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供方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格供方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发展历程
为什么原材料第一个合格供方的责任在研发
新物料研发第一个引入,第一个用于试验和认识,第一个提出标准,第一个供方事关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各方面的问题,交给研发比交给采购效率、效果都要可靠。
就是基于这个判断,公司把责任放在研发。
如果放在采购,存在诸多风险,引发系统成本的风险很高。
一、合格供方管理综述
在学习合格供方管理前,让我们先看一下公司《原料采购合格供方管理制度》合格供方管理的目的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进行有效验证和管理,以确保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公司要求,所采购的原材料符合公司质量要求。
最终确保供应商具有持续、稳定、低成本的供应符合公司需求原料的能力。
”
最终目标:是确保供应商有持续、稳定、低成本供应符合公司需求原料的能力。
具体要求:我们要通过“保证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公司要求”,来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保证供应商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公司要求就是合格供方管理的具体要求。
工作程序:“选择合格供应商,并进行有效验证和管理”,就是合格供方管理的工作程序。
质量验证的三个层次:样品层次、工艺层次、质量保证体系。
安琪调查表三个层次:一般、化工、食品原料调查表
安琪质量指标4部分:感官、理化、微生物、砷和重金属指标
二、合格供方管理的意义
1、保证公司低成本采购的能力。
明确了质量、价格、服务都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价格。
论述:一次质量事故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不但包括直接的物料损失,还包
括间接的生产损失、人员费用、市场损失、信誉损失、机会成本等。
这些都是我
们需要考虑的采购成本因素。
2、将供应商纳入公司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供应商质量体系与公司质量体系的标准对接。
论述:在很多情况下,公司与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要求是不同的,公司要求的
未必是供应商所控制的,公司通过合格供方认证,将符合公司要求的供应商纳入
a
公司供应体系,采用统一质量标准来约束双方行为,减少业务接口中的岐义,提高采购效率。
3、延伸公司供应链系统,将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前移到供应商处。
减少采购周期,减少检验成本,降低库存水平。
论述:将由公司检验判定质量合格改为由供应商控制质量合格率,从原始的”到货后检验合格后再使用”过渡为”供应商检验合格后再送货到公司,公司查验报告及抽检”。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减少采购周期,降低检验成本并降低公司安全库存水平。
4、合格供方管理是实现现代生产方式(定单式生产/准时制生产/精益化生产等)的基础。
论述:在现代的生产方式中,无论那一种模式,都需要质量合格的原料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数量,出现在合适的地点,而合格供方管理正是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5、合格供方管理可以提高公司采购工作的透明度。
论述:通过合格供方管理,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供应商准入标准及流程,减少人为操作因素。
三、公司目前原料合格供方管理现状及实现方式
1、公司原料采购的合格供方管理是从1997年公司开始推行ISO9001质量体系开始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97年以ISO9001体系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合格分供方”管理。
在这个阶段里,合格供方的评审相对是比较简单的,对一些资质文件的要求也是不严格的。
评审过程、结论都以纸面文件保存在采购部,以人为控制进行管理。
2、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公司进行的ISO9000:2000的质量认证换版,合格供方管理制度正式作为一个单项的管理制度建立了起来,对合格供方的开发评审过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供应商应提供的资料及强制性资质的要求,并形成了供应商质量体系调查表格式。
但所有评审还是以纸面文件存在,具体控制以人为控制为主。
3、第三个阶段是04-05年,随着公司SAP系统的上线,我们将合格供方管理纳入SAP系统进行管理。
通过SAP系统管理合格供方,未纳入SAP系统的供方将无法执行采购,实现了从人工控制到系统控制的转变。
并按采购产品性质的不同将采购产品的合格供方评审要求进行了细分,按一般性产品、基础化工产品、食品原料类产品进行了区分。
4、第四个阶段是09年,采购部按分为股份公司采购管理部与生产工厂采购部,
b
现行合格供方的流程管理
四、合格供方管理的一些思考
1、公司现有合格供方管理还有那些问题?
✓部分采购业务部门领导及业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没有跟上采购管理的发展,还在处在先谈业务确定价格,之后再进行合格供方评审的观念,使合格供方评审变成了走手续、应付检查审核的形式,没有起到合格供方管理的目的。
✓新产品的合格供方评审及管理存在较大隐患,需要我们考虑研发工作与供应商开发工作如何更好结合起来。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