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故都的秋
【基础须知】
1.识记字音
凋谢(diāo)混混沌沌(hùn dùn) 椽子
(chuán) 馍馍(mó)
落蕊(ruǐ)平平仄仄(zè) 点缀(zhuì) 嘶叫(sī)
着着(zhuó) 疏疏落落(shū luò) 颓废
(tuí fèi) 鲈鱼(lú)
廿(niàn) 柘(zhè)
2.词语解释
混混沌沌:文中是指无知无识的样子。

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落寞:冷落、寂寞。

着着(zhuó zhe):穿着(衣服)。

悠闲:闲适自得。

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清秋:清爽的秋天。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点缀: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②凑数儿。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重点梳理】
1.文章的题目中的“故都”与“秋”各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两字指明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
着一种文化底蕴,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
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秋的景、秋的物又是作家在现实
生活中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的折光和反射,作家正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
的自然风物,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感情,流露出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2.为什么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
对比中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
之秋的向往之情。

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
余年了”)。

3.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
暗合。

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难点再现】
1.作者在对秋院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作者是从境的宁静、心的宁静和境的悲凉三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写秋院,“听得到青
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悲凉。

2.作者对秋槐的描写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作者对秋槐的描写中,既写了视觉形象,又写了触觉形象。

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

作者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又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等,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五种秋景来写呢?
作者眼中的故都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调,秋形是使人觉得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

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

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决定的。

从主观方面来讲,大体上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丧父,在日本多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创作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作家所选的秋景。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

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

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文章开头和结尾又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

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