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儿童眼里的“门窗墙”——苏少版《美术》三下《门窗墙》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7
土高原的位置。通过微视频,学生看到在厚重的 黄土地上有极具特色的“黄土建筑”———窑洞, 它是陕北黄土高原的产物,是陕北劳动人民的 象征,黄土高原厚实的大地,便是窑洞坚实的墙 壁。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下发的学习单,了解窑洞 的建筑类型、挖掘方式、建筑布局等,感受窑洞 为什么被建筑界赞誉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
68
涵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人们将情感倾注在门窗 上,使门窗在居住环境乃至建筑艺术中占据极 为重要的地位。看,条形纹(风调雨顺)、交叉纹 (相依相护)、盘肠纹(长长久久)、方胜纹(延绵 不断)、龟甲纹(吉祥长寿)、老虎盘(健康成长)、 寿字格(富贵长寿)、双喜格(事事双喜)、梅花海 棠莲花(吉祥富贵)。聪明的工匠采用象征、寓意、 谐音、比拟等手法,创造出的几何纹样、文字与花 卉纹样,构思别致,美观温馨,将朴素、实在的情 感融于艺术创作中,而且窗格的纹样有一种独特 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与自然美,这让门窗成 为窑洞中最讲究、最美观的部分。
2.门窗纹样———品味文化内涵。 窑洞的门窗是黄土高原的眉眼,门窗上的 纹样则是代代相传、构思别致的文化符号。 组内欣赏交流:看到了怎样的图案? 学生介绍:几何纹样、文字还有花卉图案。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纹样? 理解:在窑洞门窗中,点、线、面、三角形、四 边形、圆形这些基本元素的运用,变化繁多,寓 意丰富。文字纹样是通过巧妙的方式使汉字图 案化,花卉纹样大都设计在整体图案的中心,形 象抽象,线条简洁,梅花、海棠、莲花最为常见。 木线条的拼拼搭搭中饱含生命气息,传递着陕 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门窗在中国建筑装饰文化史上有着丰富的 文化韵味。窑洞门窗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文化内
温暖而舒适;晚上,窑洞的灯火又透过窗户,温 暖了黄土地。
作为一种视觉形态,美广泛地存在于现实 生活中,而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对学生视觉感 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运用能力的培养, 让其感受到美的存在。以上教学,笔者尊重学生 已有的经验和心理需求,指导观察,逐步引导, 让学生在了解窑洞门窗的形状和结构的基础 上,体会窑洞门窗的对称和平衡之美。在外形 上,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圆拱形结构符合力学原 理,顶部压力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具有极强的 稳固性;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单调的黄土高原 上,圆弧形的线条显得柔和轻巧;三是让学生理 解天圆地方表征着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在 结构上,一是让学生发现整面窗户的图案设计 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二是让学生理解那是人 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对称最具稳定感 和平衡感,同时,人们认为,对称能联合局部形 成整体,并达到圆满。这是多么朴实的认识。
三、窑洞门窗———黄土地的眸子 如果说黄土地是窑洞坚实的墙壁,那窑洞 的门窗就是黄土地明亮的眸子。 1.门窗结构———体会设计之美。 了解:同学们,窑洞的门窗是安在哪儿的 呢?对,门窗就安在这儿,这儿是窑洞的出入口, 叫窑口或叫窑脸。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是什么形状 的?(圆拱形,有的顶上有一点尖,造型有细微的 变化) 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拱形呢? 观察:再来看看窑口的结构,思考三个问 题:(1) 窑口分为几个部分?(窑口中间一分为 二,上部是高窗,下部扎山墙、安门窗)(2)门安 在哪里?(门在下部的中间,也可以在一侧,门框 直接顶到横梁)(3)这两扇高窗的结构有什么特 点?分成几部分? 小结:看,白天,阳光穿过门窗,把窑洞照得
师:除了民歌,在黄土高原,还有许多具有 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视频欣赏安塞腰鼓、榆 林剪纸、宜君农民画)
课前短短几分钟,通过与学生的聊天,笔者 让学生与黄土高原上的民间艺术有了亲密接 触,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黄土地人民朴 素豪放的性格。选准起点,激发兴趣,顺利带着 学生迈进了黄土高原。
二、印象黄土地,走近窑洞 与黄土融为一体的窑洞民居,是人类依托 黄土高原造就的建筑景观。教学中,笔者引导 学生通过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获取知识。 1.出示地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 2.了解窑洞的相关信息。 欣赏微视频:航拍“黄土建筑”———窑洞。 自主学习:同学们对窑洞有了解吗?老师为 大家准备了学习资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窑洞。 交流: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我 们把这些信息填入表格中(见下页表 1)。 以上教学,笔者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 方式。教学中,笔者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认识黄
表 1 关于窑洞的信息 历史 四千多年前(始于周朝) 类型 土窑、石窑、砖窑 过程 挖地基—打窑洞—扎山墙、安门窗 布局 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 优势 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
视频是动态的,图和文字是静态的,不管是 动态还是静联系实际生活,很快就对窑洞有了初步认识。
一、江南到陕北,点亮兴趣 对于身处江南的孩子来说,黄土高原有些 遥远。从江南到黄土高原,需要一条纽带。恰巧 笔者在上美术课之前,学生们刚刚结束了音乐 课,教学内容是《江南》。于是在课前,笔者和学 生有了这样的聊天: 师:同学们,刚才的音乐课,你们行走在江 南,听的是吴侬软语。现在你们听到的是陕北 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和江南民歌区别大吗?这节 课,老师就要带你们从江南飞到陕北,去黄土高 原看看。同学们对黄土高原有了解吗? 生:……
课 例 评 析
构筑儿童眼里的“门窗墙”
—— —苏少版《美术》三下《门窗墙》一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胡艳华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设计;《门窗墙》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09-0067-03
墙是建筑物竖直方向的主要构件,起分隔、 围护和承重等作用,还有隔热、保温、隔声等功 能;门便于室内、室外交通联系及疏散;窗有通 风、采光之作用。苏少版《美术》三下《门窗墙》一 课呈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代房屋中 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门、窗、墙,信息量很大。 笔者在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后,决定将陕北窑 洞的门窗墙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以“黄土地的 眸子”为主题开展专题欣赏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