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汕头市谢易初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汕头市谢易初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区块链产业主要有围绕区块链技术及衍生出的产品、应用和服务。
”凌霞介绍,区块链产业既包含区块链本身的硬件制造和软件研发,也包含应用区块链技术所形成的一系列细分行业,涉及制造、金融、医疗、供应链、物联网等多个领域。
“美国、德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开始围绕区块链部署多维度应用,物流跟踪、生产制造、能源结算、慈善管理都是其中的重点领域,将区块链与实体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增加等公众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李颋说。
从我国来看,数百家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涵盖了产业链上游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产业链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
“据中国电子学会统计,2017年我国区块链产业规模为21亿美元,2018年为29亿美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42亿美元,2013至2019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65%。
”李颋表示,伴随着数字票据、资产托管、物流航运、食药安全溯源、数字内容版权等领域区块链应用及改造需求的大幅增加,众多区决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将展开激烈的竞争。
浙江省财政厅财政票据资深专家蓝一鸣表示,区块链在数字票据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票据在流转方式上与区块链天然契合,近些年,政府一直在考虑利用区块链进行票据电子化改革。
以浙江省为例,税务发票、财政票据的平均每年开票数量高达8亿份。
(摘编自袁于飞《数字经济时代的“区块链”》)材料二: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是分布式数据存储、多中心的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多种技术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应用模式。
业内人士称,可以把区块链通俗地理解为一种由多方参与“记账”并共享的“账本”。
比如,一家公司的员工小赵向同事小孙借了1. OO元,不仅这两名员工记录了这笔账,而且公司所有员工也都记录了下来,并进行了备份。
由于所有员工都知道,且能够相互印证,所以这笔账的记录无法被篡改和伪造。
重庆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上线,借助该平台,在重庆注册公司的时间可从十几天缩短到最快只要3天。
当前,尽管区块链技术方兴未艾,但我国区块链产业仍处在初期阶段。
发展过程中仍伴随不可忽视的风险,比如可能对现行制度规范产生挑战,以及存在技术层面的漏洞等。
(摘编自刘坤《区块链如何影响你我他》)材料三:
通过区块链存储毕业证书、发票、贷款和纳税文件等信息,可以让相关机构即时在线验证证书或凭证的真实性。
区块链也可以用来监控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的全流程,通过在每个中间交付点对商品包装、认证并加盖时间戳,简化商品分销管理,为消费者认证商品,打击假冒,辨别过期商品以及防止价格操纵提供便利。
政府囿于人力、物力不能时刻在线监管社会事务,当问题出现后再介入则为时已晚。
区块链可以补充政府监管的不足,譬如,针对捐赠、社会福利发放和精准扶贫等事务,区块链存储所有信息并时时监控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作为节点的利害相关人可以在线即时共享和查看相关信息。
信息孤岛是社会治理中的一道难题,老百姓办事常要去几个部门调取信息,耗时费力。
将交互流程的不同部门作为节点纳入区块链中,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譬如,医疗保险程序复杂,通过区块链将患者、医院、药房、保险公司和其他相关公司链接在一起,保险公司节点上自动生成医疗信息,不再需要患者四处采集信息。
(摘编自王延川《区块链: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
1. 下列对“区块链产业”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产业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区块链的硬件制造和软件研发行业,二是有关区块链应用技术的一系列行业。
B. 北美、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区块链产业,重点领域是物流跟踪、生产制造、能源结算、慈善管理。
C. 区块链的硬件制造、平台服务、安全服务属于区块链上游产业,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属于区块链下游产业。
D. 我国区块链产业规模逐年增大,众多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激烈竞争,使区块链应用领域与改造需求大幅增加。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综合了分布式数据存储、多中心的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多种技术。
B. 浙江每年税务发票、财政票据的开票数量巨大,如果对它们进行电子化,可有效降低成本,而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电子化非常合适。
C. 区块链在数字票据方面的应用大有前途,这跟区块链的数据是由多方参与记录、共享的,而且不能被篡改和伪造有关。
D. 区块链应用到服务领域,提升了服务效率;由于现行制度规范和区块链技术不成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
风险。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区块链的重要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的“外跨”主要是指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交叉与交融。
比较典型的是散文与诗歌结缘,从而形成两种文体:一是“散文诗”,二是“诗的散文”。
对于前者,人们往往比较熟悉,像鲁迅《野草》中的多数作品是散文诗;对于后者,人们多有忽略,如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多属于诗的散文。
不少人将散文诗当作散文,其实它是诗。
与散文诗相比,诗的散文不是诗而是散文,它虽有诗意,但诗性不如散文诗浓。
诗的散文不分行,是连缀的片段,不像散文诗需要分行。
因此,鲁迅《野草》中的《雪》是诗的散文,而不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的散文诗。
散文与小说的交融,也是一个重要现象。
在鲁迅、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一些小说中,可见散文化的笔法与意趣。
因此有时很难分清甚至无法归类,他们的一些作品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
近些年,有作家提出散文写作的跨文体问题,甚至认为散文完全没必要坚守“真实性”原则,可让散文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这本身就是一种大胆的“跨越”和“越界”。
当然,还有一些更大胆的设想与突破意愿,即让散文进入一个不受阻隔甚至没有规约的境地:在散文中加进电影的蒙太奇,产生刹那的闪耀;将散文与其他文体杂交,形成“非骡非马”的一种“四不像”的散文,这不仅是一种文体“跨界”,更是一种观念“越界”。
应该说,突破散文的种种限制,让它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中受益,也让散文的分类更加丰富多样,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也要注意其风险和失误,那就是过度“跨界”,从而失去散文体性和导致异化。
如将更多诗性加入散文,就会将散文变成诗,至少使散文失去真实与自然。
杨朔曾自豪地宣称,他写散文的最大秘诀是“将散文当诗来写”,这固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其最大问题是,诗的夸饰和炫张会让散文失去自然平和之致,导致情感失真与泛滥。
这在余光中、余秋雨的散文中多有表现,如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老得好漂亮》《莲恋莲》,不谈内容,只看题目就会感到情感的做作与虚妄。
又如用小说等笔法写散文,其长处是可通过讲故事增加作品的长度和张力,但最大问题是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
因此,散文的“外跨”一定要掌握一个“度”,决不能因过度跨越而使散文失去文体特性和文类本性。
(摘编自王兆胜《关于散文的跨界问题》)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是一种文体,它可以与小说、诗歌等文体交融,产生“散文诗”“诗的散文”“小说式散文”等“四不像”散文。
B.散文不止可以文体“跨界”,还可以在观念上“越界”,即进入虚构甚至虚假状态,甚至让散文不受任何规约。
C.散文突破各种限制,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弊端是如果过度“跨界”,容易失去散文体性和
导致异化。
D.散文如果过多地加入诗性,虽然有助于增加散文的诗性美,但可能使散文变成“诗”,让人觉得失去了真实与自然。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散文跨界的类型,开宗明义,起总领全文、为后文的阐述张本的作用。
B.第二、三两段为并列结构,第四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列举出一种更激进的主张。
C.第五段针对前文,提出散文跨界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把握好跨界的“度”。
D.第五段以余光中散文为例,证明散文跨界可能导致“没有节制和情感失真”的观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把鲁迅的作品集《野草》称作散文诗集,那么其中部分作品不宜收入其中,因为它们不是诗,而是散文。
B.鲁迅《野草》中的《雪》与纪伯伦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作品一样,能读出诗意,但都是连缀的片段,没有分行。
C.读沈从文、孙犁、汪曾祺、贾平凹等近现代作家的某些作品,我们很可能难以清楚界定它究竟是散文还是小说。
D.就普遍认同的散文创作原则来说,如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称为散文,那么它记录的就是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更声起落
刘星元
①你以为那声音是敲击梆子所发出来的吗?那只是表象。
我们习惯以表象的东西代替真实,并且始终信以为真。
就如我们看到深夜时分昙花绽放只是昙花绽放,却没有发现,是有神路过了它,并在路过它时轻轻地吻了它。
你问是什么神?很抱歉,我没有看清楚他的脸。
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并且这背影也将迅速消失。
他留给我的背影比任何的黑还要黑,仿佛他就是黑的持有者。
但他所有的黑里一定劫持着所有的白——那朵招摇的昙花泄露了他的秘密。
②好吧,现在就来说说更声。
黑夜是一面大鼓。
我不认为这是个比喻。
这是个事实。
打更的人站在天地之间,被黑夜重复吞噬,或者说被黑皮大鼓深埋。
他将棒槌击向黑夜的样子,常让我想起那些伟大或不伟大的时代的思考者——屈原、但丁、黑格尔、尼采……面对黑夜,他们用自己交换光明,并在光明到来之前一一倒下。
③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那些具象的,醒着的更声。
④但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做守夜人。
我们村的守夜人已经很老了,并且还将继续老下去。
他身穿黑衣黑裤,皮肤黝黑似铁,佝偻着身子在悄无人息的村子里缓慢行走。
他的黑和夜的黑先是相互抵触、攻伐,继而慢慢交融在一起。
他被黑夜吞噬或黑夜被他从身体里释放了出来。
守夜人和黑夜,他们彼此构成了彼此的一部分。
黑夜涌动,他就涌动;他静止不动,黑夜也静止不动。
此刻,我描述的他就是静止不动的。
他在等,等时间。
守夜人的腹中,有一台刻度精准的座钟。
座钟滴滴嗒嗒地在他的腹内摇摆着,走动着,一刻不停。
一秒、两秒、三秒、四秒……当这一轮的时间消失殆尽,守夜人就要举起手中的棒槌和木梆了。
“咚——咚!”一慢一快,连打三次,这是头更。
“咚!咚!”打一下又打一下,连打三次,这是二更。
……偌大的一座村庄,黑夜里有一个守夜人就够了。
⑤守夜人的院子偏居村庄一隅,它窄小,低矮。
院子委身于树木和藤蔓间,浑身透着一股子阴凉。
院门上两扇用黑漆浸染的榆木大门有些年头了,表层的漆皮多处脱落,露出下一层的油漆。
下层的漆皮更为黝黑。
祖父说,他也从未见过那扇院门打开过。
但是某一年秋天,他发现黑通通的院门上竟然贴起了对联,挂上了红字。
祖父说,那是守夜人家里有喜事了。
此后,有人在院子周围发现了一小片菜园,接着,田野里几块种满庄稼的无主的田地浮出水面。
还有人在院门外的小道上发现了一堆倒掉的中药渣渣,村里也没有人承认那是自己所为。
再后来,守夜人的门前又多了一面红色的旗子,旗子之上,斜挂着一张柳条儿弯制的弓箭。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守夜人家里添了男丁……
⑥让我感到惊奇的是,祖父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打更,提到更声。
也就是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更声就停了下来。
始终不明白,曾经繁盛千年的打更行当,为何顷刻之间就销声匿迹了。
后来想明白了:守夜人打更,无非是将时间毫无保留地推给村庄以及村庄里住着的一切生灵。
当更为精准的计时工具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更声必然会落幕。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概莫能外。
虽然很悲伤,但也不得不说,守夜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价值,他们的销声匿迹,是必然。
⑦我做了一个梦。
天地之间,篝火熊熊燃起,篝火之前,身穿兽皮的部落头领带领着一大批同样身穿兽皮的族众,与另一位身穿兽皮的年轻人在举行一种庄重的仪式。
头领与年轻人共握一把刀,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
随从用黑陶大碗将浓郁的血液接住,恭敬地呈到头领与年轻人面前。
巫师在吟唱祭词,众人肃穆而立,风吹过火焰并吹高了火焰,头领与年轻人高举陶碗跪下来。
他们举碗祭天祭地祭火,在天地火之间,两人将碗中之血一饮而尽……契约已定,年轻人带着家人,转至幕后,转入黑暗之中,并渐渐被世人遗忘。
从此之后,这一户人家的职责将是守夜。
他们将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世世代代为另一个维度的族人报时和报警。
而余下的人将继续征伐,在白日之中,创建所谓的历史和文明——没错,他们就是我们的祖先。
⑧后来读到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乔治•马丁的梦境里有个守夜人军团,他们驻守在维斯特洛的
北境长城上,为阻挡长城以北的野人以及传说生物而存在。
他们穿着黑衣,被称为“黑骑士”或者“乌鸦”。
我愿抄录下那些守夜人的悼词:他的守望至死方休,于斯结束。
多幸运,乔治•马丁和我,各自持有一段关于守夜人的故事。
多悲哀,乔治•马丁的故事的最后,守夜人一直还在,而在我的故事的最后,院子也已经荒芜,我不敢确定里面是否还住着那些神秘的守夜人。
更声已经停了下来,他们的守望结束了吗?我只问,不答。
7. 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⑧段说“我更愿意将打更人叫作守夜人”,主要原因是打更人世世代代与黑夜为伍,是“另一个维度的族人”的守望者。
B. 第⑤段通过村里人的视角对守收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描写,突出强调了守夜人神秘的特征,他们过着与世人截然不同的生活。
C. 第⑥段交代了“更声必然会落幕”客观原因,从为人们报时这个意义上说,守夜人的消失是符合新旧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D. 第⑦段在具体描绘梦境之后,重申了守夜人的神圣职责,歌颂了他们在人类创造历史和文明的历程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与独特贡献。
8. 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④段正面描写守夜人打更的情景,并用“偌大的一座村庄”衬托出守夜人数量之少,暗示了他们的守望对于世人的价值。
B. 第⑦段把仪式场面写得庄严神圣,“将寒光插入牛颈,牛颈血流如注”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C. 第⑧段引用《冰与火之歌》中守夜人的歌词,意在通过类比手法,为后文提出“守夜人的守望结束了吗”的疑问做铺垫。
D. 文章写更声的“起落”,层次清晰;写更声之“起”以记叙、描写为主,写更声之“落”以议论、打情为主表达方式多样。
9. 本文的标题是“更声起落”,而第③段说“抱歉,我还是没有说到更声”,请分别指出前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10. 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屈原列传
屈原者,名平。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1. 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伐:自夸。
C.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
D. 人穷则反本。
穷:困窘,无路可走。
12. 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王怒而疏屈平。
蟹六跪而二螯
B.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父母者,人之本也
C.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D.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1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 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深受楚王的信任。
C. 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原不给。
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 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怨恨引起的。
14.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姜楚公画角鹰歌
杜甫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①,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注:左绵,地名,代指绵州。
杜甫此诗写于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这首诗不是律诗,而是一首古体诗,不求对仗,押韵灵活,形式更加自由。
B.“贪愁”写出了观画人既喜欢角鹰的高飞长空,却又担心它飞去的矛盾心态。
C.画中鹰很传神,真鹰反而让人觉得徒有其名,作者借此抨击现实中人的不辨真伪。
D.“抟空”即盘旋于高空,“抟空九天”让读者想起庄子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侧面表现姜楚公所画之鹰生动逼真是本诗一大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进酒》中以古人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名,表现胸中忧愤不平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之时,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3月24日上午,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一架A320型客机在法国南部坠毁,机上的150名遇难人员恐无一幸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列《论语》选文中,最适合作高三毕业纪念册标题的一项是()
A. 德不孤,必有邻
B.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C.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校在今年新生报到时,设置了“独立新生奖”,为无需家长陪同、独自前来报到的2020级新生拍摄合影并赠送“独行生”照片,“独立”新生都可获得学校颁发的独立报到证书,同时获得奖品文化衫一件。
高校此举引发热议,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有创意,能传达善意与鼓励;有人认为“独立新生奖”曲解了独立,拉低了“独立”的门槛,并不能治疗00后的依赖症;还有人觉得父母送孩子上学,且送且珍惜,未必是不独立的表现。
即将进入大学的你,对高校设置“独立新生奖”有何看法?请将你的见解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本校校报《滇潮》的“学生时评”栏目上。
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含义及范围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句子含意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需要考生找到该句所在位置,抓住句中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和作者观点进行分析。
概念类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众多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激烈竞争,使区块链应用领域与改造需求大幅增加”因果关系颠倒。
应是区块链应用领域与改造需求大幅增加,使众多区块链解决方案提供商展开激烈的竞争。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D项,“由于现行制度规范和区块链技术不成熟,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不准确,原文没有说现行制度规范不成熟;原文也不是说区块链存在一些挑战,而是说区块链可能对现行制度规范产生挑战。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