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必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技巧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本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古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颈联中的“直”“圆”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案】(1)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公元737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其实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就是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中诗人把自己比作是蓬草和归雁,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人用“征蓬”自喻,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忧愤之情。

⑵“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出柔和温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乙】夏日绝句①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靖康二年(1127年),腐败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沉重打击下瓦解,徽、钦二帝及赵氏亲属和大批臣民被掳北去。

宋高宗赵构不顾有识之士极力反对,带领群僚仓皇南逃,建都临安,本诗即作与南渡之际。

(1)【甲】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关于【乙】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从内容看,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辛辣地讽刺了赵构君臣的丧权辱国、怯懦畏惧、只顾逃命苟安的丑恶行径。

B. 李清照是婉约派著名词人之一,其词或轻柔婉丽,或缠绵悱恻,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

C.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D.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

“不肯”一词,将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

【答案】(1)“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2)B
【解析】【分析】⑴“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

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⑵B项“ 本诗诗意明白爽朗,与其婉约词风一脉相承”有误。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慷慨雄健、掷地有声,一反她“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风格。

故答案为:⑴“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①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②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①公元971年秋,李煜派弟弟李从善去宋朝进贡,被扣留在汴京。

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

李煜非常想念他,常常痛哭。

②砌:台阶。

(1)“乱”字一语双关,请你写出它在句中的含义。

(2)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请你找出此词中与它由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答案】(1)“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2)“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的意思是:主人公在阶前伫立良久,梅花如雪片一样纷纷落下。

“乱”字表面指落梅的纷乱,深层则指主人公愁思的纷乱。

(2)结合诗句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意思是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离恨恰如春草”意为离别的愁绪正像春天的野草,运用了比喻,把离愁别绪比喻成春草,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愁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答案为:⑴ “乱”字既指台阶下的落梅多且乱,也指作者此时心乱如麻。

⑵“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比喻,将“离恨”比为“春草”,借助生命力顽强的春草,生动形象地写出离恨的无边无际和难以消除。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⑵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
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

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

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故答案为: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根据第(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
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

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

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7.下列诗句节选自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解析】【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于1933年1月14日写的一首诗,全诗分为四部分。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结合八个“呈给”句式及结尾句“我敬你/爱你!”可以体会出这部分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故答案为:抒发了作者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挚爱和无尽的怀念。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诗人写出了下雨的独特形态,并赋予它人的心思。

请你化身小雨,用第一人称描述小雨的形态和心思。

【答案】我嫉妒诗人只关注山色之类,于是,我虽然下的不大,但也不肯全无,细细疏疏,形成一幕帘珠,挡在诗人眼前,让他欣赏我的美。

【解析】【分析】首先理解诗句内容:诗前两句刻画小雨,说丝丝细雨,稀稀拉拉地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