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典韦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典韦,陈留己吾人也。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

襄邑刘氏与睢阳李永为仇,韦为报之。

永故富春长,备卫甚谨。

韦乘车载鸡酒,伪为候者,门开,怀匕首入杀永,并杀其妻,徐出,取车上刀戟,步出。

永居近市,一市尽骇。

追者数百,莫敢近。

行四五里,遇其伴,转战得脱。

由是为豪杰所识。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

牙门旗长大,人莫能胜,韦一手建之,宠异其才力。

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太祖讨吕布于濮阳。

布有别屯在濮阳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袭,比明破之。

未及还,会布救兵至,三面掉战。

时布身自搏战,自旦至日昳数十合,相持急。

太祖募陷陈,韦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铠,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时西面又急,韦进当之,贼弓弩乱发,矢至如雨,韦不视,谓等人曰:“虏来十步,乃白之。

”等人曰:“十步矣。

”又曰:“五步乃白。

”等人惧,疾言:“虏至矣!”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

布众退。

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

拜韦都尉,引置左右,将亲兵数百人,常绕大帐。

韦既壮武,其所将皆选卒,每战斗,常先登陷陈。

迁为校尉。

性忠至谨重,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

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太祖壮之。

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

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釜目之。

竟酒,绣及其将帅莫敢仰视。

后十余日,绣反,袭太祖营,太祖出战不利,轻骑引去。

韦战于门中,贼不得入。

兵遂散从他门并入。

时韦校尚有十余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

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

左右死伤者略尽。

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韦双挟两贼击杀之,余贼不敢前。

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

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车驾每过,常祠以中牢。

太祖思韦,拜满为司马,引自近。

文帝即王位,以满为都尉,赐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典韦传》)
译文:
典韦,陈留己吾人。

他相貌魁伟,体力过人,有志气节操、好行侠仗义。

襄邑的刘氏与睢阳的李永结下仇怨,典韦想要为刘氏报仇。

李永原是富春县令,家中戒备森严。

典韦乘着车,带着鸡和酒,假扮成前去问候李永的人,大门打开后,他怀揣匕首冲进去杀了李永,还杀死了李永的妻子,然后慢慢走出门,取回车上的刀戟,步行离开李永家。

李永的住处靠近集市,整个集市的人都震惊了。

有几百个人追赶典韦,但又不敢考近。

典韦走了四五里,遇到他的伙伴,辗转拼战才得以脱身。

由此典韦被豪杰所识。

初平年间,张邈发动义兵,典韦作为士兵,隶属司马赵宠。

军队的牙门旗又长又大,没人能举得动,典韦一只手就把它举了起来。

赵宠对他的才干和力气很是惊讶。

后来典韦又归属夏侯惇,数次杀敌有功,升为司马。

太祖在濮阳讨伐吕布。

吕布的别支部队屯兵于濮阳西面四五十里的地方,太祖夜间偷袭,到天亮时打败了敌军。

还没来得及撤军,就遇上了吕布的救兵赶来,从三面进攻曹军。

当时吕布亲自搏战,从早晨到下午双方交战几十回合,相持不下形势危急。

太祖招募冲锋陷阵的勇士,典韦抢先应募,率领应募的几十人,身穿几层衣服双层铠甲,丢掉盾牌,只拿长矛撩戟。

这时西面告急,典韦前去抵挡,敌军乱箭齐发,箭如雨下,典韦视而不见,对其余人说:“敌人距我十步时,再告诉我。

”众人说:“十步了。

”典韦又说:“五步时再告诉我。

”众人都害怕了,大声疾呼:“敌人来了!”典韦手持十多支戟,大呼而起,抵挡者无不应手而倒。

吕布率领众人撤退。

正值
天色已晚,太祖才得以撤退。

太祖任命典韦为都尉,安排在自己身边,让他带领亲兵几百人,常绕大帐巡逻。

典韦本人强壮勇武,带领的人又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兵,每次作战,经常是最先攻陷敌阵。

典韦被升为校尉。

他性格忠厚谨慎,经常白天在太祖身边侍立整日,夜晚在大帐附近歇息,很少回到自己的住处。

他他喜好酒食,吃喝都是别人的两倍,每次太祖赐他酒食,他总是纵情吃喝,在旁侍候之人相继给他端酒添菜,需要几个人才能供应得上,太祖认为他非常豪壮。

典韦好用大双戟和长刀等兵器,军中给他编了顺口溜说:“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太祖征伐荆州,抵达宛城,张绣出城投降。

太祖非常高兴,邀请张绣和他的将领,设宴庆贺。

太祖挨座敬酒时,典韦握着大斧站在背后,斧刃径宽一尺,太祖每到一人面前,典韦就举起大斧盯着他。

直到酒宴结束,张绣和他的将帅都没人敢抬头看典韦。

十几天后,张绣谋反,偷袭太祖大营,太祖应战失利,带着轻装骑兵退去。

典韦在营门中迎战,叛军无法攻入。

他们就分散开来从别的门一齐进攻。

当时典韦手下的校尉还有十多人,全都殊死搏斗,无不以一当十。

叛军先后涌来越聚越多,典韦用长戟左右攻击,一叉过去,就有十几支矛被击断。

他的手下死伤殆尽。

典韦也身受几十处伤,只得与敌人短兵相接,敌兵想上来活捉他。

典韦用双臂挟住两个敌兵将他们杀死,其余的兵贼不跟上前。

典韦又冲上前去突击敌人,杀死数人,伤势加重,双目圆睁大骂而死。

敌人这才敢上前去,割下他的头,互相传看,全军又都来看他的躯体。

太祖退驻到舞阴,听闻典韦战死,痛哭流涕,招募人偷偷取回他的尸体,亲自前去哀悼,并派人将他送回襄邑安葬,任命他的儿子典满为郎中。

太祖每次经过襄邑,常用中牢的礼仪来祭奠他。

太祖思念典韦,任典满为司马,把他安排在自己身边。

曹丕即王位,任命典满为都尉,赐予他关内侯的爵位。

《三国志·典韦传》
2、《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

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白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

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日:“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

他年少时老实憨钝,没有人了解他的才能。

颍川人司马徽清名儒雅,有能鉴定人才的名声,庞统成年的时候前去拜见司马徽。

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一起谈论从白天一直到夜里,司马徽认为庞统很不一般,说庞统应该是南州读书人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从此渐渐出名。

后来郡府任命他为功曹。

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尽心尽力履行赡养职责。

刘备会见了他
并和他长谈,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于是和诸葛亮共同担任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留守荆州。

庞统随刘备进入蜀地。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地会面,庞统献策说:“现在趁这次会面的机会,马上就擒住刘璋,那么将军您就可以不动用军队而能平定一个州。

”刘备说:“刚来到别国境内,恩德威信还没有树立,这样做不行。

”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要为刘璋北征汉中,庞统又劝他说:“暗地选拔精兵,日夜兼程,直接偷袭成都;刘璋不会打仗,平时又没有防备,我们的大军突然来到,一举就能拿下益州,这是上策。

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凭借强大的兵力,镇守关头,听说多次向刘璋上表章进谏,让刘璋打发将军您回荆州。

将军您在还没到他们驻地的时候,派人向他们通报,就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打算回兵救援,并命令军队整理行装,表面上做出要回军的样子。

这两人既佩服您的英名,又对您的离去感到高兴,估计必定会轻装来见您,将军您利用这个机会捉住他们,前去夺取他们的军队,然后就向成都进军,这是中策。

撤军返回白帝城,和荆州大军结合,慢慢再来图谋他,这是下策。

如果犹豫不决按兵不动,就会陷入困境,不能长期这样。

”刘备同意了他的中策,就杀了杨怀、高沛,回军攻向成都,经过的地方都攻打了下来。

(刘备)在涪地大会将士,设酒宴欢庆,对庞统说:“今天的盛会,可以说是其乐无穷啊。

”庞统说:“征伐别人的国家却很高兴,这不是仁义之人的军队。

”刘备喝醉了,大怒说:“武王伐纣,百姓在前后歌舞相送,他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对,应该马上离席出去!”于是庞统不知所措地退了出去。

刘备不久就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开始并不和刘备相看、道歉,喝酒吃饭依然如故。

刘备问庞统:“刚才的争论,是谁不对?”庞统回答说:“我们君臣两个都有不对。

”刘备大笑,酒宴又回到原来的欢乐气氛。

刘备进军包围雒县,庞统率部队攻城,被飞箭射中,死了,享年三十六岁。

刘备非常悲痛惋惜,一说起来就流泪。

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又升任谏议大夫。

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谥号叫作靖侯。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3、《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

少好学,仕郡奏曹吏。

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

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

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

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

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

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

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竞得刘备兵解融之难。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

未去,会孙策至。

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慈便前斗,正与策对。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

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

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

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

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

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

”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

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

”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劈善射,弦不虚发。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其妙如此。

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

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

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

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

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

评曰:太史慈信
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有删改)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

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菜郡黄县人。

(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

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

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

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

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

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J限-。

(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这给她丰厚的礼物。

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身冲出包围•终于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

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

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

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

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

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

孙策刺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

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

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

太史慈于是住到泾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

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

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提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吏慈回答:“那
可不一定。

”孙策于是大笑说:“今目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

”(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

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

(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来。

”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

”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

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

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

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

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

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

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

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

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

评论谎: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4、《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

文帝与之亲友。

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

魏国初建,迁黄门侍郎。

代郡胡叛,遣鄢陵侯彰征讨之,以尚参彰军事,定代地,还。

太祖崩于洛阳,尚持节,奉梓宫还邺。

并录前功,封平陵亭侯,拜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文帝践阼,更封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

尚奏:“刘备别军在上庸山道险难彼不我虞若以奇兵潜行出其不意则独克之势也。

”遂勒诸军击破上庸,平三郡九县,迁征南大将军。

孙权虽称藩,尚益修攻讨之备,权后果有贰心。

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
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

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

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氽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

城禾拔,会大疫,诏敕尚引诸军还。

益封六百户,并前千九百户,假钺,进为牧。

荆州残荒,外接蛮夷,而与吴阻汉水为境,旧民多居江南。

尚自上庸通道,西行七百馀里,山民蛮夷多服从者,五六年间,降附数千家。

五年,徙封昌陵乡侯。

尚有爱妾嬖幸,宠夺适室;适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绞杀之。

尚悲感,发病恍惚,既葬埋妾,不胜思见,复出视之。

文帝闻而恚之曰:“杜袭①之轻薄尚,良有以也。

”然以旧臣,恩宠不衰。

六年,尚疾笃,还京都,帝数临幸,执手涕泣。

尚薨,谥曰悼侯。

子玄嗣。

又分尚户三百,赐尚弟子奉爵关内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志》)
(注)①杜袭:夏侯尚曾和曹丕亲呢,感情非常亲密,杜袭认为夏侯尚不是对人有益的朋友,不值得特殊对待。

译文:
夏侯尚宇伯仁,是夏侯渊的侄子。

文帝曹丕与他亲近交好。

太祖平定冀州,夏侯尚任军司马,率领骑兵跟随〔太祖)征伐,后任五宫将文学。

魏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夏侯尚)升任黄门侍郎。

代郡匈奴叛乱,〔太祖〕派鄢陵侯曹彰征讨他们,让夏侯尚参与曹彰的军队事务,平定代郡,回归。

太祖在洛阳去世,夏侯尚手持符节,护送太祖的灵柩回邺都。

一起记录夏侯尚前后的功绩,封他为平陵亭侯,官任散骑常侍,升任军领军。

文帝〔接受禅让)称帝后,改封他为平陵乡侯,升任征南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持朝廷符节都督南方各军队的军中事务。

夏侯尚上书说:“刘备的一攴军队在上庸〔驻守),那里亡高路险,他们肯定不会料到我们会去〔偷袭〕,如果派遣骑兵悄悄前去,出其不意,就只有战胜〔他们)的态势了。

”于是他带领各军攻下了上庸,平定了周围的三郡九县,〔这一仗后,)他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

孙权虽然自称藩囯,夏侯尚更加修缮进攻征讨的装备,孙权后来果然不忠诚。

黄初三年,文帝驾临宛城,派夏侯尚率领各军与曹真一起围攻江陵。

孙权派诸葛瑾与夏侯尚隔江对峙,诸葛瑾带兵渡到了江中小洲,并将水军分散在附近江中。

夏侯尚夜里用许多小船,带
领一万多水、骑兵,从下游悄悄地过江,攻打诸葛瑾的各路军队,围攻烧毁他们的船只,水陆两军一起进攻,击败了诸葛瑾的军队。

江陵城尚未攻下,适逢瘟疫蔓延,〔皇帝)诏令夏侯尚率领各路军队回师。

又增加食邑六百户,加以前历次分封的,共计一千九百户,又授予他斧钺,升官为荆州牧。

荆州荒凉残敗,外部与少数民族临近,又和东吴依靠汉水作为边境,〔荆州)以前的百姓大都居住在江南。

夏侯尚从攻占上庸后,开逦道路,向西行军七百多里,山里的百姓和少数民族有很多顺从他们的,在五六年的时间里,投降并归附与他的有数千户。

黄初五年,封夏侯尚为昌陵乡侯。

夏侯尚有一个十分宠愛的小妾,得到的宠愛几乎夺去了正室应有的权利;〔夏侯尚的)正室是曹家的女儿,所以文帝派人鉸杀了〔夏侯尚的〕愛妾。

夏侯尚悲痛感伤,生了一场大病,神情恍惚,小妾已经下葬了,他还不能经得住思念她、想要见她〔的欲望),又挖开〔小妾的)墓穴看她。

文帝听说后发怒说:“杜袭轻视鄙薄夏侯尚,实在是有道理。

”然而因为〔夏侯尚)是老臣,恩惠和宪爱没有减少。

黄初六年,夏侯尚病重,回到京都,文帝数次去看望他,拉着她的手留下了眼泪。

夏侯尚去世,谥号悼侯。

儿子夏侯玄继承他的爵位。

〔文帝)又赐給夏侯淌家三百户封邑,赐给夏侯尚弟弟的儿子夏侯奉关内侯的爵位。

《三国志·魏志·夏侯尚传》
5、《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原文及翻译三国志
原文:
钟离牧字子幹,会稽山阴人,汉鲁相意七世孙也。

少爰居永兴,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临熟,甚民有识认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垦之耳。

”遂以稻与县人。

县长闻之,召氏系狱,欲绳以法,牧为之请。

长曰:“君慕承官,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何得寝公宪而从忠邪?“牧曰:“此是郡界缘君意顾故来暂住今以少稻而杀此民何心复留”遂出装,还役。

封秦亭侯,拜越骑校尉。

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谿夷与蜀接界,时论俱其叛乱,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陡太守,枉之郡。

魏遣郭纯任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陡界,
屯于赤沙。

请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

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皆对曰:“今二县山险,诸夷阻兵,不可以军惊扰,惊扰则诸夷盘结。

宜以渐安,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劳。

”牧曰:“不然,外境内侵,诳诱人民,当及其根抵未深而扑取之,此救火责速之势也。

“敕外趣严,掾史沮议来便行军法。

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除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凡千余级,纯等散,五谿平。

迁扬武将军,封都乡侯。

复以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

卒官。

家无余财,士民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有删改)
[注]承宫,汉朝人.《后汉书》记载有“承宫樵薪苦学”的故事。

译文:
钟离牧字子幹,是会稽郡山阴县人,是汉朝鲁国相钟离意的第七代孙。

他年轻时迁居永兴,亲自开垦田地,种了二十多亩稻子。

稻子快成熟时,有个本县的百姓指认这田是他的,钟离牧说:“我本来只是因为这田土荒芜,所以开垦它罢了。

”就把稻谷给了那人。

县长听说这事,把那个百姓召来关进牢房,打算依法制裁,钟离牧为那人求情。

县长说:“您仰慕汉朝的承宫,自己可以做善事,但我是老百姓的主管,应当用法律来统治百姓,怎么能搁置国家的法令来听从您呢?”钟离牧说:“这是在会稽郡界内,因为您关心照顾,所以来暂时居住,现在因为一点点稻谷就要杀这个百姓,我还有什么心思再留在这儿呢?”于是就取出行装,要回山阴,县长亲自前去阻止他,并为此释放了囚禁的那个百姓。

那百姓惭愧畏惧,带着妻子儿女把拿去的稻谷舂得六十斛米,送还给钟离牧,钟离牧关起门来不接受。

那百姓把米运去放在路边,没有人去拿它。

钟离牧从此出名。

赤乌五年,升南海太守。

不久担任丞相长史,升中书令。

遇上建安、鄱阳、新都三郡的山越百姓发动叛乱,朝廷派钟离牧出任监军使者,讨伐、平定了叛乱。

匪首黄乱等人交出他们的部队,以充任兵员服役。

钟离牧被封为秦亭侯,授任为越骑校尉。

永安六年,蜀国被魏国吞并,武陵郡五谿一带的夷族人同蜀国交界,当时的舆论担心他们叛乱,朝廷于是任命钟离牧为平魏将军,兼任武陵太守,到武陵郡去。

魏国派郭纯担任武陵太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