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大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大港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袁世凯,对宋“言语讨伐”。
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奋起还击”,重伤宋教仁左眼。
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勉强愈合”。
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政学系”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
马君武勃然大怒,大喝道:“放狗屁!”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
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
一次“南社”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噎”得半天说不出话,“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
苏诗人竟“茫然不知所措”,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性烈”,却有其“烈”的道理。
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
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
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
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
表上有“何时入党”一栏,马君武却填上“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这位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
《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
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
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陆费逵答曰:“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
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勇夫”,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
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锄头主义”。
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
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
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
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
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但这个一度“恃才傲物”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
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
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 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任。
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
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 年,59 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
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山。
”
1940 年,马君武逝世。
1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马君武是广西大学首任校长,在任期间发生的三件事——还击宋教仁,杖打李肇甫,拳殴苏曼殊,体现了他勇武好斗性格特点。
B. 马君武是留德博士,才华过人,有很深厚的翻译功力。
座船被军阀袭击,数千册书籍
和诗文译稿完全丢失,使他十分心痛,于是出巨资购买了康有为的藏书。
C. 马君武接受老友的建议,顺应形势需要,开始投身并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
他以教育
家的眼光和作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D. 马君武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时,居所门前的对联“种树如培佳弟子,卜居恰对好湖
山”意味着,马君武已经洗净先前勇武之气,显得温情脉脉了。
E. 这篇传记的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否定了前期马君武的不合时宜的举动和做
法,高度肯定了从事教育事业以后的贡献。
全文以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18.马君武在恢复国民党党籍的表格上“何时入党”一栏填了“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的
话。
请分析他为什么要这样写。
(6 分)
答:
19.马君武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高等教育界享有盛誉,请简要概括原因。
(6分)
答:
20.马君武经历了从“从政”到“从教”的转变,对于他的转变,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参考答案:
17.(5 分)选C 得3 分,选D 得2 ks5u 分,选B 得1 分。
(A“在任期间”错,B 两件事没有必
然联系,E“欲扬先抑”“否定”错。
)
18.(6 分)①这是他性格中“烈”的特点所致。
②这样填写表达了他对掌权者的蔑视与嘲弄。
③言外之意是,国民党是由同盟会发展而来的,在国民党成立前我就参加创建者了,
你们这些后来者却随意开除或恢复我的党籍,实在滑稽可笑。
19.(6 分)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家。
①有强烈的责任感,极力关心员生:让工厂冒烟,图
书馆和教室生火取暖;奉行“锄头主义”,并在抗战期间,大力提倡军训。
②在选拔和任
用老师方面不拘一格。
③具有改造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
20.(8 分)同意。
①他脾气急躁,性格耿直刚烈,很有勇武好斗的“勇夫”的特点,在需
要巧妙周旋、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甚至是技巧艺术的官场政坛,实在是不合时宜。
他固执己
见的文人脾性,使他在政坛四面碰壁。
②而他是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
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是文学家、工业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并
且一度“恃才傲物”他,却能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勇武”的头颅去求人,为实现教育
理想放弃个人的尊严,把教育看得高于一切。
不同意:①他曾经是孙中山的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以他的地位完全可以在政治上起到更大的作用②他性格耿直,立场鲜明,光明磊落,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政治家就要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这样如果从政,他应该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家。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麻鞋之歌
叶梓
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
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
这种远至《诗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
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
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
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
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
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
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
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一双麻鞋成为鞋的漫长过程。
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
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穿麻鞋。
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
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
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
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
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
”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
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双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
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
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
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
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
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
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
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
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
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
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
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
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
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这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
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
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1.文章第一节引用天水谣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12.作者说麻鞋“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请简要分析麻鞋显现出哪些“文化情趣”。
(4分)
答:
▲
1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1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6分)
答:
▲
参考答案: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
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
(4分。
一点1分)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
(4分。
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
(4分。
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
(2分。
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
(6分。
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8分
梵高的坟茔(节选)
范曾
冬天来到了巴黎,寒风料峭,木叶尽脱。
顺着塞纳河西北行,便是一片冬天的萧瑟。
我们驱车向瓦兹河上的欧维尔城疾驰,去瞻仰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踪。
梵高这位荷兰籍的天生奇才一百年前来到法兰西后,等待他的是贫困与饥饿。
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人们也根本不知道梵高,艺术界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
他曾在一张画上描写了一个最粗糙的木椅,在破烂的藤座上放着他的烟斗和一张纸包的些许烟草,它似乎向我们唱出一首凄凉的身世之歌。
艺术既不能提供面包,那就让需要面包的艺术家速朽,而自裁便是最简捷的方式。
梵高拿起了手枪,走到萨都的草坪,向心窝射了一枪,他在华贵的建筑前对这不平的社会用生命作一次壮烈的抗议。
梵高过着清白无瑕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激,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
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踏遍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情。
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中,天穹的日星隐耀中。
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逼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现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
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种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
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
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七千一百五十万美金卖出
时,举世震惊,欢声雷动。
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我们来到梵高的坟茔,它坐落在一所极平凡的公墓里,梵高和他心爱的弟弟德奥合葬,两块墓碑,方身圆顶,没有任何纹饰,没有花岗岩的墓室,碑前只有一抔黄土,覆盖着长青的蕃藤。
公墓寂然无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
然而梵高墓上的碧草却在刺骨寒风中颤动着不屈的生命。
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
这不禁使我想起鲁迅先生的《坟》,总有一些人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7.为什么说梵高是一位“艺术的殉道者”?阅读第二段的有关内容,作出简明的回答。
(不超过30个字。
)(4分)
8.在第三段中,作者提到罗丹和莫提格里昂尼两位艺术大师的创作情况,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9.梵高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仔细阅读第三段,用简要的语言归纳。
(6分)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五段说:“堪告慰于九泉梵高之灵的,不是拍卖场的呼啸,而是一束束的鲜花,放在坟茔的四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
B.文章最后提到“所有体面的、稍微精致的坟茔前都空无一物”,意思是说一个人身前的荣耀不过是过眼烟云,等待他的往往是死后的寂寞,而伟大的艺术家却永远被人铭记和景仰。
C.文章第三段说:“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学就必须修正。
”这句话的意思是:梵高的画风填补了美术史的空白,开辟了色彩学和美学的新领域。
D.古往今来的画家,车载斗量,不可胜计,然而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第三类则是置好坏于度外,被冥顽不朽之力驱动着画笔作画。
梵高属于第二种类型。
E.梵高用自裁的方式来抗击命运固然不值得称道,但他对艺术的执著与真情却给后来的艺术家们带来无尽的启示。
F.梵高死后的荣耀说明真正的艺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像好酒一样,存放越久,味道越醇。
参考答案:
7.梵高的艺术无人欣赏,穷困潦倒的他只好用自杀来反抗这不公平的社会。
8.反衬;突出他清白无瑕的生活和不同凡俗的独特画风。
9.①取材于平凡事物;②感情真挚、自然,绝无矫饰;③充满对人生的批判和对命运的抗争;④手法神奇,色彩高妙,构图超绝。
10.AD
7.从第二段可以看出,梵高在他自己的时代是一个无所作为的人,他不但没有依靠他的艺术而高贵富有,还过着衣食无靠的生活,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艺术、他的画没有得到人们的赏识。
为什么他没有得到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后应该得到的一切?是因为没有一个识千里马的伯乐,当时的艺术界还没有赏识他的画的能力。
8.他们与梵高的对比,反衬出清贫和朴实的生活更能创造出令人敬畏的作品。
本小题有三个要点:①“突出”(或“表现”);②“生活”;③“画风”。
9.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梵高的作品,三个角度都在文章里,只要把段落细分就可以得到了。
10.A项表述与原文不符,错在“梵高坟茔远离城市的喧嚣,他的灵魂可以享受这里的一片宁静与芬芳”;D项判断错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课内文言语段阅读,完成4—6题。
(1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愤怒 B.其名为鲲:命名
C.是鸟也:表判断 D.则芥为之舟:动词,作
5.对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③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④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6.翻译句子。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分)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3分)
参考答案:
4.D ( A.奋起;B.名字;C.这)
5.B (①它,②是…还是,表选择疑问;③它④它)
6.(1)在水面上击打的水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大鹏飞离时是凭
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2)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可以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5. 参考答案:
5.C (①难道②只,仅③与④相同,你)
6.C(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不忍心)
7.(6分)(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
(2)上天要使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乌江呢?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
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特卉木也特:只是
B.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确实
C.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胶:固执
D. 故让国,大节也让:责备
9. 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谖草取其忘忧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B. 然则以节言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C. 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D. 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辩乎荣辱之境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11.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 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 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12. 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 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 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 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
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参考答案:8. D 9. D 10. A 11. C 12. C
13. (1)这的确有大大超过常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为他高兴呢(或“我又怎能不欣赏他呢”)?(2)既然这样那么黄中立从竹中取来含义来命名他的亭子,又和我们这些人交游,难道随便就能这样吗?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故让国,大节也”中“让”如解释为“责备”,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所以辞让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让”应解释为“辞让”,避王位。
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前一个“其”,代词,它;后一个“其”,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B项,前一个“以”,介词,用、拿;后一个“以”是名词,原因。
C项,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往,到。
D项,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表示引出对象。
故选D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这段话是说“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因为它有节”,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竹”“物”“体”“中”“其”等,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者……也”表判断,“者”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竹”是名词,在句中做主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意思是竹子作为一种植物,体态柔弱,当中还是空的,而“夫竹之为物柔体”则解释不通,排除C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中,C项,“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错误,顺序应为“乡试”“会试”;顺序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