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2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2022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9题;共22分)
1. (2分) (2020高一下·牡丹江月考)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题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下了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嗯。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想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
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

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的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

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

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

小伙子很好奇的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那人坐了一会,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人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B . 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C . 通过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D . 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问题如此犹豫。

2. (2分)下列各句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与弟子们言行的书,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读lún,选择、摘录之意。

《季氏将伐颛臾》记述孔子坚守大义,说明季氏不可伐颛臾的道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礼治”的主张。

B .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衍生出自己的“仁政”观。

孟子善于运用举例说理的方法,如《寡人之于国也》所用的“五十步笑百步”、“非我也,兵也”等例子,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说理生动而深刻
C . 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

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不仅显示出人物的年龄、职业、地位等,还要准确生动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就是我们所说的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D .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等。

3. (2分) (2019高一上·莆田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 亦去之
C . 持千金之资币物
D . 樊将军偏袒扼腕而进曰
4. (2分) (2020高二下·哈尔滨期中) 对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惜
B . 耿耿星河欲曙天,耿耿:烦躁不安
C . 雪肤花貌参差是,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D . 珠箔银屏迤逦开,迤逦:曲折绵延
5. (2分) (2018高一上·长春月考) 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B . 夫晋,何厌之有?(讨厌)
C .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6. (2分)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爱使其形者也使人授己国
B . 非爱其形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C . 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D . 亡,予何恶河曲智叟亡以应
7. (2分) (2020高二下·天津期末)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曲肱而枕之而:连词,表修饰
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于
③道可道,非常道道:说出
④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求得
⑤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俟:等到
⑥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润:浸润
A . ①③⑥
B . ②④⑤
C . ②③⑥
D . ①④⑤
8. (2分) (2018高一上·台州月考)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 . 何陋之有?
B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 (6分) (2018高三上·江南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日前,有媒体报道,谈到境内的旅游商品时,经常听到的负面评价是:做工粗糙,________,性价比不高。

对境外旅游商品的评价则正好相反,往往包装精美、商品精致。

按说,以中国如今的经济实力和制造能力,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商品,实不在话下。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感到尴尬。

最为游客所诟病的是,多数文化旅游商品缺乏创意,设计粗糙。

()。

比如,各地的土特产商店、纪
念品商店看似________,但其中所出售的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在全国各大景区皆________。

反观其他一些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商品,且不论其创意水平的高低,就其所显示出的地域特色,可说是让人过目难忘。

为国人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游客在原产地购买这些商品,一来价格比较优惠,二来独具纪念意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外旅游产品的质量胜于国内。

事实上,受到不少游客交口称赞的国外旅游产品,往往是由国内厂商加工制造的。

________,一件旅游商品的灵魂在于其文化内涵,这也正是旅游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根本特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千篇一律丰富多彩云泥之别追本溯源
B . 如法炮制琳琅满目云泥之别归根结底
C . 千篇一律琳琅满目大同小异归根结底
D . 如法炮制丰富多彩大同小异追本溯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更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B .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比较糟糕的事。

C . 比较糟糕的是,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

D . 同质化现象使旅游商品对游客失去了吸引力,这是最糟糕的。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为国人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B . 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C . 被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瑞士旅游商品等,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D . 为国人所熟知的瑞士手表、军刀等商品,都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不可复制性。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10. (6分) (2019高二上·北京期中) 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王朝对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也会因时因势而变化。

但无论怎样改变,交通便利是都城必备的条件之一。

自五代至北宋,统治者选择在无险可守的开封建都,其原因虽不止一端,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地理特点,其地理位置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开封的陆路交通发达。

商周以后,出函谷关沿黄河东行,经洛阳、开封到临淄构成东西交通要道,北行渡过黄河沿太行山前大道可到今北京一带,向南也有大道可通东南及南方各地。

北宋建设的陆路交通网络是以东京开封府为中心,连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向四方辐射,并到达全国各地。

北宋运河水系向南沟通淮河、邗沟故道、长江及江南运河,向北沟通黄河、济水及卫河。

运河通向四方,连通了全国各大水系,建立起了密集的南北水运交通网。

开封居于黄河与淮河之间,这样的水路交通条件在中国古都中是绝无仅有的。

以开封为中心的漕运诸渠,既是官方财货赋税的运输航道,亦是中外商旅来往之路。

运河对于北方政治、军事的发展和南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北宋王朝的生命线。

然而,作为都城,开封的劣势也与河道水系不无关系。

历史上确有数次开封城被黄河河水吞没之记录。

北宋后期黄河频繁决口,汴河淤塞,运输能力大大降低。

北宋之后,开封的自然地理优势丧失殆尽,十几年短暂的金朝建都开封后,开封作为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

此后开封水患日益加剧,明清时期,黄河水多次灌入城内,仅开封附近见于记载的水灾便达40多次。

黄河泛滥不仅淹没村舍农田,而且将运河全部淤平。

至此,开封的水路交通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取材于张清俐、张杰《南北运河见证东京城百年兴衰》)
材料二
开封,古称东京、汴京、汴州等。

作为北宋的都城,开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贸都会,其影响力在于规划布局的严整性、山水形胜的优越性和天赋庄严的神圣性,核心在于前所未有的都市规划和发展格局。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体系完善。

《清明上河图》的图像资料和《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资料,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

开封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了三城相套的格局,最里为皇城,主要为宫殿区;再外为里城,为官衙与市民区;最外为新城,新城与里城相互沟通。

一千年前的开封排水设施相当完备,还有专司城市救火的“探火军人”,还有官办的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机构。

按西方观念,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
征,开封的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备,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街市制度兴起。

从西周到唐朝,我国城市建制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比如唐代实行里坊制,里坊有坊墙,每天定时关闭坊门。

这种坊市建制以便于统治管理为目的,突出政治中心地位,不利于商业发展。

开封是中国城市史上由古典型城市向近代型城市转变的开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率先转型的城市之一。

当时的开封拓宽街道,拆掉坊墙,允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形成坊、市合一的局面。

商业店铺沿街兴建,形成街市,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沿街建筑鳞次栉比。

商业贸易繁盛。

当时宋朝首都东京,人口达百万,居民、商人经商不但不受空间约束,而且没有时间限制,夜市甚至可以通宵达旦。

开封城有大量的酒肆、店铺、勾栏、瓦舍,它们毗邻主要交通干道,有的酒楼内设雅间近百间,日客流量突破千人;有的街道甚至以本街区标志性的酒楼命名。

这些商贸餐饮娱乐场所的出现,将市民生活提升到新的高度,开封已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商业大都会。

一千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国开封等城市灯火辉煌;一千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拥有这样百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

那时的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规模不过万人。

正如《哈佛中国史》的评价:“(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


(取材于张杰、张清俐《北宋东京城:凸显商业与开放》)
材料三
北宋对东京城市建制的变革,为城市的繁荣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扫清了道路,也为文学的发展和新文化样式的出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历史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时代。

北宋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文人创作较为自由,这种氛围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

东京城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市民城市,是市井文明的汇聚地,因此兴起了白话小说、戏剧等。

皮影、绘画、木版年画等市民文化产业也十分兴盛。

东京城是文人雅士、巨儒名家的聚集地,他们在此吟诗作对、填词作赋,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比起唐诗,宋词形式较为自由,内容和词语也更通俗化,这不仅更受底层人民欢迎,也更利于民间传唱。

宋代散文承接唐代古文运动并走向成熟,话本小说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书法艺术继晋承唐,技接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宋代绘画不仅表现为一门艺术,更表现为一种技术。

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书画行业开始兴盛。

东京城最繁华的街市高头街、大相国寺一带的庙会,都曾是书画商云集之地。

年关节日,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在市场上热销。

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

宋代由于手工业发达,促成了雕版印刷的发展与普及,东京成为当时国内著名的雕版中心,不少书籍及道经、佛经都附有版画插图,其绘刻之精美让人赞叹不已。

对于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文人来说,东京是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他们在作品中直接呈现东京的繁盛景象,“一画一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东京开封的城市面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孟元老的笔记小说《东京梦华录》对都城写实性的描述,让后人对这座弥漫着文化气息的都市充满了向往。

(取材于朱金中《开封:繁华如梦境的宋代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一中划线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止一端:“端”字的意思是“方面”
B . 富庶:“庶”字共十画
C . 决口:不能写成“绝口”
D . 淤塞:“塞”字读音为“sè”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第1段中的划线句“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北宋开封在繁华程度上接近东南富庶之地
B . 北宋开封陆路交通发达能够到达全国各地
C . 开封水路交通条件在古代都城中独一无二
D . 开封是北宋南北水路运输漕运诸渠的中心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北宋汴京已经有了城市的消防和社会福利机构
B . 北宋实行里坊分离的制度有助于加强都城管理
C . 开封是我国城市由古典型向近代型转变的开端
D . 北宋开封已存在大量的商业贸易餐饮娱乐场所
(4)根据材料三,关于北宋文化兴盛的原因,下列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A . 宽松的文化政策
B . 文人创作的相对自由
C . 商业贸易的繁荣
D .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
(5)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繁华大都市的原因。

11. (15分) (2020高一下·瑞安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薯叶
段吉雄
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做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叶翻滚。

那片骄傲的红薯叶,它梗着脖子,延续着整个轮回的重复: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

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

不得不承认,自然界的力量丝毫不逊色热衷于改变世界的高级动物。

或者,更甚。

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

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

树丛中野鸡突然的一声尖叫声,在幽深的山谷里来回碰撞,让秋天越发的绚丽和立体。

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

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

她们袖子卷得老高,手上的青筋高高跃起,在醇烈的秋风里,能听得到里面血液在激情涌动。

老远,她们就注意到了这片绿意氤氲、鲜汁流淌的绿毯。

肥沃的土地自然能长出壮硕的庄稼,这片红薯地在女人们眼中就像家里虎头虎脑的孩子。

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

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渗出的油。

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

红薯秆鲜嫩,粗壮,肉多筋少。

那埋藏在地下的红薯撑破了土层,露出了或淡红色、或褐色的皮肤。

看到这里,她们很有经验地根据这裸露的部分竞猜土地下面的分量,借以判断这个季节的收成。

女人们把背篓放在路边,随手提着篮子,一步就跨进了繁忙之中。

她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

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

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若不是被捆在一起,早都逃散了。

女人们步履蹒跚,沉甸甸的。

踢踏踢踏的声音在山谷里荡漾,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季节的深处。

农家院子里,秋阳已经把这里收拾妥帖了。

那一排刚被太阳消过毒的菜缸,盛满了水的大盆,还有泛着幽光的大黑铁锅,都安静地呆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静候着红薯叶的到来。

女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让这个静谧的院子喧闹起来。

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叶,青葱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天空,就连在田间散漫的鸡、鸭、鹅都顺着这味儿觅了过来。

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汁浆甜醇,浓郁鲜嫩的气息里。

他婶儿,今儿鲊(zhǎ)酸菜哩?邻居探出头问道。

喔——女人抬起头看了看院里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红薯叶,清脆的回答声中包裹着无奈,后面的拖音里才有一点点的自豪。

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

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

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

原本草绿色的叶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翠绿色,翠莹莹的,像是用颜料涂抹在上面。

女人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

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她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搂上一把。

顾不上时,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着一个冬天的美梦。

女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诗意的想法。

她看着这快堆满院子的红薯叶,心里是十分敞快和愉悦的。

至少,明年春时她做饭有下手的东西了。

那每天挑着太阳和月亮的丈夫,还有那一群让她怜爱的孩子,想起了他们,女人疲惫的身体里又注入了动力,那已经偃旗的青筋重新又站起来,动作顿时又麻利了许多。

终于,院子里安静下来。

那似小山一样的红薯叶已经不见了,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锅里剩下的小半锅水彻底安諍下来,深褐色的烫汁有一搭无一搭地冒着气泡,已经失去了刚才的狂热。

当男人扛着农具,孩子们背着书包一前一后踏进院子时,这里再次热闹起来。

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些叶子们又在进行复杂的反应,酵母菌把红薯叶中的糖类酵解,同时抑制着其他杂菌的生长。

女人把那群小孩儿和酸菜——安顿停当,直到他们分别都扯起了鼾声时,她才摸着上了床。

她伸腿踢了踢脚头的男人,鼾声没有受丝毫影响。

女人在心里骂了声,一句话刚迸出口,自己的鼾声也訇然响起。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这是古人为了留住美好而使用的方法。

农人并不知道《诗经》里这些华丽的语词,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

(1)概括女人一天的活动轨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比喻巧妙,请作赏析。

(3)文中画横线部分是怎样来写女人们劳作的?
(4)文章以“红薯叶”为题,有何好处?
12. (12分)(2020·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