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
贾晓莉;周洪柱;赵越;郑莉丽;魏琪;郑雪倩
【摘要】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increasing medical staff injured by violence, an investigation on hospital violence were carried out in December 2012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give evidence on promoting medical institute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good treatment environment
in view of law and management.%针对当前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群体围攻医院或者殴打医务人员现象经常发生的严重事态,中国医院协会自2012年12月开始,历时9个月,组织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为分析暴力伤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从法律角度和行业管理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提供详实的依据,从而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为医生执业和患者就医创造良好的环境。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
【年(卷),期】2014(000)003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伤医调研
【作者】贾晓莉;周洪柱;赵越;郑莉丽;魏琪;郑雪倩
【作者单位】中国医院协会,100013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和平西苑20号楼A座10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49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中国医院协会,100013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和平西苑20号楼A座101;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100034北
京市西城区富国街2号富国商务会所3层1307;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100034北京市西城区富国街2号富国商务会所3层1307
【正文语种】中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不良现象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

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恶性伤医事件愈演愈烈,群体围攻医院或者殴打医务人员现象经常发生且呈增加趋势,有些甚至演变成恶性刑事犯罪[1-4]。

这些事件严重干扰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了身心伤害,也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和不良影响[5-6]。

如何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及重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摆在我国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此,中国医院协会自2012年12月开始,历时9个月,组织开展了“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现报道如下。

1 研究目的与概念界定
1.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导致暴力伤医事件的深层次原因,从法制角度和行业管理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从而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为医生执业和患者就医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医生执业有尊严,患者就医有保障,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1.2 概念界定
1.2.1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概念。

根据2002年5月10日WHO在题为《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的公报中关于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定义:卫生
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或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或含蓄的挑战。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分为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包括口头辱骂、威胁和言语的性骚扰;身体暴力包括打、踢、拍、扎、推、咬等暴力行为。

体力攻击的结果可能未导致伤害,也可能造成轻度损伤、明显损伤、功能障碍或永久性残疾;身体暴力还包括性骚扰和强奸(含未遂)。

由此,可将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分为3种:①医务人员受到辱骂、威胁等心理暴力;②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甚至导致功能障碍、永久性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③医务人员受到性骚扰或性袭击。

1.2.2 恶性伤医概念。

恶性伤医是指卫生从业人员在其工作场所躯体受到攻击,造成功能障碍、永久性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医院2008年-2012年5年暴力伤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二是对在媒体上报道的2003年-2012年典型恶性伤医事件进行案例分析。

2.1 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全国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

采取分层抽样和便利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军队医院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三级、二级医院进行调查。

其中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维度:(1)医院:每所医院填写1份调查问卷,主要由办公室、医务部、医患调解中心、院长接待室、医管处、医务科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填写;(2)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管理人员):每所三级医院抽取50名,二级医院抽取30名;(3)患者:在每所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抽取50名,在每所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抽取30名。

表1 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医院样本分布编号省份样本量编号省份样
本量编号省份样本量1 安徽 15 11 河南 14 21 青海 5 2 北京 19 12 黑龙江 26
22 山东 15 3 重庆 3 13 湖北 12 23 山西 21 4 福建 2 14 湖南 5 24 陕西 9 5 甘肃15 15 吉林 7 25 上海 4 6 广东 7 16 江苏 2 26 四川 3 7 广西 9 17 江西 11 27 天津 11 8 贵州 7 18 辽宁 13 28 新疆 7 9 海南 2 19 内蒙古 13 29 云南 4 10 河北
16 20 宁夏 7 30 浙江 12
表2 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患者样本城市分布编号省份样本量编号省份样本量编号省份样本量1 安徽 245 11 黑龙江 646 21 山东 505 2 北京 426 12 湖北 241 22 山西 562 3 福建 107 13 湖南 567 23 陕西 118 4 甘肃 415 14 吉林152 24 上海 130 5 广东 279 15 江苏 139 25 天津 344 6 广西 282 16 江西 166 26 新疆 183 7 贵州 121 17 辽宁 320 27 云南 254 8 海南 51 18 内蒙古 346 28 浙江 344 9 河北 425 19 宁夏 329 29 重庆 66 10 河南 266 20 青海 98 30 四川
77
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分析、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小组讨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梳理暴力伤医现状以及国内外防范或处理该类事件的做法和经验;其次,召开由卫生行政部门相关领导、法律界代表、受害医院代表、医务人员代表、行业协会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及面对面访谈,对典型恶性伤医事件进行分析、研讨,听取来自不同层面的声音;设计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3种调查
问卷,并进行预调查以发现调查问卷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问卷;随后,正式开展问卷调查,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2.1 调查量表设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收集数据的工具包含3份量表(医院量表、医务人员量表、患者量表)。

量表设计按照德尔菲(Delphi)法原则,充分征求管理学专家及医院管理者对问卷结构、内容及文辞
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然后根据意见建议修改完善问卷,以保证问卷质量和效度。

(1)医院量表包括4部分:一是医院基本情况;二是医院场所暴力伤医基本情况;三是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原因与医院应对措施;四是医院对医疗纠纷的应对和风险防范情况。

(2)医务人员量表包括3部分:一是医务人员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知;二是医务人员对医疗执业环境及自身职业的认知;三是医务人员背景信息。

(3)患者/公众量表包括3部分:一是患者对暴力伤医事件的认知;二是患者就医行为
及对医方的认知;三是患者背景信息。

2.2.2 问卷质量控制。

问卷设计完毕后,先进行了预调查,以测量问卷的信度、效度,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并结合预调查发现的问题和专家意见建议,对问卷做了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2.2.3 数据录入与整理。

(1)问卷录入。

同一份问卷2人2次分别录入,对2次
录入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录入错误及时纠正。

(2)数据校对。

为确保数据有效性,本次调研还对录入数据进行了数据清理,主要通过逻辑检查方式对不符合逻辑规范的数据进行了筛查和清理,并对大部分数据缺失的部分数据作了整条删除处理。

2.2.4 典型恶性伤医事件分析。

通过收集近10年(2003年-2012年)来40起典
型恶性伤医事件,对其发生的背景、性质、行凶人状况等进行分析,尤其是对2012年的11个案例进行了剖析,探究恶性伤医事件频发的深层次原因。

典型案
例结论采信司法部门的结论。

2.3 调查样本结构分布
本次调查针对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共计发放问卷32400份,回收问卷16933份,回收率为52.3%。

其中有效问卷16908份,有效回收率达52.2%,涉及医院316家、医务人员8388名以及患者8204名。

2.3.1 医院样本结构。

本次调研共计回收316份有效医院问卷,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医院样本城市分布详见表1。

本次调研回收的316份有效问卷中,三级医院占62.9%,二级医院占37.1%;综合医院占90.0%,专科医院占
10.0%;非营利医院占95.6%,营利医院占4.4%。

接受本次调查的医院中,职工在2000人以上的医院为22.0%,1000~1999人的医院为31.2%,500~999人的医院为25.7%,100~499人的医院为19.3%, 100人以下的小型医院仅占
1.8%。

2.3.2 医务人员样本结构。

在本次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中,女性居多,达64.9%,男性比例占35.1%。

其中年龄在31~40岁占38.8%、41~50岁占25.1%。

总体看,医务人员学历水平较高,75.3%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占15.2%、博
士占3.0%、大专学历者占21.1%。

接受调查的医务人员中,医师/医士最多,占37.3%;护理人员次之,占33.0%;行政管理人员位列第三,占20.7%;另外,
还有部分为医技、药剂和工勤人员。

2.3.3 患者样本结构。

本次调研共计回收8204有效患者问卷,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患者样本城市分布详见表2。

在接受调查的患者中,女性占
51.8%,略高于男性患者(48.2%)。

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50岁,比例
81.5%。

其中18~30岁患者比例最高,占32.0%;31~40患者比例次之,为29.3%;41~50岁患者约2成。

接受调查的患者学历水平偏低,学历在大专及以下较多,占34.7%,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8.0%。

接受调查的患者中,专业技术人
员最多,占14.7%;自由职业者和个体经营者均为9.0%;其他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人、农民、企业管理人员、公司职员、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服务人员/售货员、家庭主妇、学生、失业及下岗人员和军人等。

接受调查的患者
平均月收入水平较低,以中低收入者为主,86.6%平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30.9%不到2000元;平均月收入在万元以上仅占2.6%。

3 结果
3.1 医院场所暴力伤医呈现上升趋势
该研究调查显示,医务人员遭到谩骂、威胁较为普遍。

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
的90%上升至2012年的96%;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
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医务人员受到性骚扰或性袭击的发生几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0.6次医务人员受到性骚扰或性袭击的事件,是2008年的2倍;恶性伤医事件数量逐年增加,通过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梳理了近10年(2003年-2012年)恶性伤医事件共计40起,2012年达到顶峰。

住院区、就诊区、办公区成为医院场所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高发区。

3.2 恶性伤医属“刑事犯罪”
调查结果显示,84.0%的医院管理人员、78.0%医务人员和51.2%的患者认为恶性伤医属“刑事犯罪”。

由此可见,无论医方还是患方,大多均认为恶性伤医属于刑事犯罪,且已超出医疗纠纷的范畴。

对2012年11起恶性伤医事件分析也证实,
有8起被判为刑事犯罪(其余1起精神病患者肇事、1起待判决、1起不详除外)。

3.3 行凶者多家庭贫困
调查显示,恶性伤医者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多比较贫困,无业、农民、下岗及打工者占7成以上;近4成性格内向、孤僻、偏执,近3成有精神病史;并存在
疾病无法治愈、支付医疗费困难等现象。

3.4 暴力伤医对医院及医务人员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暴力伤医事件对医院的影响详见图1。

调查显示,100%的医院认为暴力伤医对医
院有影响。

高达96.8%的医院表示对医院影响非常大或比较大,其中78.1%表示
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恶化了医疗执业环境,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6成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近4成有过转行念头,16%表示“坚决不同意子女学医或从医”。

3.5 诊疗结果与患方期待落差大是事件发生的”诱因”
调查显示,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认为诊疗结果与患方期待落差大、医患沟通不到位、诊疗费用高出患方承受能力是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其中诊疗结果与患方期待落差大被排在了首位。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白剑锋.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布通告严厉打击暴力伤医[N].人民日报,2012-05-02(13).
[2]吕秀春.长春市5所三甲医院暴力现状调查与分析[D].长春市:吉林大学,2007.
[3]徐昕,卢荣荣.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2000-2006[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1):83.
[4]高骥.护士遭受暴力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2008.
[5]杨筱多.深圳市综合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2008.
[6]杨林.暴力危险因素评估及个体认知行为干预[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