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5世界近代史精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世界近代史
一、世界近代政治
(一)单选题
1. 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政局不稳;1689
年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也是政治的中心,但英国内阁稳定,政局稳定,这是因为法国
A. 君主制更符合法国国情
B.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
C.权力的制衡不健全
D.议会是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法国虽然确立共和制,法国的总统是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相对于英美,法国权力的制衡相
对较弱,故C项正确。
法国共和制更符合法国历史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
材料比较的是英美权力制衡效
果,不是说明共和制是妥协的产物,故B项错误。
两国议会都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2 .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
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A.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
B.代议制最终完善的标志
C.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特点的体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编首相从受到仪会强劾而下台至懈散下院提前大选而继续任职』表明议会的权力也受到了制约,反映了贵任内阁不断发展和完善』材料现象是责任內阁制特点的体现,故排除山D项正确。
英国的资产阶级代该制是不断发展完善,B项中^最终完善”的说法错误,排163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陰6
3. 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
“ 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
革
A.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
B.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
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D.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
【答案】C
【解析】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要求改革下议院的席位,英国对于发动鸦片战争
主要是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国内工业革命产品,故C项正确。
1832年改革并不是缓和资产阶级间矛盾,故
A项错误。
女王此时已经是“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
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
误。
4. 1693年英国议会提出《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
资格。
该法案被国王威廉三世否决,以后如此多次,直到1707年才获得通过。
下列对上述内容解释正确的
是
A.英王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B.英国政体出现了十分严重的倒退
C.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在渐进中完善
D.英王最终失去了全部的政治权力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内容上看,《任职法案》的规定实际上是确保议会组织上的独立,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从
而可以限制王权,使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故C项正确,B项错误;1689年英国颁布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1707年通过的《任职法案》是对《权利法案》的补充,故A项错误;D项错误,错在“最终失去了全部”。
5. 1763年,议员威尔克斯发表文章对国王乔治三世在议会的演说进行批评,并申明他批评的是政府而不是
国王,但国王仍以诽谤罪下令逮捕他,还操作议会剥夺了他的议员身份。
1768年,威尔克斯连续两次当选
议员,国王又设法让议会连续两次剥夺其议员身份。
威尔克斯事件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国王和议会权限尚未明确
B.议会完全被国王控制
C.君主专制统治在逐渐加强
D.内阁制已经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光荣革命后」虽然颁布了《权利去案》限制了王机但国王仍然有一定的行政权,材料中舟国王操纵议会剥夺威尔克昕的议员身份,并指示政府下达逮捕令”这表明君王立宪制的不完善性,故选的君主不是控制议会,排除巧君主权力在《权剎法案》颁布后逐渐减弱,扌懈巧材料没有体现内阁制遭到破坏的信息,排除%
6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
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
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
立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7•“分权原则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
不是避免权利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A.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B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保障民主
C.分权会带来权力间的摩擦 D .分权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
【答案】B
【解析】分权能够产生摩揍』影响效率,但分权可以“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3就是说保障民主,这是美国幵国者们更加推秦的政治理想,因此材料主要是说明分权以效率为代价保障民主*故答案为B项&材料表明分权有可能会使效率受到影响,也会产生摩撼但材料认为实行分权摆脱专制更为重要,排除扒C项」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排除D项。
【点睛】
美国1787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
分权与制衡学说来自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
美国人把思想、理论转变为实践和制度。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指出:“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
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可以看出,美国宪法所
体现的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种类型的分权:①纵向的分权,即中央政府(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州政府)的权力划分。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联邦制来实现的。
②横向的分权,即国家权力机构或州权力机构内部的分权。
这种权力划分是通过三权分立体制来实现的。
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1912年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该修正
案规定,确立代表各州的美国参议员必须由民众直接选举。
这说明
A.美国各州州权有所下降
B.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现象显著
C.-战推动美国民主进程
D.政治民主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参议员选举由州议会选出变为民众直接选举,这是美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体现,与州权
升降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参议员的选举,不能得出参众两院发展趋同的结论,故B项错误;一
战发生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据1787年宪法民众政治参与主要是选举众议员,根据第十七条修正案民众也能参与参议员的选举,故D项正确。
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这一规定体现
A. 人民主权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
C.联邦共和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
据材料“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体现了美国在加强中
央权力的同时,在宪法也规定各州拥有的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有机统一,这是美国联邦共和制原则的体现,C项正确;A B、D三项不是材料信息体现的原则,排除。
故选C o
10.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材料闸述的主要观点是
A.民主共和
B.三权分立
C.人民主权
D.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人……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叭伺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裁不存在了跨可知,这体现的罡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思想主张,故选巧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最高国家权力由梦人执拿利亍愉权尢I执拿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曲疇人民主权即王权在民,指国冢最高权力拿握在人民手中,全体人民具有平等的蔘与玫治决策过程的权制,排除5社会契约说是启蒙运动期间资产阶级国家学说,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以契约建立的国家,排除%
11. 1789年冬,美国总统华盛顿到达波士顿,准备参加马萨诸塞州长汉考克的晚宴,但因汉考克称病没有
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
华盛顿此举意在
A.表明两人政治立场的对立
B.划清中央与各州的政治权限
C.突出美国总统的个人权威
D.维护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 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中可以分
析出,华盛顿和汉考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中央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华盛顿此举意在维护美国中央政
府的权威,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两人之间的政治对立,故A项排除;B项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
故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总统个人权威,故C项排除。
【点睛】
“1789年冬”“因汉考克称病没有拜访总统,华盛顿最后取消了参加晚宴的安排”是解题的关键。
12•在美国,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究。
这一做法
A.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 B •表明媒体凌驾于政府之上
C.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D •有利于防止公共权力膨胀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除非能证明媒体存在着实际的恶意,否则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即使不准确,也免受司法追
究”,这有利于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防止公共权力膨胀,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新闻媒体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法律的神圣性,排除C o
13 •直到1879年1月,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派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样,“公爵们的共和国”才变成了“共和派的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起来。
这反映出
A.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B.法国民主政治之路的艰难
C.法国民主政治构建任务的完成
D.保皇派实际上主张建立共和制
【答案】B
【解析厂历经百年才把众议院、参议陕内阁及总统职位都拿握在自己手里"强调了法国民主政治之路是漫长的、艰难的,故B项正确;材糾未体现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强大,故A项排除;仅仅是“共和派的共和国阳确立还不能说民主政治枸建任务的完成,故匚项排除,保皇派实际上反对建立共和制,故D项排除。
14.法国1791年制宪会议之后,国王路易十六不得不从以前的“路易,承上帝之命。
法兰西及纳瓦尔之王”
改称为“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
这一变化所体现的政治原则是
A.三权分立
B.民主法制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路易,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法兰西人之王”来看,国王路易十六的权力是来自
宪法,且受到法律的制约,因此这一变化体现的是民主法制。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
排除A、C D项。
15•下列关于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 法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
D.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需对两院负责,虽然有权在参议院的同意下解散众议院,但无权解散参议院。
故 B 项表述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故A 项表述正确;通过史实可知,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德国皇帝通过世袭进行继承。
故C 项表述正确;根
据史实可知,法国实行共和制与德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顺应了这种大势的表现。
由于实行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两国都促进了资本
主义发展。
故D项表述正确。
综合以上,答案为B,排除ACD三项。
16.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在政府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
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B.打击帝国议会议员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帝国议会的议员由普选产生,应该代表选民的利益诉求、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力;如果议员从国家领取薪俸和报酬,就容易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从而破坏民主政治的正当性;这说明德意志帝国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故 C 项正确。
材料并未提及议员地位的问题,无法推断出议会议员地位低下,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打击帝国议会议员,而是强调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排除B。
材料反映的
是德意志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而不是专制主义色彩浓厚,排除D。
17.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
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德意志帝国政体特
点的是
A.“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
B.“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
C.“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
D.“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在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带有鲜明的封建残余,政治权力大于立法权力,所以与之
相符的是B项,A项符合英国政治的渐进性,C项符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制定;D项符合美国共和政体。
18.(加试题)恩格斯曾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无论是马克思或我都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下列关于唯物史观的说法正确
的是
A.历史上一切政治、意识形态都是由经济决定的
B.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C.唯物史观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D.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出自马恩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可以看出,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故 B 项正确;材料“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
那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说明 A 项错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
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C 项错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故D 项错误。
19.1824年,欧文在美国买下1214 公顷土地,建立“新和谐公社” 。
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
这一举动
A.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B.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在现实中的一次成功实践
C.为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可行案例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主张建立合作组织,创立“新和谐公社” ,但结果却是失败的,欧文的这一举动是解决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一种尝试, A 项正确。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
想不是成熟的思想理论,其实践结果是失败的,排除B。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虽然失败,但留下了宝贵的
思想遗产,但却不是“提供一个可行案例”,排除G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
阶级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D。
20.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宣布,无论是公社最高领导机构公社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公社所属的每个工厂或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经过选举产生。
这一举措
A.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B.说明政府注重良好形象的维护
C.保证了公社的革命性D.赋予民众加强监督公社的权利【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巴黎公社宣布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要由选举产生,这一举措意在加强与民众联系,体现了巴黎公社政权的性质,A项正确;B项对材料解读错误;C、D两项从材料中的信息中无法得出。
故选A。
21.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
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
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夫乡勇乏叛”“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可知,作者认为巴黎公社是一场微不
足道的农民阶级叛乱,由此可知,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故D 项正确;目击者作者的记述属于第二手资料,不一定客观真实可信,故A项错误;作者对巴
黎公社的认识不足,不能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故B项错误;作者对巴黎公社的认识
不足,而不一定真实可信,不能为国人提供的经验教训,故C项错误。
22•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 使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
B. 建立了新型的最高权力机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
D. 体现公正平等,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答案】B
【解析】根JE题意和所学知识可去lb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卖,打破了资本主义F天下的局面'与巴黎公社无关』排除从巴黎公社建立了公社委员会作为最高政权机关,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朽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二者都建立了新型最高政权机关,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切政权转归苏维埃,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人民委员会拥有立法权,而不是“三权分立3排除S巴藜公社以失败告终,并没有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没有为本国的发展幵辟了一条新道路, 排除恥
【点睛】
本题熟悉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非选择题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北美殖民地,议会是在殖民过程中由各个殖民点(城镇)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表名额一般是公
平分配的,因此,人们普遍相信,议会议员首先是他那个地区的人民选到议会里的“代理人”,而不是代表
某种更广泛利益的独自思考的“政治家”。
因此,人民是现实地选举了代表,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
的观点。
这就是所谓“现实代表制” 。
――摘编自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
——美国》
材料二第二条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三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
……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
……总统统率武装部队。
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北美殖民地议会组成的特点。
材料中的“现实代表制”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
【答案】(1)特点:代表的名额分配比较公平;代表要对选民负责。
问题:殖民地人民力图保障自身的利
益。
(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
(2 )特点: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实行联邦制;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殊地
位。
意义:巩固了德国统一;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 )不同: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由世袭产生;法国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代表名额一般是公平分配的”“代表也是现实地代表当地选民”的信息归纳
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殖民地保障自身利益出发回答。
第一小问从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特点回答;第二小问意义从德国统一以及经济发展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二“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以及材料三“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归纳回答。
点睛:法国共和政体和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