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基础培养目标:理解古文的字词句。

2、思想培养目标:顾全大局,大公无私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说话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全文体会社交的技巧性以及说话的逻辑性。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词类活用。

【教学设想】
1、本文是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往后文言文的学习有极大影响。

一开始可以先引入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接着开始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对课文有总体的掌握。

2、首篇古文,应该注重字词句讲解,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奠定基础。

3、本文逻辑性比较强,充分体现口才能力。

通过学习课文,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口才技能。

课堂上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加深对课文理解。

【预习安排】
1、对照译文通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2、复习第一课时学习的课文,自己翻译学过的部分,第二课时的时候检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已经学过《曹刿论战》了,问学生是否记得出处。

学生答出自《左传》。

继而说明今天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也是出自《左传》。

有关《左传》的内容,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①。

接着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有愧于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
国呢?秦晋历史上合作关系一直很好;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也要争夺霸权,于是秦晋
联合也就成了必然了。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以晋国为主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
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就想到了当时的大国,也就是秦国。

下面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

二、请同学集体先读一遍课文。

要注意下面这些字词的读音。

有些是古今读音不同,有些
是不常用。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
亡郑以陪(bèi)邻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
秦伯说(yuè)逢(páng)孙
三、讲解课文
1、下面来看看课文。

同学们先听老师读第一段,并思考这段讲的是什么事件。

第一段(秦晋围郑)
哪个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段讲的是什么事件?(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


第一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就是晋文公,秦伯就是秦
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以,因为。

其,代词,代指郑国。

礼,礼节。

贰,从属二主。

“无礼于晋”是倒装句,应该是,于晋无礼。

这就是状语后置句。

同理,那“贰于楚”是什么结构呢?这个也是状语后置句。

哪位同学来翻译一下:晋文公联
合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没有用礼节对待晋国,而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②晋军函陵,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