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料的前世今生
关于我国农业,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这句话说明白我国现在面临的两个问题:一是地少人多的现状,二是对单位面积产出的要求。

单位面积的增产,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在品种方面的改良,在农药方面的应用,以及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都是增产的助力因素。

但是化学肥料在我国不过百年,在未用化肥之前,我国古人又是怎么样养活了近四亿人口呢?面对化肥的种种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处理?
农家肥:粪土也可值万钱
古代人民在没有化肥的状况下,就在想尽方法收集一切可以作为肥料的产物。

对于古代人来说,肥料的收集是耕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关乎田地产量,更是保证全家在今后的日子能有粮食。

各种粪便以及一切可以能作为肥料的,例如草木灰、河泥、墙皮,都被收集起来,制成肥料。

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马嘎尔尼使团的成员斯丹东爵士详实的记录了古人对肥料的收集。

“中国人特别留意积肥。

大批无力做其他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身后背一个筐,手里拿一个木耙,到街上、大路上和河岸两边,处处查找可以做肥料的垃圾废物。

…在中国农夫家庭中,任何老弱残废的人都有用处,他们干不了别的劳动,但他们能积肥弄肥”;“除了家禽粪而外,中国人最重视人的尿粪…。

可以说,对农家肥的收集是农户全家最为重要的工作,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工作任务。

也正是这种对肥料的不懈收集,才使得我国古代农业能养活当时的人口。

在肥料收集方面农户全家动员,在粪肥的处理方面的技术也是在不断进展。

宋元以后渐渐消失了河泥积制、饼肥发酵、烧土粪等各种对原始肥料的处理方法。

到了清代,肥料积制方法也有更多新的制造。

其中蒸粪法,相当于现在的堆肥;酿粪法,是对宋代以来沤肥法的改进,相当于现在的沤肥;粪丹,是一种综合性肥料,成分包括豆饼、
鸟兽内脏以及砒霜等。

肥料的处理技术使收集到的肥料会消失剩余的现象,也就消失了最早的肥料买卖。

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提到“中国人耙这种粪便积起来,里面搀进坚硬壤土做成块,在太阳下晒干。

这种粪块可以作为商品卖给农夫”;同时,农夫“在田地里或大路道边安放一些大缸,埋在地里,供来往行人大小便。

在村庄四周或大路旁边有时搭一个厕所,里面安放粪缸。

在缸里面随时把一些稻草放在上层,借以阻挡蒸发消耗”。

肥料作为一种农用产品开头向商品转化。

化学肥料:藏粮于地才是正途
化肥的使用,曾经为我国农业带来春天。

化肥的元素针对性强,含量高,在施用以后对农作物的促进作用明显。

但在长期使用化肥以后,对土地的影响也显现出来。

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

氮肥中大量的NH4+、K+和土壤胶体吸附的Ca2+、Mg2+等阳离子发生交换,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形成土壤板结。

同时,化肥也会影响土壤酸度的,长期使用单一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

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

由于化肥无法对土壤中有机质进行补充,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使土壤贫瘠。

而土壤贫瘠带来的肥效差的问题,导致化肥的更加大量的施用,形成恶性循环。

藏粮于地,是对我们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化肥施用方面的要求。

化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增产,也是对土壤的破坏。

土壤的爱护刻不容缓,化肥的施用方面更要谨慎。

土壤的修复是项长期工作,只能是在修复的同时防止再破坏。

藏粮于地,大致意思就是对土壤状况的要求,只有保持土壤的优质,才能使我国农业健康可持续进展。

种地先养地,古人对土地有着特别的依靠。

现代人也离不开土地,我们要看到过量的施用化肥是对土地的损害。

适用、慎用,达到肥料施用和土地健康之间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