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体的结构层次》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人教版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观看大屏幕上的各种动物和小孩
的图片、文字,从而明确本节课
的主题,立刻融入本课的学习氛
围之中。
创设情境:放小夜曲,同时大
屏幕展示图片、文字及本章题
目。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通过回忆以前的知识迅速思考回
答。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
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
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
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
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预习提纲
1.动物和人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它将怎样变化成为一群细胞?2.什么是组织?是怎样形成的?人有哪四种组织,功能如何?
3.什么是器官?4.什么是系统?有哪些系统构成人认真思索老师的问题,激起自己
去探索奥秘的愿望。
先自己看课本,后小组长带领全
组同学讨论预习提纲,并把答案
划在书上。
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人体
为例来揭开第一节“动物体的
结构层次”的神秘面纱。
同时
大屏幕出示本节题目。
向学生展示预习提纲,划分学
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教师到各小组简单地看一下预
习情况,注意只当观众,不要
告诉学生答案。
体?
受精卵分裂成多个细 胞 小组代表发言,组内成员可以补充。
看大屏幕加深对细胞分裂的认识。
会问:人体的细胞各式各样,而
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细胞只是球形,这是为什么? 认真思考,举手回答,学生恍然大悟,但又会问为什么要发生分化?多数同学解答不出。
看学生基本预习完后,开始提问预习提纲第一题。
认真倾听,给予肯定评价。
电脑大屏幕展示细胞的分裂过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受。
激发学习兴趣,后鼓励学生发
问。
进行鼓励,并启发其从第二题找答案,向其他学生发问。
再次让其他同学解答。
教师评价:没关系,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咱们共同来分
析。
细胞分化成肌肉组织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受到鼓励后,更加紧跟老师,认真看大屏幕思索,在老师启发下能说出这群球形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一群梭形细胞后,就有了收缩和舒张功能,这就是分化!并自己能说出分化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若无电脑,可用近似梭形的气球代替肌细胞,弹簧代替肌纤维,教师拉伸气球、弹簧引导学生理解分化的概念) 细胞分化成上皮组织
观看大屏幕,基本上能说出上皮组织的形成原因(很多同学的表情让老师能看出他们并不理解什么是分泌)
教师评价,然后通过电脑展示上皮组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分化的理解。
(若无电脑可准备2个烧杯,一杯放些小球代表球形细胞;一杯放些与小球同体积的排列紧密的长方体木块代表上皮细胞,问学生有关分化的问题) 教师进行评价,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 学生观察后能迅速得出结论,小组成员补充。
但若干学生不理解为何具有产生传导兴奋的功能。
学生顿悟,并理解了神经组织的功能,进一步理解分化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神经组织的形成。
评价并提示
细胞分化成结缔组织 看大屏幕,对分化有了深刻、全面了解,并能概述组织的定义。
大屏幕展示血液、骨组织等多幅结缔组织图,让学生自己说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出结缔组织的形成,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明白组织是由细胞分化形成的。
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
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通过看书能轻松做答。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
种组织构成?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小组成员
补充。
提问预习提纲中的第三题。
评价后,展示由四种组织构成
的脑、胃、心脏等器官(无电
脑可展示各器官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有关器官的
问题。
让学生自己解答。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分小组回答每一小点,另一小组
补充。
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然
后再问:你的皮肤不慎被划
破,你会疼会流血,请你分析
说明皮肤中可能有哪几种组
织?
皮肤是哪种结构层次呢?
系统: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大屏幕展示食道、胃、肝、大肠、小肠等各器官形成消化系统的动画。
启发学生自己导入系统的概念。
大屏幕展示八系统的组成,让学生讨论这些系统的功能。
大屏幕再次展示内分泌系
统的组成并举例。
放一段“命运”交响曲,问你的感受如何?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认真思索后得出结论,小组成员
补充。
分小组小结在笔记本上。
两人一台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
组织永久切片,看每种组织的特
点,看完后,将显微镜归位。
学生认真思考,并举手回答,组
内成员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更加热爱生物学。
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
体的结构层次。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
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
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大屏幕展示书后练习题,引导
学生回答。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
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
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3.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过程与方法:
学习与他人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STS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绿化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三、教学难点:
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调查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观看了影片后同学们有什么想法?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100万年前陆地上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4千年前中国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使黄河流域沦为一片裸地;5百年前欧洲森林被垦成农田;1百年前北美森林遭到惨重毁坏,尾随而来的是遮天蔽日的“黑风暴”,千百万吨肥沃细土卷入高空。
全世界的森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和浩劫。
我国现在的植被如何?我国植被面临哪些问题呢?
二)预学:预习本节课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世界部分国家森林状况统计表:
国家森林面积/X10‘hnl2 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hn2 前苏联74595.8 35 2.15
巴西56600.7 67 3.76
美国20957.3 23 0.84
加拿大24716.4 27 9.32
中国13379.9 14 0.12 印度尼西亚11567.4 64 0.64 印度6495.9 22 0.08
[讨论]
(1)、我国的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是多少,覆盖率又是多少?
(2)、分析我国森林面积、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的现状,想一想我国森林占地面积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差异?你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三)探究及精导: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
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
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
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
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
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
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
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
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
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
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
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
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
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
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
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
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
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
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
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
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四)提升
1、下列关于我国植被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我国森林覆盖率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B.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
C、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呈衰退的趋势
D、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2、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
A.13.92% B.68% C.33% D.27%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