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社会电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角社会
一,作者生平简介:
威廉.富特.怀特1914年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地位牢固的中上层阶级家庭。
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是医生和教育厅长。
父亲是大学教授。
1936年他毕业于斯沃斯莫尔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的爱好是经济学和写作。
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下,他于1936年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进行了实地研究。
其成果就是社会学经典名著《街角社会》。
在实地研究期间,他与凯瑟琳.金在1938年5月28结婚了。
并在结婚三周后,携妻子一同返回科纳维尔(研究地),继续他的实地研究。
1940年7月,怀特离开了波士顿,并完成了《街角社会》的初稿。
1940年至1942年,怀特在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并在这期间重写和压缩了初稿。
1943年,怀特以《街角社会》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自1942年起,怀特曾先后在俄克拉何马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
1964年任美国应用人类学协会主席,1977年到1978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并兼任多项职务。
1982年曾来华讲学。
二、主任著作:
1、《街角社会》,怀特的成名作和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2、《拉丁美洲美国企业中人的问题》
3、《组织行为:理论与应用》
三、《街角社会》内容简介:
《街角社会》主要讲的是作者于1936至1940年期间,作为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商务印书馆1994年翻译的这本《街角社会》,是根据1993年作者略加修改和补充之后出版的第四版翻译的。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科纳维尔的“小人物”: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第二部分是关于科纳维尔的“大人物”: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家;第三部分是作者的研究结论;第四部分是附录,介绍《街角社会》成书过程以及作者的实地研究对一个弱者(科纳维尔的一名街角青年)的影响。
第一部分: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
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都属于科纳维尔的“小人物”,但两个群体却有着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两个群体的成员之间很少直接交往,通常需要靠中间人从中搭桥斡旋。
而且只有在将两个群体分开的鸿沟很窄的时候,中间人才能起作用。
街角青年和男大学生两个群体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活
动方式、不同的人生哲学及不同的人生轨迹。
两个群体最主要的差异之一表现在花钱的问题上。
大学生们适应的是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学。
街角青年们适应的是花钱的经济学。
大学生们为了支付教育费用,在商业或专业生涯中求得发展,必须攒钱。
因此,他养成了中产阶级节俭的品德。
而街角青年们为了参加集体活动,必须与别人分享他的钱。
假如他有钱,而他的朋友没有钱,他就应该支付两个人的花销。
一个人有可能很节俭,同时仍然是一个街角青年。
但是他不可能既节俭,又在街角帮中保持很高的地位。
威信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花钱大方。
通常,街角青年不会有意识地为了树立自己在伙伴中的影响而花钱。
他顺应他的群体的这一行动模式,而其行为的效果则是强化了他的影响。
总之,大学生们为了提高今后的社会地位而需要攒钱,而街角青年们则为了保持其在群体中的现有地位而需要花钱。
在对待社会流动的问题上,两个群体也有不同的态度。
大学生们评价一个人是看他提高自身地位的本事;街角青年们却是根据他对朋友忠诚和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来评价。
大学生和街角青年都想成功。
但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不肯让一群亲密的朋友束缚自己,或是情愿牺牲他与那些进取得不如他快的人的友谊。
而街角青年则被一张彼此负有义务的网将他与他的群体连在一起,他或是不愿意,或是不能够摆脱它们。
第二部分:非法团伙和政治家
非法团伙和政治家是科纳维尔的“大人物”。
按理说,非法团伙应该和政治家是“黑白两道”,两个群体应该是水火不容。
但是作者通过深入地调查、访谈、观察,甚至通过亲身参与政治活动,发现在科纳维尔,非法团伙和政治家是紧密联系、相互勾结、相互支持的。
但毕竟非法团伙和政治家的相互勾结及相互支持行为不具有“合法性”,所以两个群体的勾结也必然要采取各种方式避人耳目。
这种避人耳目的手段在政治家来说则是对非法团伙采取表面上打击、实际上管理保护并从中提取好处的方式。
政治家们会定期“打击清理”非法团伙,以表明自己对非法团伙“坚决打击”的态度。
除非发生特殊情况,政治家们不得已必须做个样子给舆论看时,政治家们一般不会在不通知非法团伙的情况下对非法团伙采取大规模的打击力度。
对于非法团伙来说,除了固定向政治家们上缴一定的保护费之外,还得配合政治家们定期对他们采取的“打击”行动,而且要在政治家们不得已而采取打击行动时,牺牲一些“小角色”的利益,以维持和政治家稳定的关系。
同时,非法团伙们还要保证在其活动区域不发生枪杀案、命案等让政治家们“为难”的事情。
政治家和非法团伙和相互勾结和相互支持不仅体现在经营非法活动的利益共享以外,还表现在政治家们参加竞选时,非法团伙采取各种方式支持保护他们的政治家们,而政治家们也会许诺对支持他的非法团伙进行保护。
第三部分:结论
(一)、帮与个人:
1、街角帮的结构产生于帮的成员之间长时期的经常交往。
2、在街角青年的群体活动中家的作用很小。
3、多数群体除街角之外还有一个固定的晚间聚会的场所。
4、街角青年的生活按照固定的、范围限制得很窄的路线运行。
5、领袖对于其群体来说是中心人物。
如果他不在,这个帮的成员们就会分裂成若干个小群体。
6、只有当领袖出现时,成员们才感觉到这个帮真正聚在一起了。
7、个人的经验越有限,他的相互作用方式就越死板,当强迫他改变时,他就越难以适应。
8、每个成员都有一种相互作用方式。
这种方式是稳定的,并通过群体长期不断的活动而固定下来。
如果他要使自己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就必须保持他的相互作用方式。
他需要使他的活动按照习惯的渠道进行,否则就会感到心烦意乱。
(二)、社会结构:
1、社会是一个紧密结合的等级组织,在这一组织中,人们的地位和彼此间的义务被限定和承认。
2、大人物、中间人和小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个人关系的等级制,其基础是一系列的相互义务。
(三)、科纳维尔的问题:
1、科纳维尔的问题不在于它没有组织,而在于它本身的社会组织未能与它周围社会的结构融为一体。
第四部分:附录(《街角社会》的成书过程及怀特对一个弱者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他开始进行这项研究时在研究方法上所范的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登门拜访,做入户调查;另一个错误在酒馆里找单身女孩搭讪,借机了解情况。
这两种办法都不能使他真正地进入科纳维尔人的生活,从而真正了解当地的情况。
但最后,他在该地区一个社会工作机构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结识了街角帮的头儿:多克,并从而以一名街角帮成员的身份进入了科纳维尔的生活。
至于怀特对一名弱者的影响,主要是这名弱者从怀特那里学到了一整套对街角帮开展系统研究的方法。
这一方法是在观察、采访、了解各种社会网络和非正式领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通过观察和分析群体作用的变化情况,通过揭示该群体的集体行动是如何产生的,来识别其非正式的领袖。
四、《街角社会》给我的启示和思考
1、如何介入一个陌生的群体开展研究。
如何介入一个陌生的群体或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呢?登门拜访吗?亦或是发放问卷?前者怀特已经证明不可行了,而后者恐怕无法获取深层次的信息,而且可信度也无法保
证。
《街角社会》的成功告诉我们,找一个“领路人”(如多克、萨姆),使研究者融入所要研究的群体,甚至和“领路人”共同进行研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2、研究者年龄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者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或者研究内容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结论。
但不同年龄的研究者在对同一个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时,其方法、过程、侧重点甚至结论可能也会不同。
《街角社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作者怀特的年轻(年仅22岁),正是由于怀特的年轻,他才有可能“打入”街角帮内部,才可能以街角帮一员的身份对街角帮及整个科纳维尔进行研究。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三四十岁甚至五六十岁的研究者会如何开展对街角帮和科纳维尔的研究,起码他不可能以一名街角帮成员的身份开展研究。
3、研究者理论功底与研究成果的关系
主流观点认为研究者的理论功底越扎实,研究者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越有把握能力,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也更高。
但怀特在进入科纳维尔进行研究前学的并不是社会学,他感兴趣的是经济学和写作,而且怀特当时只有22岁,无论如何其理论功底也不可能有多深。
而且当怀特后来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那两年,把自己埋在社会学的文献堆里时,却认识到多数文献都是毫无价值、误人子弟的。
怀特很庆幸自
己在研究之前没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
另一方面,理论功底越深的研究者,越有可能在观察社会现象时带上一幅“理论有色眼镜”,有意无意地会使观察到社会现象“符合”其理论假设,而不是根据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来修正其理论假设,从而得出关于研究对象的“刻板结论”。
所以,做出优秀研究成果的研究者并不一定都是理论功底的人。
那些理论功底不那么扎实的人也有可能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
五、思考讨论题
1、研究者应该介入政治吗?
怀特在研究期间曾两次介入当地政治。
第一次是出于研究需要和形势所迫而违反宪法进行重复投票活动;第二次则是组织领导科纳维尔人到市政厅进行游行示威,要求市政府改善科纳维尔的公共服务设施。
如果我们在研究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处理呢?这确实是个问题。
换个具体的问题:如果你在某县进行农村研究中,县长“要求”你歌颂一下该县的“丰功伟绩”,你会同意吗?如果你发现县长有违法违纪问题你会举报吗?
2、学术研究离我们有多远?
怀特并不是社会学出身的,而且理论功底也并不深,但却通过几年的实地研究写出了社会学名著《街角社会》。
那我们能不能成为下一个怀特呢?我们在大学里生活近三年,
我们能不能写一部“校园社会”呢,我们毕业后工作了能不能写一部“白领社会”、“外企社会”、“公务员社会”甚至“煤矿社会”、“黑帮社会”呢等等?
3、中国的研究生能不能像培养怀特那样来培养?
怀特在大学毕业后就得到了哈佛大学的青年研究员基金的资助,进行为期三年(后延长一年)的自由研究。
研究完成之后又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怀特三年的自由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看,实际上是一个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过程,那么,我们在培养研究生时能不能像哈佛大学样,给研究生一笔研究资金让研究生们从事一项自由研究,然后对其研究成果进行答辩,如果通过,就发放研究生文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