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三)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预习导航
一、《诗经》
1.文学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取材范围及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特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楚辞
1.时代及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汉赋
1.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突出成就、特点
1.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
1.产生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
1.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明清小说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达标
1.伟大的诗人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诗歌新体裁是()
A.乐府 B.“楚辞” C.民歌 D.赋
2.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是()
A.乐府诗 B.“楚辞” C.民歌 D.赋
3.中国诗歌史上以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有()
①陶渊明②陈子昂③王勃④孟浩然⑤王维
A.①④⑤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下列宋朝著名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是()
①李清照②苏轼③柳永④辛弃疾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5.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把我国古典长篇小学创作推向高峰的是()
A B c D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堂学案
学习目标
1、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散文和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

书法艺术和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艺术和画家阎立本、吴道子。

敦煌莫高窟。

2、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的欣赏能力。

启发学生对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欣赏能力。

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石窟艺术的欣赏能力。

合作探究
1.你最欣赏的唐宋文学家是谁?说明你的理由。

2.你最喜欢明清四部小说中的哪一部?你能讲一个它的精彩故事吗?从中能受到哪些教益?
3. 简要说明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归纳总结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解题关键:理解一切文学艺术形式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思路引领:实质是要分析宋词元曲出现的共同原因。

答案提示:词曲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的原因有: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加上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查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谈谈这首词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状况。

解题关键:知道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

思路引领:通过当时的时代背景,阅读这首词,理解其中的意境。

答案提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金与南宋的战争不断,一些有骨气的士大夫非常渴望收复丢失的中原故地,这首词就反映了这种心情。

本题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词意,使学生知道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鼓励学生探讨、发言,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课堂达标
1.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楚辞是春秋时期由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B.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自由灵活的句式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D.楚辞大量采用象征、比喻手法来表达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忠诚热爱
2.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歌热烈地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根据描述你觉得这位诗人最该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孟浩然
3.文学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
4.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说明作者帮助统治者完成了“天下事”,赢得了好的名声②反映作者具有封建忠君的思想③抒发了作者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愿望④表现了作者壮志难筹的悲愤心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加6.《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爱国主义D.现代主义
7.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下图是我国明清四大名著的插图。

如果从“四川、江东、桃园、结义”这几个词语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话,它最可能是下图哪一插图所代表的著作中的
A B C D
8.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课后学案
知识巩固
补偿练习
阅读下面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材料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材料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材料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材料四:“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请回答:
(1)请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它们都是什么文学体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文体繁荣的原因。

(3)请举出材料三文体的四位代表作家。

(4)材料四歌颂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什么关系?
拓展延伸
1、(2009年广东历史题)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
【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A项《老子》是春秋时期的哲学著作,B项甲骨卜辞主要是反映商朝时期问卜事宜,D项《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诗歌。

【答案】C。

1. 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中( )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
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
【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分析某一时期文化繁荣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经济因素:分析当时的经济是否繁荣。

②政治因素:分析当时的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分析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分析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分析各民族间和中外之间是否存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因素。

要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文学特色,《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排除①④。

【答案】C
2.2009年是农历的牛年。

下图是以牛为主题的如意造型,它类似于( )
A.战国帛画的风格
B.秦汉工笔重彩画的风格
C.隋唐山水画的风格
D.北宋追求写意的绘画风格
【解析】当前高考强调综合与创新,注重考查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各种画派的风格和特点。

该如意造型体现了北宋追求写意的绘画风格。

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参考答案
预习评估
1、B
2、D
3、A
4、D
5、A
课堂达标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楚辞》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即屈原是战国人而不是春秋时期的人,故A项是错误的。

【答案】A。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唐朝诗歌风格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题中“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的描述可以看出这是对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的描述,李白就是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而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主要写讽喻诗,孟浩然则是山水诗人,故答案是A项。

【答案】A。

3.【解析】考查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分析能力。

唐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曲则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很明显是唐诗,而且分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代表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属于宋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则是马致远的曲作品《秋思》中的名句。

【答案】D。

4.【解析】考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分析理解。

南宋皇帝偏安于东南地区,金朝占领北方中原地区,但南宋腐朽政权,不思进取,并无真心实意要收复北方失地。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意思是要帮助皇帝收复北方失地,以此来获取生前和死后的名声,这很明显体现了作者具有封建忠君的思想,也抒发了作者收复北方失地的强烈愿望;但不能说完成了“天下事”,因为“可怜白发生”,说明作者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实现,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怀。

【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点是中国古代文学。

属于中等题。

解题关键是认识经济和社会因素是推动古代文学形式变迁的最主要原因,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能够歌唱的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逐步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故B项正确。

A项是次要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后期,故C项时间不符;小农经济和农民因素与宋词的市民背景相反,故D项违背事实。

【答案】B。

6.【解析】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红楼梦》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和一对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其中的一些名称中都蕴含了深层次的意思,都是对现实命运的映射,因此体现了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

【答案】A。

7.【解析】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

从“桃园、结义”这两个词语我们可以联想到桃园三结义的历史小故事,即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共谋大业,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而A项赤壁大战也是出在《三国演义》,故答案是A项。

【答案】A。

8.【解析】以众多系列性的历史事实为考点,以历史发展的线索为切入点,考查对专题知识的整理技能和推断能力。

要求考生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以及前后相承的变化中,能够归纳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答案】A。

补偿练习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不同的体裁为中心,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第(1)问,根据各种文学体裁的风格特点可以判断出分别是楚辞、诗、词、小说这四种体裁;第(2)问要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各民族与中外文化交流来分析唐诗繁荣的原因;第(3)问首先判断出体裁是词,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代表人即可;第(4)问通过材料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一种斗争精神,而社会背景的分析则要结合“文化是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去分析。

【答案】(1)楚辞、诗、词、小说
(2)第一,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第二,国家的统一和政治的清明;第三,帝王的提倡;第四,开明兼容、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第五,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3)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4)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明清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专制空前强化,而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种社会背景反映到文学创作上就出现了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