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讲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四)心学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哲学王子王德峰讲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四)心
学思想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无法用英语中的heart或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的亡失,实际上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

比方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初是孩提时代,那叫童心,本来在我们身上,后来会丢失的,丢失之后你慢慢成长,慢慢泯灭,知道这个世界上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所谓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

心之丢失,然后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说的真好,“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

在幼儿园起就要设置学算术了,还要学点英语,到小学的奥数,这个幼儿园最好是双语幼儿园,汉语英语一起来,然后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竞争的舞台。

就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济手段。

让他们更好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它们求回来,很难。

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是三十几岁之后,80后回来了,80后正在反思自己的三观问题。

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都是50后生出来的,所以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叫精神上的债务。

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

现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交流了,因为他们需要这一点。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

我最近在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这个。

“此獦獠根器大利”。

根器就是慧根。

不懂敬畏生命的人,成长中没有读过伟大的悲剧、灵魂没有得到过洗礼、心灵没有受到过震撼。

我们追求卓越,我们失去了灵魂的卓越。

我们的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怎么好不读一点心学呢,《传习录》最起码,然后《六祖坛
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不大好懂。

我们平心不都有心吗?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都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的,让我们形成了种种的欲望、期待、焦虑、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业识。

这个业识由五个方面构成叫五蕴。

色受想行识。

构成了我们平时那个心,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

我们就在此心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了。

如何把它破呢?“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本心就来了,本心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宇宙,是大其心。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守护和滋养我们的心。

它不是针对头脑的。

西方哲学针对头脑,中国哲学养心,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

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你相信这句话吗?
什么叫佛性?不是空、寂,这是对佛性的误解。

佛性不是空寂,我们修佛做什么?把我们的生命情感统统丢掉,空寂其心,错了。

你要坐禅是吗?怎么坐?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叫空心静坐。

好,石头一定坐的比你好,你比得上石头吗?石头才叫空心静坐呢。

千万不要误解了佛性,什么叫佛性。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它,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注定了要爱一次的,这件事情不是他们自己个人做出的决定。

假如是个人主观上决定的,那么这世界会很
奇怪,一部分人决定去爱,另一部分人决定不爱,没有这种事。

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男人和女人注定要爱一次,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这一点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东西等着我们了,其中有一个就叫做爱情。

具体的一次恋爱,跟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一样,生生灭灭。

因为具体的爱就是某一个男人跟某一个女人那份情感联系。

它跟一个苹果是一样的,苹果会成熟的,然后熟透了,然后开始腐烂,然后烂到最后什么影子都没了。

这一点上爱情和苹果是一样的,这是具体的两个人之间的那份爱。

但是具体的这一份爱消失了,不等于爱本身没了。

爱是佛性的一个方面,它不朽。

假如某人恋爱过五次,五次都失恋了,于是他将来会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他说这个世界上爱情本不存在。

他这么想,对还是错,他一定错了。

具体的爱情的消失不是爱本身的消失,他说这样的话来,表明了他已结失去了爱的能力。

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佛性。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不关什么时代的,其中一个方面叫爱情。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我读到这首诗,我的第一个反应,扎西拉姆多多用这首诗把爱情收归了佛门。

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

什么叫宇宙?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

它不生不来,不增不减。

我们来到这世间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佛学让我们活的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于是陆象山说了这样的话,“宇宙内事,就己分内事”。

王阳明心学的先驱人物就是陆象山。

你以为你跟那个异性的个人相恋是仅仅属于你们个人的事吗?,不,它是宇宙内事。

然后你失恋了,己份内事,就是宇宙内事,它也是属于宇宙内事,不是你个人的偶然的不幸。

我们能不能还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王阳明说)一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就是我还要说什么呢,不必说了,不管周围怎样的黑暗,我们的心是光明的。

王阳明的心学在中国,果实结到rb。

rb国民之精神由阳明学说始。

王阳明的墓是rb人修的。

他们每年
都要来。

如果没有慧能,即无后来的王阳明,陆象山。

(为什么说当时慧能得法后,命若悬丝,因为在)衣钵的传承同时也是田产的继承,所以佛门就不清净了。

“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

(慧能说)。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就是从慧能的这句话里套出来的。

神秀的毛病出在哪里?他说我们有一个本来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可能要沾染上灰尘。

什么叫修行呢?就是不断的擦灰,就是我不断的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要保持这种隔绝。

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

在这层意思里面,他把心跟烦恼对立起来了。

这个对立错了。

我们上午已经讲过,烦恼就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我们的心。

智慧跟烦恼是对立的,但它们同出一源,根源还是那个心,你怎么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二元对立呢,这是其中一个错。

还有一个错。

他把修行看作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把众生的烦恼拒之于门外,求个人的自了,是小乘佛教,只求自己的解脱问题。

这不是释迦牟尼的智慧。

大智慧就是大悲悯。

你没有悲悯你就没有智慧。

我们怎么好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呢?我们要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看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

这才是大乘佛教。

所以毛病有二个方面。

智慧就是悲悯,(有悲悯)这样的人慧根不浅,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形骸之间隔,你的心就大了,心里小怎么会悲悯呢。

“应无所住”,也别把自己本来干净的心当境相住在那里了,这叫著了净相。

这也是住相,就是住净相。

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智慧是从烦恼中来的。

把空再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世间,再次入世修行。

回到生活中来。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来。

何期自性,本不动摇。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你见到的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

(慧能说)自性就是佛心,人人都具备。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乐莫大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自本心起来,就成了佛。

即心即佛。

禅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学,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佛心人人都具备,但是平时看不到,因为心没起来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

佛教中讲观想,这个观不是眼睛看。

是本心起来。

这个本心大如天,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小我放下了,叫去除了人我别。

人我别不是本来面目。

人类文明中的种种的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轻视别人。

所以叫无边无量的罪,上纲上线上对了。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点的非常清楚。

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

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轻视任何人。

禅宗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根据是人皆有佛性,众生是佛。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得众生。

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跟宇宙一样大。

只是没见到,没见到的情况下叫凡夫,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

所以永不可轻视任何人。

众生平等,众生之间差别很大,都不足让一个人比别人低,因为他佛性在。

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自做主张。

慧能说,不是我能够度
你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启发你。

我们这些小根之人,需要上根之人,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

但是开导不等于他能让我们度了,我们还是自度。

是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自性自度,这样禅宗的思想就为宋明心学做了准备。

中国人心中之贼要去破了,我们中国人如何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彻底的打破主奴关系的奴化。

王阳明后来这么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足,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作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妨碍我们成为大英雄。

这是宋明心学的共同目标,“破心中之贼”,禅宗为它做了准备,因为禅宗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