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咏史诗》(其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左思《咏史》(其二)
2、咏史:咏怀的手段
先前的咏史诗即使有所寄托,也是以歌咏历史 人物或事件为主,描写的主体仍然是历史人物, 而不是诗人自身,从班固、王粲、阮瑀、曹植到 傅玄、陆机几乎无一例外。而左思则把咏史和抒 发自我的情怀交融在一起,可以说,咏史只是咏 怀的一个手段而已,目的还是为了咏怀服务的。
目的:还是为了咏个人之情怀 ,历史的对比中, 包含了诗人愤激的情绪,强烈的批判精神。
一、左思《咏史》(其二)
三)艺术 1、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对举能够造成一种张力,从而能够造成一种气 势。在太康时代,左思的诗是最富有张力的,这 与其使用对举方法不无关系。松与苗,世胄与英 俊,金张子孙与白首冯唐,均形成对比。
一)咏史诗的流变
1、《咏史》之题起源于东汉班固。 特点:班固《咏史》,在内容上,直书史实, “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也,概括本传,不加藻饰” (何焯《义门读书记》卷46),艺术上,“质木 无文”(钟嵘《诗品》)。
2、至曹魏时,王粲、阮瑀、曹植等人已在咏史 中开始咏叹一己之情。
特点: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的《三良 诗》,其内容已将咏史之中,融进诗人的怀抱, 艺术上渐渐趋于藻饰。
作者以愤怒的口吻,猛烈地抨击了不合理的门 阀制度,诗句之外,博动着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 激之情。
一、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三层(后四句):引用历史,正面评述。
用“藉旧业”,说明金张弟子世代为官并非才 能出众,仅仅是托庇祖荫而已。这不仅揭露了以 门阀选官是“由来非一朝”,而且通过史实的运 用,扩大了诗歌内容,增强了诗对现实、对历史 的批判性。同时也暗示了冯唐“白首不见招”的 深层原因——正是门阀势力把握了朝政,才使出 身寒微之士终身坎坷,壮志难酬。
一、左思《咏史》(其二)
一)咏史诗的流变
3、左思《咏史》八首则借写古人古事完全是 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抱。 特点:“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 千古,遂为古今绝唱。”(《诗薮·外编》卷2) 在西晋复古之诗风十分浓厚的风气下,是一组十 分独特的作品。
一、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第一层(前四句):以比兴手法写松与苗地势之 对比
1)比兴中的对举 效果:在对举中采取比兴手法,意义隐微,表达 的情感以凝练见长,寓讽刺于含蓄之中。这样就 使诗歌极具形象性,不流于平板的叙述、议论, 使说理更具说服力,更有深度,也易于为人们所 同。
一、左思《咏史》(其二)
三)对举:“左思风力”的重要体现方式 2)抒情中的对举 效果:直抒胸臆,意义由隐转显,情感表达直露 而且激愤。 3)引史中的对比 效果:引用史实,一方面将第二层的对比具体化, 另一方面,又化实为虚,以金张反衬冯唐,而写 冯唐又自况自己,在作者的反诘语气中,表现了 对自己壮志难酬的痛心与愤激!
籍典印证,托史抒怀。 诗歌最后四句用历史时世来印证门阀制度的不 合理性,目的是为了说明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是有 历史悠久的渊源的,从而猛烈地抨击了世袭的世 族门阀制度,倾吐了诗人郁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
叶文举
第一章 魏晋诗歌选讲
第三节 两晋诗歌选讲
一、左思《咏史诗》(其二) 二、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三、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四、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五、陶渊明《杂诗·忆我少壮时》
一、左思《咏史》(其二)
一高一低,一茂盛一荏弱,而荏弱者占据高 位,茂盛者反而身处涧底,鲜明的对比已透出内 心的不平之气。
第二层(中间四句):以写实的手法揭露荒唐现 实。
前两句直写现实:以“高位”与“下僚”,一 高一低,一贵一贱,形成强烈对比,就揭露了一 个惊心动魄的是非颠倒的现实。
一、左思《咏史》(其二)
二)层次分析
后两句向读者暗示了前四句的比兴内容(“高位” 与“下僚”与一二句的“上”与“底”勾连,使 诗情感一气贯注),同时勾连起下面咏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