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简介
佚名
【摘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由我国著名新生儿学家金汉珍教授于1953年创建,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有床位100多张,设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张、
早产儿和足月儿病房70张,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
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之一。
【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6(001)002
【总页数】1页(P134)
【关键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学重点学
科;211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生儿疾病;新生儿学;重点专业;临床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4.5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由我国著名新生儿学家金汉珍教授于1953年创建,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有床位100多张,设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30张、早产儿和足月儿病房70张,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
中心之一。
1 学术梯队我院新生儿科拥有金汉珍、樊绍曾、金勤立、邵肖梅等老一辈著名新生儿专家。
中青年专家有陈超、周蓓华教授和张旭东、姚明珠、曹云、周文浩副教授等,还有10余名主治医师,形成了一个较好的学科梯队。
青年一代的主治医师均具有研究生培训经历和博士学位,不仅具有较好的临床能力,还掌握先进的科研技术。
2 临床工作及主要科研方向①院前急救及重症监护技术:具有一支24 h随时待命的院前急救和转运队伍,每年转运危重新生儿600多例。
NICU有30个抢救监护单元,每年收治1 300例危重新生儿。
②呼吸管理技术: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已成为NICU主要的呼吸管理技术。
1989年开始研制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大为降低。
199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吸入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安全性和治疗技术的研究,现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一氧化氮临床应用研究中心。
目前正在开展体外膜肺的临床研究,即将用于临床。
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E)研究:自1986年以来,樊绍曾教授连续承担国家“七·五”至“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对围生期HIE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全国首次使用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2003年又开始组织全国12家儿童医院参加的多中心RCT,观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④早产儿脑损伤研究:通过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凋亡、分化和增殖的研究,为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脑损伤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新生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SVZ中微环境的变化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异常释放是影响SVZ中神经干细胞存活和分化的主要因素。
⑤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早期诊断及防治: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多方面研究ROP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正在组织全国11家儿童医院参加的ROP多中心筛查协作网,对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采用激光、手术等治疗措施,减少
ROP致盲率。
⑥新生儿科历来重视科研工作,近10年来,共承担4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其中2项为课题组组长单位;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卫生部和教育部课题;4项上海市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CMB)。
科研经费达1 000余万元。
3 人才培养我院新生儿科是全国新生儿专科医生主要培训中心之一。
1960年开始招收新生儿专业研究生,共有6名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多名,现每年招收新生儿专业博士和硕士生5~6名,目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
每年招收全国各地的新生儿专科进修医生30多名,短期(3个月)参观学习30多名,进修护士20名。
现每年举办2~3次新生儿专业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每年学员人数达200余名。
2004年与加拿大全国新生儿协作网合作,建立国际新生儿-围产医学培训中心,每期2年,第1年在我院培训,第2年在加拿大医院NICU临床工作,每期面向全国招收学员6~8名。
4 学术交流每年发表论文30~40篇,近5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在国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论文21篇。
金汉珍教授等主编的《实用新生儿学》是我国新生儿领域的第一部经典专著。
1987年以来多次举办全国新生儿学术会议和国际儿科学术会议。
金汉珍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第一任组长。
樊绍曾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组长,邵肖梅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
陈超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围产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组长。
5 荣誉奖励新生儿科曾3次获上海市劳模集体称号(1987、1993、2003年)和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06年)。
科研成果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等奖(1978年),上海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