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班主任之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携手“班主任之友”
每位老师都希望学生爱上自己的课,但是不知如何去引导。

开始我也茫然,无意间翻阅了《班主任之友》,被深深的吸引震慑。

里面好多教育理念都值得我们好好去领悟,实践。

要想让孩子喜欢上你的课堂,就先要让学生爱上这个学科的老师。

新课程也提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才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倾心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一些感情投资,真正使这一宝贵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拉近彼此距离?结合《班主任之友》学习到的我有些自己的想法。

一、民主平等的人格关系
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我之前教的班有个后进生,已经14岁了,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这已经是“大龄”学童。

经过与家长的交流,方知,他小时害病,到13岁才能开口说话。

上课时我还发现同学会歧视他,在课堂上他几乎只做自己的事,课堂与他丝毫没有关系。

难道就这样放任自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活动乐趣,这么说来他也并不是完全智障。

于是我开了一节班会《有你,也是一种快乐!》,我间接的把关注点移向他,引导孩子们讨论,通过交流明白尊重、平等。

你在孩子心中播种的是理解,盛开的便是理解之花。

在以后的课堂上,我再给机会那孩子回答问题时,不再会听见“老师,他什么都不会的,不要叫他了。

”回荡耳际的是“你说了,这样的,我们等等你”。

之后他见到我不会像先前那样冷漠了,我们多了一份微笑。

我想学会尊重了,那他离成功还会遥远吗?
二、宽容学生,允许他们犯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

给学生时间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

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

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

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

既然批评和宽容的最终目的一样,而经常批评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用宽容对待学生却能保护学生的自尊,那么,我们对学生少进行些批评,多给予宽容不是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吗?犯错也是成长的足迹,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记得更深。

三、要相信学生
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

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徐兵在接班时,上任老师就重点介绍了,除了反应迟钝别的没长处。

因此我便戴着有色眼睛看他了,可一次偶然机会,让我刮目相看,学习《巨人的花园》,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吗?很多人都在那绞尽脑汁地想,我
也郁闷,这有这么难吗?正当我苦闷时,一双陌生的手高高的举起,学生都笑了,我也只是想填补一下沉静,他兴奋的站起来,强有力地说:“我体会到了,快乐要大家分享!”听了他的回答,我十分惊喜,就趁势表扬了他,“你们看回答的多好呀,只要我们相信自己能行,没有什么能难倒我们的。

我们给徐兵掌声。

”从那以后他也发生了转变,上课专心了,作业认真对待了,更意外的是有几个后进生也跟风活跃了,有什么问题都会在课间询问了,上课也多了份自信。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拉他们一把,相信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创造成绩。

四、要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

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

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

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因为有爱,才会创造奇迹。

五、要示范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我们在上师范时就巳经熟记于心的校训。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好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有力地说服、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

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的要求,以使学生对你的要求心悦诚服。

只有那样才能拉近距离。

当然,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地去钻研、去探索,但是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心情,这个目标就一定不会遥远。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那才能处的融洽。

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

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学会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就会让彼此靠的更近,为构建和谐
的师生关系奋斗!
遨游在“班主任之友”分享那么多优秀教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学海无涯,我想只有不断的去充实自己,分享优秀经验,自己才会慢慢进步,才能追逐现代教育的脚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