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淮南子》选读(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专题讲练:《淮南子》选读(解析版)
《淮南子》选读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
哲学著作。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的庶子,封为淮南王,刘安作为长子,承袭父爵,故亦称淮南王。
刘安撰作《淮南子》的目的,是针对初登基帝位的汉武帝刘彻,反对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
今存内二十一篇。
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
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
《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有九个头的怪兽。
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据说飞时伴有能毁坏建筑的狂风。
封豨(xī):大野猪。
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
畴华:地名,在南方。
凶水:地名,在北方。
青邱:大泽名,在东方。
洞庭:洞庭湖。
【译文】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
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
(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沼泽地荒野去杀野兽凿齿,到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到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到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
豨。
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
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领导人(天子)。
2.嫦娥奔月
【原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妲娥①于月桂树下。
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②。
羿请不死之药③于西王母,托与妲娥。
逢蒙④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
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
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广寒⑤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
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
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注释】
①姮娥:又作嫦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
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
奔月。
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
姮娥飞天就是嫦娥奔月。
②天作之合:上天安排的结合,多用作称颂婚姻美满。
③不死之药:指长生不老药。
④逢蒙:人名,曾学射于后羿,也是夏代善于射箭的人。
⑤广寒:广寒宫,即月宫。
【译文】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妲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妲娥保管。
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妲娥。
情急之下,妲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
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妲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
广寒宫里寂寥难耐,怅然若失,再也无法在此待下去了。
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羿听说妲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
月母被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妲娥每月在月圆之日下界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
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羿与妲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3.伏羲①画卦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②冥冥,澒濛鸿洞③,莫知其门。
有二神④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⑤;于是⑥乃别⑦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⑧。
是故精神,天之有⑨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⑩,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⑪,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⑫;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⑬之者生。
【注释】
①伏羲(xī)画卦: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创世神,据说他和女娲画八卦图,造天营地。
②窈窈(yǎo)冥冥:幽远昏暗。
③澒(hònɡ)濛鸿洞:混沌不清。
④二神:指伏羲和女娲二位创世神。
⑤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
⑥于是:在这时。
⑦别:分出。
离:散离。
⑧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精的气则产生人类。
⑨有:归属。
⑩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
⑪法天顺情: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
⑫阴阳为纲,四时为纪:以阴阳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
⑬法:依附。
【译文】
上古还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只有模糊不清的状态而无具体形状,这种状态是昏暗幽深、混沌不清,无法知道它的门道。
那时有阴阳二神同时产生,一起营造天地;其深远得不知它的尽头,
宽广得不知它的边缘。
这时便分出天地阴阳,散离成四方八极,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万物才从中产生形成。
这里,杂乱的气产生鱼鸟禽兽和昆虫,而纯精的气则产生人类。
因此,人的精神归属于上天,而形骸归属于大地。
如果人死以后,精神归属于上天、形骸归属于大地,那“我”还有什么存剩呢?所以圣人遵循天地的运行规则、顺应人的本性,不为世俗所拘束、不被人欲所诱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阴阳变化、四时运行为准则。
天清澈而洁静、地平定而安宁,万物离开它就死亡,依附它就生存。
4.宋人好善
【原文】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解①。
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
以问先生②。
先生曰:“此吉祥,以飨③鬼神。
”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
牛又复生白犊。
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
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④而后合。
其事未究⑤,固⑥试往,复问之。
”其子又复问先生。
先生曰:“此吉祥也,
复以飨鬼神。
”归,致命⑦其父。
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
”
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
其后楚攻宋,围其城。
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
楚王大怒。
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
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
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注释】
①解:通“懈”,懈怠。
②先生:在此指孔子。
③飨(xiǎnɡ):供奉,祭祀。
④忤(wǔ):违反,抵触。
⑤究:明白。
⑥固:同“姑”,姑且。
⑦致命:传达先生之言。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一个乐于为善的人,他家三代都不懈地做善事。
家里的黑牛无故生出了白牛
犊,于是他就去请教孔子。
孔子说:“这是吉祥的预兆,应该祭祀鬼神。
”
过了一年,那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瞎了。
黑牛又生了白牛犊。
那父亲就叫他儿子再去请教孔子。
他儿子说:“前次听从了先生的话,(你)却失明了,现在还要去问他,为什么?”父亲答道:“圣人的预测,先违背后契合(事实)。
这件事的结果还不清楚,姑且试着前往,再去问一问他。
”他儿子(只好)又去问孔子。
孔子回答:“这是吉祥的预兆,还应该去祭祀鬼神。
”儿子回家把孔子的话传达给他的父亲,他的父亲说:“照先生所说的去做。
”
又过了一年,那做儿子的眼睛也无故瞎了。
后来楚国攻打宋国,围了他们所在的城。
在这个时候,(城内的人断了粮食)只好相互交换子女杀食以果腹,劈开尸骨作柴烧。
所有的成年男人都战死了,连老年人、病人、小孩子都上了城墙,坚守着城池而使(楚军)不能攻下。
楚王非常生气。
城被攻破后,所有守城的人都被屠杀了。
只有这家父子因为眼瞎的缘故,没有上城墙。
战争结束围困解除后,这对父子就都复明了。
二、拓展延伸
《淮南子》里的名言
1.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2.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为;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3.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4.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5.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6.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7.是故达于道者,反于清静。
8.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9.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10.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11.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12.患生于多欲,害生于弗备。
三点剖析
考点: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要句子翻译,文意理解。
重难点:文言重点词语运用,比较阅读。
易错点:重点词语解释错误,文意理解不深刻。
题模精选
题模一:篇章阅读
例1.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①之。
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楚国都城)。
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②?”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③
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王曰:“公输④,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⑤?”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
”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
宋之备。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注]①悼:此处可译为“对……哀伤”。
②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犹且攻之乎:(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
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要进攻的呢?”③曷:同“何”。
④公输: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⑤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胜?:(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①裂衣裳裹足
()②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
③犹且攻之乎
()④辍不攻宋()(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A.怅恨久之(《陈涉世家》)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菊之爱(《爱莲
说》)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3)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标在主谓之间)
②负天下以不义之名(标在动宾之间)(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5)请你根据选文主要内容为其编写一个文言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撕裂,撕破;②听说;③将要;④停止。
(2)B(2分)
(3)①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
②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4)①(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不能攻进城内(或“始终攻不进城内”)。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
(5)墨子止攻(或“墨子止楚攻宋”)。
【解析】(1)(4分,每词1分)①撕裂,撕破②听说③将要④停止
(2)“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怅恨久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C“菊之爱”,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菊之爱=爱菊;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3)①(标在主谓之间)(1分)②(标在动宾之间)(1分)
(4)(共4分)(1)(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不能攻进城内(或“始
终攻不进城内”)。
(2分,要翻译出“却、弗、入”,少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耗尽了。
(2分,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
(5)墨子止攻(或“墨子止楚攻宋”)(2分)【参考译文】
过去楚国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就从鲁国出发赶路十天十夜,脚上打起一层层的老茧也不肯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又向前赶路,到达楚都郢城,马上拜会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要兴兵攻打宋国,您是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后才决定攻打的呢?还是要使民众劳苦、损兵折将、蒙受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之地,仍还要进攻的呢?”楚王说:“如果必定占领不了宋国,又要蒙受不义之名声,我为什么还要进攻呢?”墨子说:“我看您大王一定是既得不到宋国又必定是名誉受损的。
”楚王又说:“公输现在是天下有名的工匠,由他来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宋城,为什么不能取胜?”
墨子回答说:“请让公输假设来攻城,我来防守,演习一下。
”于是公输般摆开器械来攻城,墨子也摆出守城的阵式和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城,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攻不进城内。
这样使得楚王只得息兵,停止对宋的进攻。
题模二:比较阅读
例1.2.1对比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马无故亡而入胡暮而果大亡其财
B.其邻人之父亦云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D.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丁壮者引弦而战而疑邻人之父B.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 其此之谓乎C.此独以跛之故以为顺流下矣
D.近塞之人,有善术者其邻人之父亦云
(3)“智子疑邻”的根本原因是()
A.因为坏墙正与“邻父”家紧邻,只可能是他偷的。
B.因为儿子这么说是一种高明的预见,“邻父”则是贼喊捉贼。
C.根本原因是持相同看法的两人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
D.因为别人不知道他家的围墙坏了,只有儿子和“邻父”知道。
(4)对两则寓言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智子疑邻》通过“其子”与“邻人之父”提出相同意见却有不同结果和遭遇的对比,围绕“雨”展开情节,表现中心。
B.《塞翁失马》紧扣“失马”“得马”这一主线,通过四次转变,两对比较,寓意内蕴于故事中。
C.《智子疑邻》告诉人们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因亲疏而有所偏废,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D.《塞翁失马》告诉人们:一时受到损失,说不定反而因祸得福。
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可将世上的事物一概而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答案】(1)C
(2)D
(3)C
(4)A
【解析】(1)A逃跑/丢失;B老头/父亲;D将要;带领
(2)A修饰/转折;B代词,他的;这;C 因为/认为
(3)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判断问题不是以客观为依据,而是以亲疏远近。
(4)A不是以“雨”为线索。
【译文】
【甲】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他们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乙】
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居住在靠近边
塞的地方。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许多匹良驹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被征兵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众多。
惟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随堂练习
随练1.1《塞翁失马》对比阅读
[甲]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
歧路亡羊
[乙]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①,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 《列子·说符》
【注释】①反:同“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人皆吊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亡一羊()多歧路()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3)与“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人皆贺之B.杨子之邻人亡羊C.吾不知所之D.何追者之众
(4)分别概括[甲]、[乙]两则寓言的寓意,比较两则寓言,归纳出寓言的一些特点。
寓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特点(两条以上):
【答案】
(1)慰问带着丢失分岔
(2)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3)B
(4)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
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答案】(1)慰问带着丢失分岔
(2)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岔路里面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在哪条路上,所以就回来了。
(3)B
(4)指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解析】杨子的邻居跑掉了一只羊。
那位邻居率领家人去追赶,又来请杨子的童仆去帮着追寻。
杨子说:“嘻!丢失了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寻?”邻居说:“这里岔路太多。
” 邻人回来后,杨子问:“羊找到了吗?”邻人回答说:“找不
到了。
”杨子问:“怎么跑掉的?”邻人说:“岔路之中又分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只好回来了。
自我总结
课后作业
作业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赵襄子攻翟①而胜之,取尤人、终人。
使者来谒之,襄子方将食,而有忧色。
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
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
飘风②暴雨,日中不须臾。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积,今一朝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胜非其难者也,持之者其难者也。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而卒③取亡焉,不通乎持胜也。
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孔子劲杓④国。
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故老子曰:“道冲⑤而用之,又弗盈⑥也。
”
(选自《淮南子·道应训》)[注]①翟:古族名;尤人、终人是翟的两个地名。
②飘风:暴风。
③卒:突然。
④杓(biāo):拉
开。
⑤冲:空虚。
⑥弗盈:不满、不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①取尤人、终人
()
②使者来谒之()
③齐楚吴越皆尝胜矣
()
④而不肯以兵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B.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C.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D.唯/有道之主/能持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文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相对应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为此观点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攻占;②拜见;③曾经;④闻名
(2)D
(3)①一个早晨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每个人都高兴的事情。
②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赵国一定会昌盛啊!”(4)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论据示例:吴王夫差击败勾践后,沉醉于美色,耽溺于享乐,最终国亡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