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7月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讲义八
「知识点」第三章“两汉辞赋的发展脉络”「解析」汉代的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示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十五)汉赋文体渊源
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

关于赋的源起,《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

荀赋咏物寓意,篇幅短小。

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结构,对汉赋产生了必然影响。

(十六)枚乘《七发》的创作特点及其开创大赋体式的贡献
无论内容还是形制,标记着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

这篇作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第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铺排夸饰,排比譬喻,富丽细致。

整个作品除“方术之士”一节,其余各节无不具备这个特色,这就形成全文层层铺叙夸饰的整体特征。

第二,与“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一样,《七发》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的喜怒哀乐。

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辞赋比拟,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第三,在遣词造语方面,也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而是走向了繁难和华丽。

第四,以主客(吴客与楚太子)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记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十七)《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天子游猎赋》除采用问难的结构、整齐排偶的句式这些典型的大赋格式外,还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丧失了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示手法。

(4)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

《天子游猎赋》的上述特点,表白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述志,而在于逞竞才学和炫耀文字。

实际上,不止司马相如,也不止《天子游猎赋》,汉代所有大赋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逞才炫耀性质,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汉大赋的这一鲜明特色,使这一文体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有汉以来实用文风的束缚,曲折而执著地实现了文学表示自身的长足发展。

(十八)扬雄大赋的创作特点及其贡献
杨雄大赋,铺排夸丽的风格,以及其体式组构,基本模仿相如赋,但是在谋篇运思上有了新的拓展,主要表示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艺术表示上有了新的变化。

首先是篇幅相对缩短,描摹对象集中。

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苑囿、湖泊、山水、宫阙、物产、宴饮等无所不写,不止描摹田猎一端。

虽琳琅满目,但分散无统。

扬雄则不同,《蜀都赋》专写蜀都山水的雄伟、物产的丰饶,《甘泉》、《河东》二赋专写天子祭祀,《校猎》、《长杨》二赋专写天子田猎,比力集中。

他的大赋在构思、取材上确实是讲究规范的。

其次是“以美为讽”的思想表达方式。

他并不直接指责成帝的错误,也不直言本身的真正思想,而
往往有意曲解帝王的行为,或者把帝王描摹成他抱负的模样,以此来婉转地表达他的思想。

司马相如《上林赋》结尾也使用“曲笔”,但扬雄比他使用得更充分些。

(十九)京都赋
东汉的赋体创作则呈现明显变化。

刘秀定都洛阳,引起了朝臣“都洛”还是“都雍(长安)”的争议。

这一争议影响到赋的创作,产生了一些“京都赋”类作品。

初期赋家继承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是其代表。

(二十)抒情小赋
到东汉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标的目的发展,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

(二十一)班固《两都赋》
京都赋,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巨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

这篇赋,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彼此夸耀辩难来结构全篇,描摹西都的巨丽形胜,铺叙东都的礼乐制度之美,两比拟较,表达了班固爱崇礼义制度而排斥形胜奢华的思想。

《两都赋》在汉赋发展过程中,有些新的内涵。

在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苑囿田猎、宫殿景不雅、山川物产之类为主,而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不雅念。

这一点使它不仅和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不同,也与扬雄的《蜀都赋》区别开来。

在谋篇布局上,它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美满收场”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其《东都赋》部分,全篇都是劝讽,避免了西汉大赋“劝百讽一”、“劝而不止”的弊端,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当然,《两都赋》主客辩难、抑客扬主的基本结构,描摹夸饰的基本笔法(尤其《西都赋》部分),以及鸿篇巨制的规模,都还难脱司马相如的影响。

(二十二)东汉辞赋创作大势
东汉时期,辞赋创作仍然有骚体和赋体两种类型。

骚体的代表,如班彪《北征赋》、班固《幽通赋》、张衡《思玄赋》、蔡邕《述行赋》等。

这些作品,或纪行以发感慨,或述志以见情怀,抒情意味浓厚。

东汉的赋体创作则呈现明显变化。

初期赋家继承司马相如、扬雄的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是其代表。

到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标的目的发展,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是这类抒情小赋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