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脾不统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脾的病理。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治宜补脾摄血。
别称
脾不统血
英文名称
Failure of Spleen to Control Circulating Blood
常见发病部位
脾
常见症状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
疾病介绍
脾不统血
病因病理学术语。
指脾的病理。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治宜补脾摄血。
脾不统血
疾病注音pibutongxue
脾不统血
Failure of Spleen to Control Circulating Blood
主要症状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临床以各种出血症状及脾气虚证候为主要表现的证。
常见于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崩漏,以及西医的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种出血性疾病。
医书介绍
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难经》中就有记载,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气能裹摄约束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脉外而为出血。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 class=link>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
明代张景岳、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确指出了脾虚不能摄血,可致下血出血。
病理研究
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病理反映,它不仅与脾主统血直接相关,而且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也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所以,脾统血的作用是脾气化生血液和固摄血液功能的综合体现。
若因脾胃素虚,或脾胃因饮食所伤,或劳倦思虑伤脾,或久病耗伤脾气,均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亏,固摄无力,则血逸脉外而致出血。
临床表现
脾不统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脾气虚则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少,腹胀,便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
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或先便后血,血色紫暗,或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色淡质薄,面色白或虚浮,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等。
脾不统血的治疗以补气摄血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