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生子女的过去的标签
有关独生子女的负面的相关看法:
①婚姻不稳定,离婚的比例高
②不能吃苦,就业不收欢迎
③不做家务不做饭,总是到父母家里蹭饭
④不会养育子女,只生不养
⑤性格有缺陷
说起独生子女,你会想到什么?小皇帝?小太阳?还是小恶魔?
对于独生子女,大家总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质疑。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独生子女的时代隐痛:我们如此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作者代表父母斥责独生子女的自私和冷漠,并且宣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而是很多和他一样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共同想法。
好像,还真是,新闻报道也往往会听到类似的声音,诸如“南京节后出现离婚高潮离婚者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这样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
在这些新闻中,独生子女总是以一种负面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有研究表明,大众媒介新闻报道中的独生子女,三分之二左右是负面的形象。
著名的社会家风笑天先生曾经选取了586 篇新闻报道中重复次数最多的20 篇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这20篇新闻报道,他发现媒体塑造的独生子女负面形象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婚姻不稳定,离婚比例高;2、不能吃苦,就业不受欢迎;3、不做家务不做饭,总是到父母家蹭饭;4、不会养育子女,对孩子只生不养;5、性格上缺陷多。
而根据统计和推算,2010年我国如上说描述的独生子女人数大约在1.2亿人左右。
这个基本事实,使得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不仅对于个别家庭是个大问题,对于整体社会来说更是严重。
那么事实就将是不是这样呐?让我们来看看严肃的学术研究是怎么说的吧!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关于独生子女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则是一直在变化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研究确实认为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上不如非独生子女,比如娇气、任性、劳动观念差、自理能力弱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多数研究的观点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格、个性心理和行为上有一定差异,但不存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显著差异。
等到进入90年代中后期以来,相关研究一般都认为独生子女在人格、个性特征方面是正常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优于非独生子女。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术界对独生子女的偏见正在逐渐被纠正过来,人们逐渐学会了用客观、宽容的心态来看待独生子女群体中存在的差异,并且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对这些变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做出评价。
但是对普通人来说,高大上的研究且并没有改变社会大众对于独生子女的担忧或者偏见。
更可怕的是,连一些独生子女本身也对自己有偏见,认为自身这个群体性格确实有缺陷。
关于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任性的刻板印象是什么产生的?
我们和他们
我常常回忆我的童年,那是个充满了田野气息的童年,夏天我们捕蝉、抓鱼、采莲、捉蜻蜓,躺在天台看星星,冬天滑冰、滑雪爬犁、打陀螺。
小时候,烤红薯就是至高的美味,过年的新衣是一年的盼望,一个洋娃娃是好几年中唯一的玩具。
家里的房子太小,找不到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书桌,放学的时候,我们结伴一路打打闹闹的回家,脖子上挂着各自家里的门钥匙……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那些记忆中的场景不复存在,大部分独生子女们的记忆变成了上游泳课、羽毛球课、英语课,或者在家打游戏、看电视、上网。
中餐、西餐、自助餐,变着花样的吃,玩具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
书包里除了书和作业本还有各种零食和IPAD,放学时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开着车来接孩子回家,或者把他们转送到各个补习班去。
他们有
自己专属的房间,自己专属的沙发,专属的餐具……
当我们和他们说起生活,说起童年时,描绘的是不同的世界。
他们可能对于泥土,对于植物,不再和我们一样的兴趣,而谈到的是我们成年之后才接触的网络、漫画、电影。
他们没有了一起挖泥巴,一起玩到天黑,而是在网络游戏中组团打怪。
更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父母忙于工作而经常让我们自己出去疯野,而他们游戏的时候父母(或者祖父母)一直陪伴在身边。
三十年前那个由大大小小的孩子们相互之间自发模仿的成长过程被各种有目的学习替代,而大人讲的故事也从啃小孩脚趾的虎外婆变成了挥舞魔杖的哈利波特……
差异造成了隔阂。
成年的我们看到孩子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想起自己的童年,不自觉地就会认为这样不健康、太封闭、太自我,甚至认为孩子们都已经成了网络成瘾患者。
但对他们而言,当城市中已经找不到一片安全的树林和田地供他们无拘无束地撒野的的时候,网络世界或许确实比真实的生活有趣多了,当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各种社交软件来对作业和说悄悄话的时候,大人们却认为他们都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是不是太无知了。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早就论证了环境对我们性格塑造的影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是枳,不同的土壤长出了的果子就不同,更何况人呢。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物质条件,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当然可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表现。
这一切造就了我们和他们的不同。
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不等于就是我们比较好而他们比较差。
而是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和标准来评价他们,然后将所有我们不熟悉和理解的东西都贴上了“坏”的标签。
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该叫做“独生子女群体的性格缺陷”,或许称之为“上一代人的代沟忧虑”更为恰当。
独生女唯一的问题是,他们成为了代沟中最庞大的人群,当然,这也不是他们自己能够决定的,因为赋予他们那种成长环境的恰恰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他们自己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回到一开始那篇苦口婆心、老泪纵横、字字句句饱含辛酸的文章,他将矛头指向独生子女,不如说是把矛头指向了子女,因为这样的代际问题并不仅仅是独生子女群体所独有的。
客观上来讲,独生子女家庭的空巢问题一定更严重,但是空巢问题是客观社会因素造成的,这和孩子是否爱父母不相关。
你不能说孩子去远方工作了就不爱自己父母,孩子独居就不爱父母。
那这个帽子扣得就太大了。
其实父母们也知道孩子是爱他们的,但是只是这种爱和他们所熟悉的和想象的不一样,这是会让人失落和痛苦,但以此就将孩子们的爱完全否定也实在是太不应该。
不一样的爱不代表不爱了,它只是迫使父母们去学会如何适应和享受这种新的爱的方式,虽然过程一定是有些痛苦的。
无论是因为成长背景不同、生活条件不同、还是角色期待不同而造成的不一样,都不代表某一方一定是错了。
关于这种不同,我们需要的是达成对差异的理解、宽容和共识,而不是更多的隔阂、批评和猜忌,更不是将责任简单地推给独生子女,进一步加深社会对独生子女的偏见,让他们贴上不应该属于他们的负面标签。
这样做既不能解决问题本身,也是对独生子女的不公。
自全面二胎政策放开以来,80、90后这批独生子女成了“期间限定”版。
之后的各种生二胎引发的家庭矛盾也将独生子女置于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相关新闻报道更是屡屡见诸报端,“13岁女孩以死威逼父母放弃二胎”,”18岁儿子提出财产要多分”。
这类新闻都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都是在标题中加入孩子的年龄来特别强调独生子女这一事实。
二是在这些新闻中新闻,父母往
往成了受欺负的弱势方,表示只是想给让孩子以后有个伴,没考虑这么多。
于是下面评论大都是斥责独生子女“自私的让人匪夷所思”“不孝”“父母白养了你十几年”等等。
大众往往跟风的将所有责任归结于独生子女的自私和父母的溺爱上。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自私的只是独生子女吗?难道家里有兄弟姐妹打官司争房产的人不自私吗?这一代的独生子女的自私也有其现实原因,因为以后要一人赡养两个老人,抚养自己的儿女,再负担一个年幼的弟妹,的确是强人所难。
因而在二胎这个问题上,就算在独生子女身上贴再多标签也是难以得到解决和改善的。
只能说父母应在决定生二胎前提前应该提前和孩子沟通,孩子也应该多包容体谅。
本人的观点:作为独生子女,承认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子女变成了较为尴尬的一代,实行计划一个家庭生一胎的政策短短不到几十年的时间,这样上一年代的人以非
独生的带有误解偏见的眼光来看待独生子女,给独生子女贴上种种例如娇生
惯养、性格脾气差的负面标签。
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以偏概全,并不是所有
的独生子女都是这样的,不仅如此,独生子女各种不好行为性格的养成,更
应该体现在家长们的教育教导身上。
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家中的孩子只有
一个,并不是因为孩子想要成为家庭的中心,而是家长们都把焦点集中在孩
子身上:给孩子最好的玩具和电子设备,导致孩子失去了和同龄人交往的心
思;又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导致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失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如果说一昧地给独生子女贴标签而没有从家长的角度来反省的话,这就是本
末倒置了。
独生子女未来的压力
倒金字塔结构的家庭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
自1950年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到1
982年,人口增长率达到2.09%的顶峰,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者认为这已对国家经济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增长效果明显:201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降到0.57%。
独生子女成为“70后”和“80后”的主力军。
国家计生委2007年称,中国有9000万独生子女,这一数字目前预计已超过1亿。
随之而来的则是人口老龄化问题。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社会总人口10%时,则被定义为老龄社会国家。
今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老年人口达1.77亿,占总人口的13.26%。
如何让数量如此庞大的老人安度晚年成为中国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赡养老人既是责任亦为美德,通常他们与
父母同住,履行孝道。
而成年后的“小太阳”们很难继承这个传统: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分担赡养责任,而且很多人因求学或工作离开了父母居住地,照顾父母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未来独生子女赡养压力的原因:
①因为实行了一段时间的计划生育,导致中年轻一代急剧减少,与老一代的比例不协调
②中国人口基数大,社会逐渐老龄化
③相关的养老政策和养老的基础设施没有完善
④传统观念的阻碍,例如请保姆照顾和进养老院就是不孝顺
⑤养老金严重亏空
我的一个亲戚,只有一个独生女。
他常说,女儿以后找丈夫,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要找独生子。
他很郑重地对我说:两个都是独生子女,以后家庭实在压力太大了,我不忍心女儿吃苦。
看着他郑重的眼光,我沉默了。
(相关案例)
老龄化问题有多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最新老年人口统计数据,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
相关新政策的设定
独生子女“带薪陪床”制度出台!好消息是,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消息,至2017年年底,全国已有八个省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护理假制度。
该制度规定父母年满60周岁患病住院期间,用人单位应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15日的护理假期,护理期间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用人单位不得扣减。
这就是我国当前即将大面推行的“带薪陪床”制度。
关于自己父母是否有意愿生二胎;
其实在早些年的时候,国家开放了计划生育可以单独二胎时,因为我爸爸就是独生子的缘故,我们家庭就已经符合条件了。
对于是否拥有一个小弟弟和小妹妹,我本人也没有太多的反对,也没有持同意的态度:没有反对是因为自己的已成长,且在学校住宿时间久,并不需要家长们的过多的照顾,也没有因为二胎家长偏爱的相关问题的担心,甚至可以帮忙家庭照顾一下小孩;而没有同意的原因则是,自己父母的年纪已经偏大,虽说身体健康没有生病,但是还是不愿意父母冒这么大的风险;其次,即使成功生下来,二胎与父母的年龄差很大,在生活教育方面将来会存在很大的代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父母打消生孩子的意愿则是,养育一个成人已经很辛苦了,不想要重新经过这个过程;一把年纪就应该回归平淡的两人世界,放松自己;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重新全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