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输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第三章 血液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6
二、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内含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 m。
3.参与生理止血
20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红、白、板)由造血干细胞生 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1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的生理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血液是一种存在于心血管系 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悬 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心 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的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算一算你的血量有多少。。。
11
小结: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40%)
体液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4%) 管内液 脑脊液 淋巴
管外液:组织间液(15%)
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
(体重的7~8%)
12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输血法律法规

输血法律法规输血法律法规一、国家法律法规1.1 血液管理法1.1.1 第一章总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法》第一章规定,血液管理旨在确保安全的输血,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
1.1.2 第二章血液采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法》第二章规定,血液采供应遵守血液采供者的权益,确保采供操作符合安全规范。
1.1.3 第三章血液质量控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法》第三章规定,严格控制血液的质量,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1.4 第四章输血操作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法》第四章规定,输血操作应遵循规范的程序,保证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
1.1.5 第五章临床用血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液管理法》第五章规定,临床用血应明确合理的指征和适应症,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2 输血药品管理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输血药品管理法》规定,血液及其制品属于特殊药品,应按照相关法规进行管理,确保药品质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3 传染病防控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规定,对于可能存在传染病感染风险的输血操作应进行相应的预防控制,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
二、地方性法规2.1 省(市、自治区)输血管理条例2.1.1 第一章总则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输血管理进行细化,保障当地公民的输血安全。
2.1.2 第二章输血采供管理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输血采供的管理进行规定,确保血液采供的安全和有效性。
2.1.3 第三章血液质量控制与监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血液的质控和监测进行规定,确保输血质量的安全和有效性。
2.1.4 第四章输血操作管理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输血操作的管理进行规定,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可靠。
2.2 市(县)血液采供管理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对血液的采供管理进行规定,确保血液采供的安全和有效性。
附件:1.血液管理法全文附件2.输血药品管理法全文附件3.传染病防控法全文附件4.省(市、自治区)输血管理条例全文附件5.市(县)血液采供管理规定全文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输血:将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输液方式引入患者体内,以满足疗效或病情处理的需要。
输血与血型课件-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3)

献血者红细胞
(含凝集原) O型(抗A, 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O型(无) -
-
-
-
A型(A) +
-
+
-
B型(B) +
+
-
-
AB型(A、B)+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从上表看来, 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型的人还可以接受其 他各血型的血液,而O型血则可以输绐其他各血型的受血者。
输血与血型
血量与输血
1.正常成年人血量:占体重的7%~8% (约4800毫升) 少量失血(小于400毫升): 2~3周得到补充而恢复 一次失血800~1000毫升:头晕、心跳、眼发黑、出冷汗 一次失血1200~1500毫升(血液总量的30% ):危及生命 2.在什么情况下伤者才需要输血? 如果一个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30%(约1200毫升)以上,就会严重 影响人的生命活动,甚至危及生命,此时就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
~35周岁
~45周岁
~55周岁
➢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的原
因是( B)
A 损失200~300毫升的血液,对人体丝毫没有 影响
B 损失的血细胞和营养成分在不久之后会得到 补充
C 少量损失血液有助于健康 D 血液的减少可以促进人体造血
➢一个AB型血的人因大量出血,需要输血,他最好
1900年,奥地利医 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 了人类的血型 。
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奖。
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在实验中发现,一个人的红细胞,在遇到某些人 的血浆时这些红细胞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遇到另一些人的血浆时,却不发生 凝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范文(3篇)

输血科血液管理规章制度范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临床输血审核制度。
1.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3.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4、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格式规范,书写规范,信息完整,并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审核并备血,输血申请单审核率必须为____%。
5、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急救用血除外)。
6.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急救用血除外)。
7.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急救用血除外)。
8.如果因病情需要,输血量一次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经治医师必须填写《大量输血申请单》,并由科主任签名同意后,报医务部批准,紧急用血必须履行补办报批手续,申请单由输血科留存备案,且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必须为____%。
9.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务部或分管院长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危重抢救患者紧急情况下需要用血时,时间内报医务部审批,时间外报总值班,必须由当班医生及医务部或总值班签名,医务部及总值班备案。
《生理学基础》第三章 血液

缓冲血液 酸碱度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可塑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 ,使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增大, 在受到外力时易于发生变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会减弱。
1.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液循环 中,通过比它直径 小的毛细血管和血 窦间隙时,发生卷 曲变形,通过之后 又恢复原状,这种 特性称为可塑变形 性。
等渗溶液是指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常用的等渗溶液: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分别称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 液。
(二) 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和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血液是一种在循环系统中流动的液体组织。
其生理功能: 1.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 2.具有缓冲功能 3.血液中的水分有较高的比热,有利 于运送热量,参与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 4.免疫和防御功能
血
浆
水:90~92%
溶质:
血浆蛋白
白蛋白(A) 球蛋白(G) 纤维蛋白原(F)
血 液
8~10%
无机盐(电解质)
2. 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
渗透脆性表示。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 反之若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称渗透脆性。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小分子物质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的相关知识

6. 血浆:血液抗凝离心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plasma)
(四)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 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过程的启 动物。
(五)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屏障,抗血小板和抗凝血 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 细胞的吞噬作用: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避免向周围扩散,进入
常形态和功能
2)胶体渗透压
(1.3mmol/L,3.3 kPa)
① 概念:
血浆中胶体物质(*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H2O→水肿
②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血浆容量
名 词:
1)等渗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 2)高渗溶液 高于 3)低渗溶液 低于 4)等张溶液(P48) 能使悬浮的红C保持正常体积和 形状的盐溶液 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
(mmol/L,mOsm/kgH2O,mmHg,kPa)
2.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
(300mmol/L,770kPa,5790mmHg)
1) 晶体渗透压
(298.5mmol/L,766.7kPa)
① 概念
血浆中晶体物质(*NaCl)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H2O
② 作用:维持 C 内外的水平衡 保持 RBC 正
血红蛋白含量:男:120~160g/L 女:110~150g/L
(二) RBC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
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意义:通过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 表面积与体积比值 决定因素 红C内的粘度 红C膜的弹性
反 正 正
卫生系统输血培训课件

卫生系统输血培训课件一、引言卫生系统输血是指将血液或者血液成份通过静脉途径输送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血液失衡的过程。
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医疗技术,对于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来说,掌握输血的原理、操作技巧和安全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输血的基本原理1. 输血的目的和适应症输血的主要目的是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份,纠正贫血、减少出血等症状。
适应症包括失血性休克、严重贫血、手术后失血等。
2. 输血的种类和成份输血按照血液成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全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等。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输血成份。
3. 输血的血型和配型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以避免输血不良反应。
三、输血的操作技巧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a. 确认输血适应症和输血种类。
b. 进行血液样本采集,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
c.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装置和输血袋。
2. 输血的操作步骤a. 患者身份核对,确认患者身份和输血适应症。
b. 确认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配型。
c. 准备输血装置,包括输血管、输血袋、输血针等。
d. 清洁输血部位,进行局部消毒。
e. 连接输血装置,确保连接坚固。
f. 开始输血,注意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四、输血的安全措施1. 输血前的安全措施a. 确认患者的身份和输血适应症。
b. 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血血液和受血者的血型相匹配。
c. 检查输血装置的完整性和有效期。
2. 输血中的安全措施a.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b. 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c. 注意输血速度,避免过快或者过慢。
d. 遵守输血操作规范,确保输血装置的连接坚固和无漏血现象。
3. 输血后的安全措施a.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是否浮现输血不良反应。
b. 及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c. 做好输血后的护理工作,包括观察输血部位是否浮现渗血、局部感染等。
五、输血的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输血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轻度过敏和严重过敏。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3 图文

E.血浆不被受血者的血浆凝血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含( ) E
A.Ca2+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
3.下列因素中,具有抗凝作用的是( )
D
A.适当加温 B.4.献血者为A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是( )
后2~8个月开始出现,8~10岁达高峰 免疫性抗体:为IgG抗体,分子量小,能够通过胎盘
7
二、Rh血型系统
(一)Rh血型 抗原与分型
发现: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家兔→血清中产生 抗体→人: RBC凝集者,为Rh(+) RBC不凝集者,为Rh(-)
1. Rh血型抗原 主要有D、E、C、c、e 5种 2. Rh血型分型 Rh阳性: D抗原阳性(+)
12
一次失血总量10%时的恢复情况
血浆的水分和电解质可在1~2h由组织液透入血管而得到 补充
血浆蛋白总量可因肝脏合成蛋白质加速在一天左右得以 恢复
红细胞总数可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于一个月内得以 恢复
抢救方法:最好输血。它是保证患者血量的有效方法。
13
二、输血及其原则
1.输血原则: (1)准备输血时先鉴定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 (2)血型相符的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检验 (3)反复输血的受血者还要检测供血者与受血 者Rh血型 (4)不同血型间输血只在紧急情况下 进行,但要注意输血量、速度及受者 的反应
O型
红细胞膜上的抗原 A+A1 A B
A+A1+B A+B
无A、无B
血清中的抗体 抗B
抗B+抗A1 抗A 无 抗A1
抗A+抗B
3
一、ABO血型系统
第三章血液教案

《生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生理学基础》。
第三章-输血相关传染病病原学标志物检测

检 验 科 工 作 流 程 图
酶 免 样 本 检 测 流 程 图
核 酸 样 本 检 测 流 程 图
4.2 血液检测试剂
试剂 选择
必须选择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用于血源筛查的体外诊断试剂
标本的运送
标本运送:参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标 本运输管理规定》(2006年1月)进行运送和保存 ,同时要符合《血 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 标本运送的要求。
包装材料:防水、防破损、防外泄、易于消毒处理,有固定装置防止 标本散落,装箱时标本管口向上,防止运输途中发生剧烈震荡而导致 样本破损、渗漏或溶血。 冷链运输:2-10℃
血液 标本 的交 接
2.
3.
4. 1.
标本 接收 后的 处理 及保 存
2.
标本接收后的处理与保存
1、标本离心:检验科离心。采用大容量低温离心 机,在2-8℃条件800-1600g、离心20分钟(离 心力不够,红细胞残留过多,导致溶血)。 2、离心后直接进入检测的标本应放置至少5分以上 再进行开盖。 3、离心后,标本放2-8℃冰箱静置,核酸管应于采 样后72小时内完成检测。因特殊情况72小时以内 不 能完成检测的标本应在-20℃以下冻存(避免 反冻融)。 4、不能尽快检测的酶免管在2-8℃冰箱暂存。 5、标本的开盖:实验前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开盖, 核酸样管可用开盖机开盖或手工开盖,手工开盖 动作轻柔(视为阳性样管),防止气溶胶扩散。
2管:5ml用于 核酸疫测定等
2管:5ml用于 核酸疫测定等
2管:5ml用于 核酸疫测定等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生理学03》教案: 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03教案.doc第三章血液简介: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 ...第三章血液教学目标掌握:血量与红细胞比容、血浆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的组成以及生理意义。
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
ABO血型的分型原则。
熟悉:全血与血浆的概念,血浆蛋白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交叉配血的概念及对输血的指导意义。
凝血的主要步骤。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白细胞的分类及功能,凝血因子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Rh血型系统。
内容概述一、体液的概念体内的水分及溶于其中的各种物质二、体液的分布体液(占体重60%)。
包括细胞内液:为体重的40%;细胞外液:血浆,为体重的5%;组织液为体重的15%三、血液的生理功能(一)运输功能(二)调节体温(三)防御和保护功能教案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细胞(有形成分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水和各种溶于其中的化学物质。
(二)红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男性 40%~50%女性 37%~48%(三)血浆的化学成分:水占91%~92%;溶质占8%~9%。
1.血浆蛋白(60~80g/L)包括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纤维蛋白2~4g/L,白/球=1.5~2.5:1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即非蛋白氮(NPN)-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尿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氨等。
3.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脂肪酸、有机酸等。
4.无机盐Na+ 、K+、Ca2+、Mg2+、Fe2+、Cl+、I-、HCO3-、HPO42-、SO42-5.呼吸气体和微量物质(四)全血、血浆、血清的概念1.全血=血浆+血细胞2.血浆=全血-血细胞3.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部分,不含纤维蛋白原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鲜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输血
第 1题:
健康成人若失血量达多少毫升时,应输入浓缩红细胞?
A. 400ml
B. 500ml
C. 800ml
D. 1000ml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健康成人,若失血量达总血容量20% (即1000ml)时,表现为血压不稳定、血容量不足、HCT下降 等。
此时,除输入晶体或胶体溶液外,还要输入浓缩红细胞以提高携氧能力。
第 2题:
原则上失血量超过血容量多大比例时需要输入全血?
A. 10%
B. 15%
C. 20%
D. 30%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原则上失血量30%时,输全血和浓缩红细胞各半。
第 3题:
下列哪项不是输血的适应证?
A.贫血
B.低蛋白血症
C.血友病甲
D.营养素缺乏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输血的目的不是作营养支持,因此营养素缺乏不是输血的适应证。
ABC均是输血的适应证。
第 4题:
健康成人输血速度一般控制在
A. 1 ml/min
B. 1 ?2ml/min C 5 ?10ml/min D. 10 ?15ml/min
【正确答案】:C
【试题解析】:
输血速度:成人5 ~ 10ml/min,老年或心功能较差者1ml/min,小儿10滴/分钟。
第 5题:
成年患者,输血100ml后,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头痛心悸、剧烈腰痛、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可诊断为
A.发热反应
B.过敏反应
C.细菌污染反应
D.溶血反应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①发热反应血压多无下降,不会出现休克等症状。
过敏反应可有休克等,但不会出现寒战、
髙热。
细菌污染反应极少见,一般表现为感染性休克等。
输血100ml后,即寒战高热,并有休克、肾衰竭等表现, 此为溶血反应的征象。
第 6题:
输血后溶血反应的治疗,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
A.纠正酸中毒
B.对抗高血钾的K+毒性
C.清除已破坏的红细胞
D.使尿中血红蛋白溶解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
输血时发生溶血反应后,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可使尿液碱化,促使血红蛋白 结晶溶解,防止肾小管阻塞,有利于保护肾功能。
第 7题:
下列哪种疾病与输血无关?
A.艾滋病
B.淋病
C.梅毒
D.疟疾
【正确答案】:B
【试题解析】:
输血可传播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如肝炎(包括乙肝和丙肝)、艾滋病、梅毒、疟疾、人T细胞白血 病病毒I型。
无淋病,淋病属于性传播疾病。
第 8题:
大量输入库存血后一般不会发生的并发症是
A.体温降低
B.代谢性碱中毒
C.低钙血症
D.低钾血症
【正确答案】:D
【试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