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学浅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 )) 卷第 $ 期" " " " " " " " " " " " 中" 医" 药" 导" 报" " " " " " " " " " " " " %&&# 年 $ 月 Q6C* ))" L6* $" " " " " " " " " " " " 3N/F/12 +6N@10C 6I 48K" " " " " " " " " " " " K0@>=* %&&#
01F 0@0>=/F610;: 61 ;=: O@:6O;/> 01F 01;:@/61 =DO6;=0C5E/> 1:N@615 [ +] * B@0/1 P>5 BNCC* ),,- , %& : (# [ %) ] 富杭育, 周爱香, 郭淑珍, 等* 桂枝汤对白细胞介素 ) 、 干 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所致发热的作用 [ +] * 中国实验方剂 学杂志, ),,- , ! ($) : )# [ %% ] 霍海如, 谭余庆, 李晓芹, 等* 桂枝汤有效部位 G 对体温 双向调节作用机理研究—对下丘脑三磷酸肌醇和钙调 蛋白含量的影响 [ +]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 ! (%) : %#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结合中药药理学相关知识简单介 绍中药现代化知识, 让学生更多了解适应现代化趋势应掌握 的本领, 同时也可活跃课堂气氛。 #" 鼓励科研和课外兴趣小组 我校设置的中药药理学基本都在本科 $ 年级讲授, 根据 $ 年级学生的特点, 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因此, 鼓励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活动, 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 技能的训练, 培养其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这样对培养既有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不盲 目轻信某种学说, 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是一个在不断更 新和进展的学科, 关于各种学说争议很大, 很多新的研究结 果既可能推翻古籍理论, 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因此有必要 告诫学生对某些传统中药, 除了继承前人本身作用外, 还要 进行实地考察与实验。也即推广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在这 方面可采用列举具体实例的方法, 加强学生的体会。例如 “泻下药” 中目前有关大黄滥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争议很大, 以 及小承气汤滥用引发的事件。又如古今称大豆是解百药毒, 而实验之却不然, 而必须加甘草后有效。这些对于开拓学生 的眼界都起到很好的作用。除了向学生介绍各种争议学说 之外, 还可鼓励学生相互讨论, 形成自己的见解, 培养其分析 问题的能力。 !" 密切结合中药现代化知识 随着中医药 “ 朝阳产业” 的提出, 近年来中药现代化已成 为中医药行业的热门话题, 各种学派关于中医药发展趋势或 研究思路也争议很大。但是作为本科生, 对此了解尚少。为 了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便其就业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验技术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学生自己设计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加以试验, 参加课外 科技比赛, 获大学生挑战杯比赛 $ 等奖。此外, 成立课外兴 趣小组, 布置学习任务, 鼓励兴趣小组查阅文献, 例如 《 中药 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 了解最近研究动态, 并撰写、 发表论 文。通过从这些方面指导学生, 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 积极性。 以上几点肤浅体会, 仅供同仁作参考。中药药理可以说 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最富活力的结合点, 也是促使学生掌握 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的一门重要学科。笔者认为要想克服 中医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思想禁锢、 学风沉闷、 缺乏正常的 学术争鸣, 学者深感乏味等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我们广大热 爱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同仁志士继续探索, 多方面思考, 改革 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既使今后中药药理教学更 好地适应时代需求, 更重要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出创新精 神强、 知识面广、 动手能力强的 “ 实用型” 人才。
( 收稿日期: %&&# ’ &% ’ &%" 编辑: 张金慧)
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鉴于中药药理目前的研究现状,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重在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思考问 题的能力, 而非每一味药物某一种作用的可能机制。即 “授 之与鱼, 不如教给其捕鱼的方法” 之说。根据这种心得, 笔者 在授课时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都会参考相应文献增添 “ 新药 研究思路和试验设计方法” 一部分,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分析、 思考问题的能力, 也为培养其新药研发能力打下一定的基 础。
( 收稿日期: %&&# ’ &) ’ )-" 编辑: 张金慧)
(,Leabharlann 第 ## 卷第 - 期! ! ! ! ! ! ! ! ! ! ! ! 中! 医! 药! 导! 报! ! ! ! ! ! ! ! ! ! ! ! ! %$$" 年 - 月 /012 ##! 302 -! ! ! ! ! ! ! ! ! ! ! ! ’456578 904:7;1 0< =>?! ! ! ! ! ! ! ! ! ! ! ! ?;:@A2 %$$"
( 上接第 (% 页)
[ )( ] 张永和, 杜葵琴, 刑德君, 等* 大鼠内生致热原双相熟各 期不同脑区神经降压素含量的变化 [ +] * 中国病理生理 杂志, ),,! , )&,$& : %#! [ )- ] ./012 + 3, 456765 3 8* 9:0; <=6>7 ?@6;:/1 (&7A0: B/6C62D, B/6>=:E/5;@D, 01F ?=D5/6C62D [ +] * ?=0@E0>6C 4=:@, ),,- , -& (%) : )-$ [ ), ] 霍海如, 谭余庆, 周爱香, 等* 桂枝汤有效部位 G 对下丘 脑热休克蛋白含量的影响 [ +] * 中国中药杂志, %&&& , %# ( )& ) : H), [ %& ] 96I/ 4* <=/J0I0 K, L0705=/E0 :; 0C* MII:>;5 6I /1;:@C>N7/1C
中药药理学教学浅探
!"#$%&’()%* )* +,’-.)*/ 0.’&1’-%$%/2 陈艳芬 ( 广东药学院, 广东! 广州! "#$%&$ )
[ 摘要] ! 文章阐述了在中药药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设想: 如立足于中医药特色、 密切结合中药现代化知识、 根据研究 进展更新教学内容、 鼓励科研和课外兴趣小组、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从而为中医药事业培养出创新精神强、 知识面广、 动 手能力强的 “ 实用型” 人才。 [ 关键词] ! 中药药理学; 教学; 医药院校; 人才培养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中药药理学是目前我国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重要专业 课, 它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 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 理学既是连结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纽带, 也是沟通基础医 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因此在中医药的学习中显得非常重 要。但作为一门近几十年才形成的新兴学科, 它还处于一种 起步阶段, 其教学规律也有待于摸索,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 实践提出几点设想, 期望在此与同仁共同探讨。 #! 立足于中医药特色 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虽然离不开现代药理学的理 论和实验方法, 但是它又和药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以 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的, 因此中药药理学现行大纲要求重 点讲授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代科学研究中药的成果, 使学生 了解中药药理研究的概貌。该学科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 理论, 又要结合现代医药知识, 并用现代医药学中研究中药 的成果阐明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在整个授课过程 中要体现中医药特色。例如在授课中除了重点讲解与每一 味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外, 应该强调中医基本理论 以及中药的治则治法, 尤其是结合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讲解中 药的药理作用。笔者在 “ 理气药” 一章授课过程中就穿插讲 述 “ 肝郁气滞” 动物模型; 在 “ 补虚药” 中讲解 “ 脾虚” 、 “ 肾虚” 模型, 发现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对于学生理解中 药药理学和现代药理学的区别也很有帮助。笔者认为这种 教学思路同时也是贯穿整个中医药教学的重要线索。 %! 根据研究进展更新教学内容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发展更新速度很快, 尤其 是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中药药理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断完善、 不断更新, 成果也不断增加。原用的统编教材内 容大多是 %$ 世纪六、 七十年代的研究结果, 在笔者往年的教 学中常根据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更新教学内容, 尤其注意 结合近 #$ 年来的研究成就。今年由于新的规划教材的出 版,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资源。但笔者仍注意密切跟踪最 新研究, 查阅最近研究成果, 例如在讲解 “ 人参” 一药的药理 作用时, 简介欧美最近研究成果 “ 人参药用价值最高的部分 并不是人参根, 而是人参花蕾, 人参花蕾的总皂苷含量超过 人参根 " 倍以上……” 让同学们耳目一新。此外, 由于现行 教材与以往相比少了 “ 常用方剂” 的研究内容, 而临床用药的 方式大多采用复方形式, 因此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可根 据文献适当地选择一些比较重要和常用的方剂的研究进展 作简单介绍。 -!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正因为中药药理是一门新兴学科, 很多研究尚不成熟, 目前很多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是很明确, 甚至存在争议和分 歧。因此现行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文献 综合报道, 而可能不是最终结论。学生也反映由于每一味中 药的药理作用非常繁杂, 很难记忆, 而教材中简单提及的某 些中药的生化或分子生物学机理对于本科生来说也很费解,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根据这种情况, 笔者特意用了 & 学时的 时间给学生讲解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和现代发展趋势、 以及学 习中药药理的方法。教育的本质在于 “ 启迪智慧” , 在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