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战略模式之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企战略模式之辨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第5期
本刊记者│葛云
“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古老律条一定也适合房地产这个行业。

因为在起起伏伏的发展过程中,公众更多关注的是销售业绩、销售面积、利润的排名以及在TOP500、TOP100、TOP10队列
里谁胜出了、谁又出局了这样的财经剧情。

而经过这些年的房地产业发展,历经数次调控及政
策的变迁,所谓胜者也绝不仅是瞎撞的结果,所谓败者也绝不仅是背运的结果。

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生存状态较好的一、二线房企,有的已经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模式。

从很粗犷到较精细,从盲目雷同到竞合区分,从混乱到明晰,虽然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从战略管理层面,
总结并梳理一下这个行业的企业战略,用于为下一步的走向做参考,从而判断谁能走得更远,
还是有必要的。

圆桌嘉宾:
董藩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姚武明源地产研究院院长
陆新之商业观察家、财经畅销书作家,策划出版万科、绿城、阿里巴巴系等多家知名企业专著主持人:葛云《中国房地产业》杂志副主编
《中国房地产业》:根据多年的研究,在你看来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层面呈现何种状态?能
总结出大致几种房地产企业战略模式?
董藩:中国的开发商众多,大多是从住宅开发角度演化而来,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呈现出自
己的特点,一定要总结成几大类的话,我觉得不是很好总结。

只能说有些代表性的企业,比如
万科,以做住宅为主,做完就卖掉;再比如与万科完全不同特点的另一个著名企业万达,侧重
于商业地产,以大量持有为标志,目前持有量已达1400万平方米左右。

他们在产品类别、经营特点等方面都差别明显。

其他公司有的专做旅游地产,有的自投资自开发,还有的是整合社会
资源。

这些能否上升到战略模式,我不好说。

但无论如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能够长期生存下去的就是最好的,利润能最大化、
超越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就是最好的。

模式不好评价孰优孰劣,就看谁最吻合这几个原则。

姚武:我们把房企战略模式通分为三大类,即开发类模式、经营类模式和跨界创新类模式。

其中第一大类我们研究最多,市场案例也最多,因为房地产开发模式依然是国内房企利润获取
的主流模式,即通过开发物业并销售物业实现效益,这类模式下又主要有快周转、区域深耕、
成本领先、精品战略等细分模式。

第二大类经营类模式的特点是不完全通过物业销售挣钱,而
是对物业进行继续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实现物业的二次溢价。

第三类跨界模式就是“地产+x”
模式,比如地产+文化/旅游、 +健康/养老、 +产业、 +绿色、 +金融、 +互联网等等。

这里最难的就是做好“+”后面的附加物。

不少房企仅仅把“+”后面的附加物定位为营销,如果房企
要真正实施“跨界”战略,目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通过物业挣钱的模式,更重要的是通
过对“附加物”运营实现更丰盛的回报。

陆新之:我有一些不同观点。

我觉得很遗憾,其实房企不存在很多种战略,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种企业是完全没有战略,绝对机会主义导向,什么赚钱做什么,清盘就注销了,是一种短
期行为;第二种企业是有战略但很马虎,很低档,充其量是有产品战略、设计战略或物业管理
战略而已,比如“一定要盖好房子”,“要不惜工本”等荒唐概念,这肯定不是公司战略,因
为公司战略是作为一个组织的价值观、方法论;第三类则是有稍长规划战略的企业,比如有团
队战略,有区域战略,有经营战略等,但是这种企业很少,令人痛心。

《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我们曾经试图明晰房企的战略差异,比如有过著名的“文科
万科,理科金地”的说法。

在今天看来,是否一、二线房企还有这样明确的战略差异?
姚武:在十几年前,这种说法或许还可以囊括一、二线房企的特点,而今天,房企早已经
是几十亿、几百亿甚至千亿军团百花齐放,这种简单的分类已无法概括。

或者说,这只是开发
类房企很细分、很基层的一种说法了。

我刚才讲的三大类战略模式可能每个地产企业都有涉及,但是我们的区分标准是要看其以哪个为主,以哪种为核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战略差异还是
比较明显的。

而同时,因为企业是在动态调整的,战略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比如,万科正好
经历了这三种模式,经历了住宅开发商、房地产运营商到城市配套商,现在已经在做跨界了;
再比如万达,目前是第二大类,但是看其方向是在向“地产+旅游”跨界转型。

陆新之: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当年宣传的一个广告噱头。

事实上,后来地产企业就陷入分崩
离析、旷日持久的混战,已经没有太多风格可言了。

我要说的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在创造概念
方面是登峰造极的,所以,这更像是创造出来的一个营销概念,而不是战略。

在中国几万家地
产公司里,年销售额能做到几十亿、上百亿的有100多家,但一线房企里能按照真正的现代企
业制度做得好的企业不会超过10家,这些好的房企肯定是有明确战略差异的。

比如,敏感的地产企业已经想到,当人口红利过后,中国房地产不能再持续进入黄金十年、二十年,那时该怎
么办的问题。

当然,面对长远的转型和调整,这些企业的行为有些是务实的,有些则是愚蠢的。

《中国房地产业》:历经多年的宏观调控及政策数次变更,站在今天的历史维度,在你眼中,哪些类型的房企生存力量更强、更久?他们都有哪些相同的特质?
董藩:现在来看各个公司都能生存下去,因为整个房地产高峰涨期还未结束,大公司发展
速度都很快,销售额过千亿的公司已经有好几家了,但从长期来看,我认为持有型战略模式更
受关注一些。

在中国特殊的宏观调控背景下,打压房价主要针对住宅而言,而商业地产领域则
获得了一种天然优势,市场环境相对宽松,很多资金也被挤入商业地产领域,所以我们看到这
几年万达发展得非常快,可能资产规模已经远远超越其他大公司,不过没有上市,所以无法准
确估算。

我认为万达这种商业持有模式从其他角度还有很多优势,比如税收筹划角度、土地升值角度、投融资角度。

同时,这种模式也容易获得政府的认可和欢迎,因为它以总部经济为代表,
服务于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的特点突出,改造提升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当地产业。

另外,综
合体使不同业态组合在一起,效益达到最大化,各种需求互相利用,营造出很好的商业氛围,
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持续创造税收,这与住宅市场不同。

但是目前这种综合体也太多,所以
竞争也是很强的。

姚武:在我看来,过去走快速周转路线的还会走的很好。

比如万科、恒大这种模式它自身
延续没问题,但是新入市场的再这样做就很难了。

对于冲百亿的企业,区域深耕和聚焦是非常
有效的。

深耕模式的新贵比如阳光城,其区域相对聚焦,主要就是福建加西南,但是要求其产
品线必须丰富,产品都覆盖才能有量。

这与恒大的“九大户型打通全国”完全不同。

再如,碧
桂园的低成本战略还是很占优势的,虽然这次的行业结构性分化里,四、五线城市存量过大,
而其土地结构和产品主要在四、五线,调头很难,去化率会受影响,但只要它挺过去,依然有
其优势。

总体来看,去年百亿军团都做出了一个战略调整,就是回归一、二线,包括恒大这样的企业。

因为他们发现在三、四线、四五线城市他们做的再多,却只挣到了量和销售额,而管理优势、价格优势等都丧失了,挣不到钱。

所以,能生存更强更久的首先就是善于应变的企业,拥有灵活的应变性,在风险、危机到来时转舵能力强;第二就是对供应商、供应链的管理稳定、阳光、透明的企业,否则在当前已不再粗放的行业中等于失掉很多血,存活困难。

陆新之:在宏观调控中生存下来的企业,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有一些特点,但我认为不是因为什么战略,而是因为无意中做对了一些事,要么产品很好,要么布局很快,要么公司结构较好,要么财务状况比较优良,要么与银行关系好,每样扛上一个就可以活下来。

比如孙宏斌的顺驰虽然倒了,但是他做融创又活了回来,所以,一线房企能活下来有一个理由就可以了,虽然值得欣赏,但并不值得骄傲,更不值得大书特书,推广总结。

比如刚才讲的一心做好产品的公司,首先公司是没有战略的,长远没有价值观和方法论,只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表现。

从来没听说过以盖坏房子为价值观的,同样盖好房子也不是价值观,不是形而上的战略概念。

《中国房地产业》:大而强还是小而精,我想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地产企业。

踏入千亿俱乐部的门槛也未必意味着是好事。

走专业深耕路线的房企有哪些?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董藩:在一些房企踏入千亿门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的成熟速度也在加快,再加上这几年供应增加速度也比较快,各家企业的竞争白热化。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大公司处于迷茫状态,比如很多企业都到三线城市去,因为三线城市比较好拿地,与政府打交道比较容易,但是由于需求较弱,很多大项目被套住了,影响了发展速度。

我不认为大公司就有优势,小公司有自己的优势,可能没被大家认识到。

它们相对比较灵活,经营成本比较低,可能一块30亩、50亩的地,只能盖5~8栋楼,大公司来了就赔,但是小公司就可以赚钱,在城市里可以打补丁。

小公司应该有小公司的生存空间,就像有大品牌服装厂,也有小裁缝店,既有五星级酒店,又有街边小吃与茶叶蛋。

市场潜力是无限的,各自把握自己的空间就可以了。

深耕好还是多元化好,这个也不好说。

多元化最好要沿着一个产业链做,向深处延伸,不要脱离产业链。

做专当然是好的,但是一直做下去也可能做到死胡同里去。

这就好比做蜡烛产业,你做得再好,当电灯出现的时候,如果不会变通的话,注定要消亡。

所以,调整战略、研究开发新产品、新能源是很重要的。

姚武:区域深耕最典型的是河南建业,多年来一直在河南区域深耕,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不求企业做最大,但求企业做最长。

建业认为,仅靠大型或特大型城市不足以最终解决十亿农民的进城问题,且特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愈来愈高企的门槛不适合房企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城市化和房企发展需要走“省、市、县、镇”四级市场以不同速度和节奏协调发展的道路。

目前这种省域内标准化复制的深耕路线,令河南建业相对稳健。

另外,如果精品战略也算一种专业深耕的话,要在地产大鳄中狭缝求生,必须凸显自身差异化的产品特色,并且要与拿地策略相匹配。

比如,星河湾聚焦高端,那么拿的地注定不能很大,如果拿到的是恒大的地,却做星河湾的房子,一期会卖的很好,但是后面的地已经缺乏针对性购买力的支撑,必然受到阻碍。

陆新之:所谓大而强、小而精的问题,回头看其实不是企业自己选的,有些做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扩张,有些小企业也做不大,只能选择精。

只是企业发展路径上的正常选择,我们很难看到企业是为了做精而选择不做大的,这样分类也有夸张成分。

大而强的企业也有限,很多是大而不强。

专业深耕的房地产公司也只是一种美好善良的愿望,可能刚好处于一个地方市场,竞争对手不多,市场需求又比较旺盛,它就生存得比较好,很难说它在战略和专业上有多少追
求,真正与其他行业的专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行业一旦震荡,这些深耕公司还是会垮,金
融危机也会很严重。

《中国房地产业》:大约是在2008~2010年左右,房企把成本管控放在较高位置讨论。

那么,成本管控对于今天的房企意义几何?
姚武:没有阳光、透明的供应商管理平台,何谈成本管控?这是这些年很多房企的教训。

只有这个基础打好了,成本管控才有依据。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思路经历了三个转变,
即“从成本核算控制向成本价值工程的转变”,“从项目设计后端控制向项目论证和定位前端
控制的转变”以及“从供应商挖潜向基于客户价值的成本策划转变”。

成本策划已成为当下最
重要的突破口,也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模式,从原来的“画完图再算”转向“算完再画图”,严
控结构性成本,合理规划功能性成本,加大对敏感性成本投入,有效实现成本的二次不均衡分布,在不增加项目整体投入的前提下提升产品品质。

从这个角度看,有效的成本管控当然在今
天依然具有意义,甚至更大。

《中国房地产业》:今天总结,什么类型的房企在这些年来因为战略失误而容易导致失败?在未来你看好执行什么类型战略的房企?
董藩:总体来看,只注重开发、不注重经营和物业的开发企业是有问题的,当中国的高增
长结束的时候,这种开发商就要退出。

但是他们手里剩不了什么东西,因为随着利润的下滑,
他们新挣的钱通过市场价格的重新确定,得还给市场和消费者,可投资能力是下降的。

但是持
有型开发企业是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把持有产品变现,进入新的领域,可持续发展是可以保证的。

另外,空间战略不准确的企业,营销战略不注重延伸产业链、深挖客户粘性的企业,产品结构
战略单一的企业,必然面临很大风险。

姚武: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公司会被淘汰,一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二是战略冒进、资
金链断掉的企业。

我个人非常看好跨界型战略模式,也就是做加法的企业。

比如朗诗的“地产+绿色”战略,除绿色注入住宅产品形成很高的溢价外,未来其绿色科技公司还可以延伸出更多
的盈利模式,可以输出绿色住宅的科技技术,将已经建成的普通住宅改造成绿色住宅,也可以
输出绿色住宅的品牌,构建绿色住宅的代建业务等。

在跨界模式下,最值得探索的还是“地产+互联网”,传统地产商要敢于颠覆原来的经营逻辑,互联网逻辑是羊毛出在“兔”身上,拓展“业主经济”是主流,万科的“拎包入住”、
“五菜一汤”都是很好的尝试。

“地产+互联网”模式跑得最坚决的当属深圳花样年地产,其独创了“把社区服务做到家”的“B2F”商业模式,把传统的物业公司通过互联网基因重组,将实体社区变成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整合业主日常所需的衣、食、住、行、娱、购、游
等服务产品,构建社区1公里微商圈,打造一个充满想象的服务平台。

长远看,跨界是房地产
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产+互联网”模式,“兔子”太少,谁能挖掘和创造出更多的“兔子”,谁就拿到“地产+互联网”的船票。

陆新之:因为没看到哪个房地产企业有特别清晰的战略,所以谈不上因为战略失误而成功
或失败,有的是狂躁,有的是冒进,有的是金融杠杆失衡,都是正常的企业管理水平低、运营
能力不足造成的失败。

还有的太保守,缩手缩脚,舍不得投入,没有做到位,最后在竞争中败北。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战略失误。

但失败的教训可以被当前的地产企业所吸取,然后在制定
未来战略时作为考量因素。

《中国房地产业》:如果有建议,你想对当今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提出哪些战略建议?
董藩:第一,建议高度关注空间战略,包括走到海外去,在中国几十个城市中如何安排布局。

过去企业不怎么研究空间战略,今后要研究空间战略,研究哪些空间需求更聚集,更适合
长期发展。

第二,要研究产品,它对投资回报有关键的制约作用,还有研究智能化技术在产品
中的应用,既增加消费者购买度,又符合国家节能环保倡导。

第三,大开发企业必须研究金融,降低财务成本,保证资金流稳定性。

另外,要研究税收筹划,否则运行成本比较高、竞争力弱。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大多数公司是没有战略的,随时调整随时变,而没有战略是不行的,
不能把简单的年度工作安排做战略,缺少规划,有长期的发展规划才叫战略。

姚武:我只有一个建议,就是无论什么战略,把房屋质量做好。

无论低端、高端,产品是
核心,是未来之本。

对于地产业来说,不要制造几十年后的建筑垃圾,对我们无比重要。

陆新之:我觉得房地产企业一定要务实地研究未来人口变化趋势,自己目标客户群的风格,将要进入的区域,自己的人才梯队建设,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有操作可行性的战略。


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系,而不是空谈战略。

很多地产企
业是要先补课,把自己的短板补齐了,再谈更先进的问题。

战略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不是因
而是果,不是说搞了战略就能赢,也不是没有战略立刻死。

先搞清楚自己再说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