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友有诚信,为国能让贤。在政治舞台上,他们或者是艰苦的创业者,或者是卓越的改革家,或者是善于辞令的行人,或者是不畏强御的谏臣。在戎马生涯当中,
他们既是雄姿英发的武士,又是退让有礼的君子,既懂得为义而战,也知道以德来服人。他们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和不凡的道德功业,为后世树立了美好的形象。
时光流逝,岁月悠悠,
这个知罃就说了:如果托您的福,让我可以平安回到晋国,我国的国君把我处死,我就算是死而不朽了。如果托您的福,我国的国君能免我一死,把我交给我的父亲,他把我处死在家族的宗庙当中,
我也算是死而不朽了。如果有幸而不被处死,让我继承旧职,从事军事,率偏师保卫边疆,虽然遇到楚国的将帅,那么我也不敢躲避,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战死,没有二心,以尽为臣之礼,
我们对子路的结缨而死也许会感到可笑,被杀死之前还要把帽子系好。但是如果是仔细分析,不是正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结缨而死虽然也是死,可是却说明子路临死也不愿意毁坏自己的君子名声,
我只能以此来作为回报了。楚王听了之后是很受震动,就说:晋国人有如此的志气,真是不可与之争强啊。然后就用隆重的礼节把知罃送回去了。在这个故事当中,
我们说知罃连续说了两次“死且不朽”的话,在他看来,无论是回国后被晋君处死还是被父亲处死,自己都算是为国家尽到了应尽的一份义务,没有辱没自己的武士名声,也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从这件事就可以知道,
和平安稳的美好年代并不多见。特别是在我们今天能够通过资料可以较多地了解的那个春秋时代,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乱世。我们所描写的先秦君子的嘉言懿行,也大都产生在这一个乱世当中。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它钩稽出来,并不是在这里有意去美化古人。而是因为我们在阅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切切实实地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这样一点:
往昔的历史背景早已经消失,他们的身影也日渐模糊。但是,千载之后,当我们追怀民族的成长历史,探讨如何塑造民族新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才刚刚开始思考的题目。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代,那些贵族君子们已经在进行着同样的思考,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应该如何塑造?
当然,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与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是,正如生物学存在遗传变异的普遍规律一样,在我们的身上,至今仍然能够找到他们的原初基因。我们今天所努力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人格,
也仍然有着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因此,我们今天来重新认识他们,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让人们遥想其风采。而且还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而是在不断地探讨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活着。像文王、周公、管仲、子产这样的圣贤哲人我们固不必详说了,就是其他一些普通的贵族君子,或者一般的武士,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举一个例子,《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楚邲之战十年以后,晋国人要求交换俘虏。他们要以楚国的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两个人的尸体来换回被楚国俘虏的知罃,
窗体顶端
上集讲了春秋时期“以德服人”的战争思想以及勇士在战场上的退让有礼。本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在乱世中的理想追求。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第七章,逝者如斯,风范长存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民族意义。
前几次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主要是生活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君子,当时的贵族文化土壤养育了他们,
楚人答应了这个条件。这个楚共王在送知罃的时候就问他:我囚禁了你十年,你怨恨我吗?知罃就回答说:两国交兵,我不才,不能胜任,当了俘虏,你没把我杀了,
在祭祀的时候以血衅鼓。先秦时期的风俗习惯,十年您把我抓住,都没把我杀死,没有把我当作祭祀时候衅鼓的祭品。能让我回去接受处罚,这就是您对我的恩惠了,
这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首先就带有很强的贵族文化色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贵族社会的良好教育,风度翩翩,出言有章,熟习礼乐,博学多识;他们在立身行事中遵守着良好的道德准则,在家是孝子,
在国是忠臣,对人是义士。他们在处世交往中显示了高尚的人格风范,居富而尚俭,处穷能安贫,对上恭敬,对人谦和,言行重鉴戒,有过能自省,
即便是贵族中的一般武士,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着自己的崇高的人生目的,并且努力为此而追求着。
再一个例子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他在一次卫国的内乱当中被人杀死了。据说在他临死之前被人砍断了帽缨,系帽子的带子,
就使帽子掉下来了。那么子路就说了:君子到死也要把帽子戴正。说着又系上了帽子,把帽子戴得端端正正了。在这个时候被敌人给杀死了。这个事情在《左传·哀公十五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都有记载。我们乍一听这个故事,
我怎么敢怨恨您呢?楚王就说:那么说,你感谢我了?知罃又说:两国为了社稷安宁,百姓和乐,各自都努力消解怨恨以求原谅,互释罪犯以求其好。两国修好,本不是为了我个人,我怎么能以我个人的名义感谢你呢?
楚王又问:你回去之后,如何报答我呢?知罃就回答说:臣没有什么怨恨您的,您对臣也没有什么恩德。无怨无德,我不知如何报答。但是楚共王还是说:虽然如此,毕竟是我把你放了,你也一定要告诉我你的想法。
那些生长于乱世中的先秦君子,原来并没有忘记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或者可以说,正因为他们生于乱世,才对于理想人生有着更多的执著。这个叔孙豹的“三不朽”理论,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典型回答。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左传》我们千万不能把这句名言等闲视之,因为它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后人,先秦君子们在对待自己的人生问题上,已经有了鲜明的自觉认识。换句话来说,他们不是在那个时代在那里无目的的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们思考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开始了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下面我们分成几节来讲,一 先秦君子的理想追求以上我们所描述的先秦君子风范,显然是带有理想性的。
当我们把这些故事从史书中钩稽出来并集中叙述的时候,是把那些大量的不合理想规范的东西舍弃掉了的。我们把它没有考虑了。实事求是地讲,从西周开始到春秋结束近六百年的时间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