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大战中的插曲(步步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长征胜利万岁
1.这篇回忆录通过一些具体场面和细节记录长征胜利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①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②参加全军干部会议③聆听毛主席讲话
2.课文中说,红军“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根据课文内容,特别是毛主席的讲话,对长征的艰辛加以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历时长。

从瑞金算起,十二个月零二天,共三百六十七天。

(2)地域广。

走过了闽、粤、湘、赣、黔、桂、滇、川、康、甘、陕,共十一个省。

(3)行程远。

走了二万五千里。

(4)路途险。

历经万水千山,特别是跨过巍巍雪山,穿过茫茫草地。

(5)军情急。

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

(6)条件差。

缺衣少食、武器装备落后。

3.请结合“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体会长征胜利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运用三个喻体(博喻)分别形象地揭示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
(1)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等辈围追堵截阴谋的破产。

(2)长征是宣传队,它向沿途十一省的百姓乃至全国人民宣布,只有红军,才是解放人民的救星。

(3)长征是播种机,它沿途播撒的革命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4.文章记录了长征胜利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并融入了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来表达感受,请找出有关典型例句,加以认真体会。

(1)是的,我们红四团的指战员和整个红军一样,经过万水千山,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经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忍受了一切物质生活上的困难,不少同志流了血,许多战友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答案前面的议论指出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经历的千辛万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以“但是”转折后,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长征胜利后的兴奋、激动之情。

(2)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

如今,在陕北吴起镇的窑洞门口,终于又见到了这个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要借助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苏维埃”的时刻惦念、一往情深,更体现了如今再次见到的激动之情。

(3)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但是我们也付出了代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议论兼抒情的文字既指出了这一仗的意义、价值,宣告了敌人的失败,长征的胜利,同时也抒发了“我们也付出了代价”的深沉感慨。

(4)是的,今天在这里开干部会,同志们格外兴奋。

毛主席、周副主席、张闻天总书记,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长途跋涉、征战万里的艰难岁月。

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和同志们一样,十分激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党的领导人运筹帷幄、引领我们走向胜利的由衷的钦佩、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党的领导人日夜操劳、辛苦付出的理解、感动。

(5)“长征万岁!”会场里刹时升起欢呼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简短的议论、抒情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喊,不知包含了多少经过浴血奋战、艰难困苦才取得胜利的激动、感慨之情。

5.品读下列语句,体会表达效果。

(1)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吴起镇的热情好客,更体现了我们胜利到达陕北的兴奋、激动、欣喜之情。

(2)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

答案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对苏维埃的深厚情义以及久别重逢后的激动、喜悦之情。

(3)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了战士们急欲干脆利落消灭敌人的强烈愿望。

(4)“红军长途行军”“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这话都不假,但却是我们“相机包围”了蒋介石的骑兵,并把他们给歼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直接引用了蒋介石电报的有关词句,但蒋介石只说对了一半,“相机包围”的情况发生了反转,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作了生动的注解,颇具幽默、讽刺的效果,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附:助读资源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7岁当上团政委。

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白袍小将”杨成武
杨成武将军,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英姿勃勃。

将军军政兼备,举手投足,武有松柏之姿,文有兰竹之韵。

杨成武十五岁参加革命,十七岁任团政委,以忠勇闻名于红军初期。

据云,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曾见之,赞为“白袍小将”。

杨成武,福建长汀人,小名能俊。

家贫,叔伯见其聪慧,凑钱供其上学。

年长,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汀福建省立中学,1929年1月,他毅然弃学,随启蒙老师张赤男参加“闽西暴动”,后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

龙书金将军与笔者言红军时对杨成武的印象:杨成武、刘亚楼为政治型干部。

红军时期一军团开大会,林彪、聂荣臻居主席台中央,杨成武、刘亚楼必腰扎武装带,插短枪,分立两旁,威风凛凛,如二门神也。

会间,两将军不停挥拳呼口号,声若铜钟,气贯长虹。

杨成武青年时,十分崇敬毛泽东。

打下漳州后,红军初始以井冈山的标准鉴定土豪,凡
见城中穿皮鞋者、戴礼帽者、着长袍者、戴眼镜者,均以“土豪”捉拿。

毛泽东发现此问题,立即要求部队进行整改,不能把土豪定义在衣着上。

杨成武闻风而动,把抓来的百余名“土豪”逐一排查,最终发现只有五六个人是真土豪。

红军长征中,杨成武率红四团为前锋,强渡乌江,攻占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开山劈水,过关斩将,屡立奇功。

他作战善用奇兵,以奇制敌,以奇制胜。

抗日战争中,他调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率“雁翎队”于江河湖泊,创“地道战”于平原阡陌,日军望之披靡。

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是杨成武将军作战生涯中的成名之战。

泸定城内刘文辉军退出时,沿街放火,红军一过桥北,一面向刘军追击,一面救火。

不一会儿红军大部队由北岸冷碛攻来,把从泸定县撤退的刘军包围缴械了。

飞夺泸定桥之战,令杨成武记忆更深的不是夺桥,而是夺桥前的飞奔。

1935年5月27日午夜以后,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们从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约一百五十公里,夺取泸定桥,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

是时,杨成武与团长王开湘率部经过整整一夜的急行军,第二天早晨六点多钟,到达了泸定桥的西岸,占领了西岸全部沿岸阵地,按照军委预定的时间赶到了目的地——泸定桥,创造了一昼夜高速行军二百四十里的奇迹。

半个世纪过去后,大渡河畔矗立起一座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该碑落成之日,杨成武以七十岁高龄,再次走上泸定桥。

杨成武说,别的夺桥勇士都没有能够第二次走过这座不朽的桥。

二十四人中有三位当场阵亡了,其他二十位全都牺牲在创建共和国的漫漫征程中。

“黄土岭大捷”,是杨成武在抗日战争中赢得美名的经典之战。

据战史称:1939年10月的黄土岭伏击战,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将军率部击毙了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阿部规秀是自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击毙的日军军衔最高的军官,日军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1957年,杨成武将军著文《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他在该文概略记载了阿部规秀在太行山“凋谢”的经过:
“部队……向敌人展开全面的激烈攻击,经过反复冲杀,把他们压在庄子附近的山沟里。

这是发挥我炮兵威力的大好时机,炮兵营长杨九秤(陈正湘回忆为炮兵连长)立即命令炮群向沟里集中射击。

只震得群山抖动,轰得沟底的敌人鬼哭狼嚎。

阿部规秀中将这朵‘名将之花’,就在我们神勇的迫击炮兵的排炮下‘花落瓣碎’了……”
时任一分区主力一团团长的陈正湘晚年回忆,为后人补充了更为详尽的“名将之花”凋谢细节。

陈正湘在举望远镜观察时发现,南面小山包上有几个挎战刀的日军军官和随员,不远处有一独立小院,有日军进进出出。

陈正湘断定,独立小院是日军的指挥所,南面小山包是日军的观察所。

他大声命令炮兵连长杨九秤,调迫击炮连上山,炮击上述两个目标。

陈正湘回忆:“我指给他们两个目标,问能打到吗?杨连长目测距离后肯定地说:‘直线距离约800米,在有效射程之内,保证打好。

’”
陈正湘大手一挥:“打!”四发炮弹“哧哧”地飞向高空,转眼间,一团团烟雾覆盖了两个标定目标,爆炸声“隆隆”传来。

陈正湘在望远镜中清楚地看到,小山坡的日军拖着伤员向山下奔跑,独立小院的日军也跑进跑出,异常慌乱。

1939年11月21日,日陆军省作了如下公布:“阿部中将在一座房子的前院下达作战命令的时候,华军的一颗迫击炮弹飞来,在距中将几步远的地方落下爆炸。

瞬息之间,炮弹碎片给中将的左腹部和双腿,以数十处致命的重伤……大陆战场之花凋谢了。


据说,陈正湘他们开始并不知道打死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

炮兵攻击后,由于日军增援部队逼近,他们就撤出了战斗。

战后总结时,晋察冀分区还批评了一分区未打好。

时任一分区政委的罗元发回忆,这时才从日军的广播中得知阿部规秀在黄土岭阵亡的消息。

击毙阿部规秀的消息报道后,全国各地都发来贺电。

(作者:吴东峰,有删改)
2.拓展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简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1935年10月。

此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所作。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附:积累卡片
1.词语积累
词语释义
给予
..(jǐ yǔ)给。

给.(jǐ)养军队中人员的伙食、牲畜的饲料以及炊事燃料等物资。

雷霆.(tínɡ)①雷暴,霹雳。

②比喻威力或怒气。

刹.(chà)时间极短的时间;瞬间。

相(xiànɡ)机课文中指观察适当时机再采取行动。

熙.(xī)熙攘.(rǎnɡ)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运筹帷幄
..(wéi wò)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泛指筹划决策。

2.文化常识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或者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唐尧、虞舜。

第2课大战中的插曲
1.这篇回忆录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激烈战火中一件“曲折有趣”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请根据作者的讲解线索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

答案①把两个日本幼女交给日军②40年后美穗子回到中国报恩
2.文章开头就交代,本文是写我们的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为什么要在文中插入日本兵中西的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论是拯救日本小姑娘还是优待日军俘虏,都体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而这样做,将会对扼制战争、尽早结束战争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符合我们抗战的初衷,契合了文章的主旨。

(2)插入日本兵中西的故事,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试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看起来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其中却蕴含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而这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良好基础。

(2)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触动了不少日本旧军人的灵魂,促使他们反思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同时,美穗子这件事,使日本人民很受感动,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3)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而这个小小的“插曲”恰恰是这一愿望的见证者、承载者,很好地充当了友好、和平的信使,自然就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4.人物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常常通过一些文字的细微之处来体现,请悉心体会下列语句的内涵,并进行评析。

(1)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
..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立刻”一词,既体现了聂荣臻处理事情的果断,又体现了让孩子尽快获得安全保障的急迫之情。

(2)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
..............她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面对两个日本孤儿,“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的想法,体现了聂荣臻的仁爱之心,对孩子的人道主义关怀。

(3)想来想去
....,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想来想去”才有了最后的决定。

这表明聂荣臻在百忙中,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才拿定了主意。

而这一决定完全是以两个孩子为出发点的,考虑的是孩子的生活境遇,这一决断,充分体现了聂荣臻的大爱情怀,人性的光辉。

(4)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
..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
好好护理
....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抱”的动作,“看到”的情形,特别是“好好护理”“赶快给孩子喂喂奶”的“嘱咐”,这些都突出了聂荣臻对孩子的安危关怀备至,处理事情特别细心周到。

(5)把两个孩子安顿
..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安顿”表明了聂荣臻处理事情的细心、妥贴,“拉”“喂”两个细节,体现了聂荣臻对孩子的悉心照料与关爱。

附:助读资源
1.作者简介
聂荣臻,四川省江津县人。

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四年赴苏联学习。

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一九二七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2.聂荣臻元帅与日本孤女的故事(节选)
40年后寻孤女
时间飞逝,战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已经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远去。

转眼到了1980年的4月,总政华南的副主任带着姚远方同志,一起来采访聂帅。

那时全军开政治工作会议,他们来请示聂帅关于政治工作方面有什么指示,这样谈完了以后,姚远方同志拿出了那3张照片,问聂帅还记不记得这个事情。

照片唤起了聂帅40年前的回忆。

很快,姚远方就完成了一篇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1980年5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这篇通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报纸也都刊载了这篇文章和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报道也引起了日本新闻媒体的关注。

日本共同社驻北京记者,最先把文章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照片发到日本。

5月29日,日本《读卖新闻》用很大版面,突出刊登了这篇文章和照片,题目就是“兴子姐妹,你们在哪里?聂将军40年后,呼唤从战火中救出的孤儿”。

6月3日,也就是在中国报纸发表《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第6天,文章中说的叫“兴子”的日本小姑娘终于找到了。

然而,找到的日本小姑娘并不叫兴子,而是叫美穗子。

聂荣臻元帅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这样说到:“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

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

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

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

”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

1980年6月8日,《读卖新闻》在显著位置上刊登了文章《我就是兴子》,旁边还附有美穗子的大幅照片。

当时的美穗子已经44岁了,住在日本宫崎县,已经有了3个女儿。

她和丈夫开了一家五金店,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感慨万千访中国
当美穗子远在日本看见了报纸上的这篇报道时,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兴子”,而且当时她还和丈夫一起议论说别人也有与自己一样的经历。

当美穗子知道报纸上的“兴子”就是自己的时候,她吃惊的程度只能用如雷贯耳这个词来形容。

当晚,美穗子激动地给救命恩人聂帅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并表达了想到中国访问的
愿望。

这封信被次日返回东京的《读卖新闻》的记者带回,急速转给北京的聂帅。

1980年6月24日,中国驻日使馆得到了邀请美穗子访华的正式请帖,出发的具体日期是7月10日,这一天恰好是美穗子44岁的生日。

1980年7月10日晚上,美穗子和她的家人一行6人,乘坐中国民航的班机从长崎到达北京。

欢迎他们的是大批的新闻记者以及照明灯、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人群的簇拥下,美穗子来到了机场贵宾室,见到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

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对美穗子来说,此次中国之行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聂帅,当面向他感谢救命之恩。

这次见面被安排在7月14日,地点是人民大会堂的新疆厅。

见面的前一天晚上,美穗子的心情非常紧张,不知怎么感谢聂帅才好。

第二天见到聂帅,美穗子觉得与在照片上所看到的严肃形象完全不同。

聂帅身材高大,却非常温和,不由得使美穗子产生了错觉,好像见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当时目睹两个人见面的场面,原聂帅的秘书回忆:“当时非常感人,美穗子非常激动,看到了聂帅以后,拉过了他的手,用日本的最高礼节,将自己的额头触在聂帅手上,这是最高的礼节。

”美穗子泣不成声,说聂帅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与聂帅见面后,7月16日,美穗子一家来到了石家庄和井陉煤矿火车站。

在美穗子模糊的印象里,火车站的位置和父亲曾经办公的地方都和40年前一样,到了自己被救的地方她也很激动。

离开了石家庄,美穗子又前往杭州、上海,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7月23日美穗子结束了这次中国之行,从上海返回日本。

3.文体知识——回忆录
回忆录,就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

准确地说,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文献的价值。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附:积累卡片
词语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