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第十九章 治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第十九章治家
红林悟道《韩非子-六反》上一章韩非子告诉君主,治国理政就要不断增加法治的威严之势,而不能培训所谓的仁爱之心。

言下之意就是君主要坚持依法治国,而不能仁爱治国。

治国和同治家一样,国家要强盛,家庭要兴旺,国家强盛需要威严的律法,家庭兴旺需要严父的教笞。

归纳韩非子的意思就是严父教笞则子多善,威严法治则国多治。

韩非子用母爱父严来说明依法治国的的好和仁爱治国的害。

关于法治与仁治,韩非子无处不说无时不说,从各种角度说,意在告诉君主治国要法治,而不能仁治。

这一次韩非子通过世间最为珍贵的亲情做比喻,也是为了证明法治比仁治更加适合治理国家,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其实,法治与仁治的争论,更是现实与理想、性善与性恶、个体与集体、公利与私利的争论。

不管是法治还是仁治,是治人还是治于人,终究人是主体,所以从人性的角度的讲,没有法规的约束与限制,人性的阴暗面就会无限放大,邪恶必显。

而带有强制性的律法成为治国的核心,人性的阴暗面就是得到遏制,邪恶就会明令禁止。

人性阳光的一面就成为社会的共识,这就是道德。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食物采集到食物培育,从部落族群到国家,物质财富在不断的扩大,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加,生存空间在不断扩充,社会事务越来越多越来繁杂,依法治国成为唯必
然的治国之策。

总之,社会管理由依靠亲情关系维系的族群管理上升到依靠律法维系的国家管理。

从社会财物的分配角度看,原始族群时代社会财物由部落共同所有,没有明确的所属权,统一由部落领袖分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私有的意识产生,人类社会第一为财物的分配争斗,起初是部落与部落之间,国家产生后,这种争斗形式多样也频繁不断。

这时部落原有的规则已经不再适用,更加强制相对公平的法规代替了部落规则。

法规的出现让社会处于相对平和的状态,法规确定个体的地位与社会关系,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财物的分配原则与制度。

“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这是对后世君主的告诫,也是法治的精神。

切记,君主“不养恩爱之心”并不是说君主没有仁爱,而是指在治国这件事上不能有仁爱之心。

君主选择了依法治国,那么如何刑法呢?在讲这个问题前,韩非子依然是举了生活中两个家庭实例来说明问题。

韩非子所举第一个家庭“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使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

”意思是:现在普通人家治理产业,用忍受饥寒来相互勉励,用吃苦耐劳来相互督促,即使遭到战争的灾难,荒年的祸患,仍然能吃饱穿暖的,一定是这种人家。

第二个家庭“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意思是:用吃好穿好来相互爱怜,用安逸享乐来相互照顾,遇到灾荒年月,卖妻卖儿的,一定
是这种人家。

两个家庭一个勤俭持家,以苦为乐,积累家业,一个安逸享
乐,以福为乐,消耗家业。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法,面对战乱灾害结
果不同,勤俭之家温衣美食,安乐之家嫁妻卖子。

勤俭之家过着清
苦的生活,不断充实着家业,到了苦难之时才能度过危难。

而安乐
之家过着奢侈的生活,不断消耗家业,到了苦难之时无法度过危
难,只能卖妻卖儿。

自然的动物为我们演绎了最为直接的解释,冬
天来临之前尽量积攒食物,就是为了抵抗严寒,平安度过冬天。

【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傕之患,温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勤俭之家并不是没有过安乐生活的资本,只是有“如有苦难如何应对”的远虑,所以才节衣缩食,过清苦的日子,殷实家业,以备后患。

而安乐之家之所以有“嫁妻卖子”的近忧,就是没有远虑的结果。

这一点,中国人做的非常好,自古都有储备的习惯,因为我们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