

本文作者是哪里人?()
A、陕西
B、山西
C、山东
12。

本文一共有多少段自然段?()
A、3
B、4
C、5
13。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A、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14.根据本文的写作顺序,可以将本文分为几部分?()
A、1
B、2
C、3
15。

“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这句话说明()。

A、山里很荒败
B、山里很安静
C、山里只有泉水的声音
16。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句话中的“跳跃”一词好在()。

A、使文章富有动感
B、是动词
C、写出了行进状态
17。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这句话说明()。

A、泉水是有生命的
B、钟声和泉水是很好的搭配
C、作者的心情愉悦
18。

作者的游览地点是()。

A、贝加尔湖
B、鼎湖山
C、牛头山
19。

“湿漉漉的树叶”,为什么树叶是湿漉漉的?()
A、清早的露珠
B、泉水的水滴
C、下过小雨
20。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

A、抒发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表达自己体会到的人生哲理以及生命的意识
C、两者都对
二、填空题。

(共10题)
1。

“yuèěr"的汉字是悦耳。

2。

“gǔchà”的汉字是古刹。

3。

“躺”字共有 15 笔笔画。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4。

“龄"字共有 13 笔笔画。

(请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5。

“寂”字属于上下结构。

(请从上下、左右和半包围中选择)
6.“胧”字属于左右结构.(请从上下、左右和整体中选择)
7。

“粗野"在本文中的反义词是轻柔。

8.“奇妙”在本文中的近义词是美妙。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庭院里繁花似锦,古树参天。

10。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三、判断题。

(共10题)
1.“luǎn shí”的汉字是“卵石”。

(对)
2.作者所去之地是在肇庆市东郊。

(对)
3.山里的泉水不会交错。

(错)
4。

“云中传来钟声”,这句话表明山里是幽静的。

(对)
5。

庆云寺建于元朝。

(错)
6.作者一行人在庆云寺借宿的。

(对)
7.本文中,作者在多处运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
8.本文中,比喻是唯一用到的修辞手法.(错)
9.由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在游山时,内心有一丝的不畅.(错)
10。

本文是一篇写景类的散文。

(对)
四、连线题。

(共10题)
1.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著名的薄雾
飘渺的泉声
淙淙的泉水
清亮的声音
奇怪的风景
2.请用直线把搭配合适的词语连接起来。

宁静的卵石
流淌的水潭
厚重的暮色
深深的小溪
光滑的回响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
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

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

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

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

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

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

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

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


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

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
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

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22* 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2。

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与我们一家建立的深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如何将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描写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资料,有条件的可观察家中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了解大意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来的;松鼠活泼可爱……)
3。

预习后你一定有了更多收获,现在分组交流,组长记录要点,各组选一名同学汇报预习情况。

要求:不重复前面同学的发言,可以提出疑问.(汇报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二、根据提示,拟订提纲
1。

读自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拟订自学提纲。

(原则:尽量考虑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训练。

)
三、指导阅读,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纲自学课文.
2。

分组交流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松鼠在“我”家做了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可按课文叙述的顺序汇报,也可先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可先交流事件再谈感受,也可夹叙夹议。

(预设:松鼠千方百计储存冬粮,把糖、面包皮什么的叼到大柜顶上;松鼠把我们采来的鲜蘑菇晾上了;天冷了,松鼠用我们的手套头巾垫窝……从中体会到松鼠的可爱以及家人对松鼠的喜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朗读深化,学习表达方法
1.快速阅读,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我们一家与松鼠感情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象作者怎样把这种感情写得真实具体的。

2。

交流作者表达方法。

3。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及自己观察的情况,进行口语交际训练:XX与XX的故事(可以是我与小动物也可以是别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