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之我见
作者:李慧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年第10期
区域活动是我们为幼儿创设的具有教育性、兴趣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和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活动环境。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和实验而认识物体的特征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培养自信,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那么,幼儿园区域活动会带来哪些实际效应呢?经过多年的任教,在此和大家分享本人在区域活动中的一些见解。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主要是幼儿自己的活动,自己的游戏,区域活动没有明显地感到教育教学的因素,更不像主题活动和学科活动那样是教师设计和组织的。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能有效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区域活动的特点:
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这样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的需要。

2、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优点的了解。

4、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境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境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

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以上特点表明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材料之上的。

材料不同,所引起的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巧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值得我们当前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区域活动呢?
一、合理的创设区域活动的空间位置
选择最佳空间布置区域活动区。

我们把图书区放在采光较好的地方,并自制了小书架供幼儿整理、摆放图书。

自然角放在朝阳的地方,无图栽培和泥土栽培的植物归类摆放整齐,方便幼儿管理和记录。

点心屋放置在教室的一角,相对比较安静,并创设温馨、舒适的环境,幼儿
可在宽松、愉快的心情下自主点心。

建构区幼儿操作起来,相对比较嘈杂,所以放置在走廊上,并给予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他们的成功感得到了满足。

表演区和运动区也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展示幼儿的才能,所以也设置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创设一些生活区的内容,例如:小小超市、小动物医院、美发厅、餐馆等等。

二、根据主题的开展,创设互动性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的创设是主题开展兴趣的切入口,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

所以区域活动的创设一定要根据主题的开展进行及时的填充和更新。

创设中要开动脑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互动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

结合主题活动《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在益智区的墙上创设了小动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并制作成迷宫的形式;在桌面上设计了有关各种动物的拼图等等;幼儿们在与情景互动中操作,既积累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在美工区,我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小动物形象,例如:孩子们收集的一次性纸杯,饮料瓶、酸奶盒等等。

在科学区我们还投放了各种小动物,例如:小鸡、小兔子、小鸟、金鱼等等,让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三、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以及材料的投放要体现多层性、多样性的特点
在收集区域活动材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孩子收集废旧纸盒、瓶瓶罐罐等。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还能教育幼儿勤俭节约。

当家长了解到废旧材料的好处后,很多家长主动帮助孩子收集材料,现在当我们需要什么材料的时候,家长们都非常的配合我们的工作。

另外,根据不同的活动区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

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儿童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

根据幼儿的认知、情感、动作、语言、社会性等发展的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可为孩子创设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语言区、和建构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

一般来说,各活动区都有一些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材料。

例如:积木区:大中型号的积木。

需要的话,还可以有一些辅助材料,如易拉罐、各种小动物造型等。

角色扮演区:各种可以根据需要而变化其用途的服装、道具、家具等。

科学区:放大镜、天平、尺子、磁铁等工具和各种适宜于幼儿探索的材料。

操作区(益智区):桌面积木、积塑片等各种拼插玩具、串珠、七巧板、各种智力拼图等各种拼图及各种数学学具操作等。

语言区:图书、录放机、故事磁带、木偶、手偶、头饰等。

美工区:纸、笔、橡皮泥、胶水、剪子、各种空纸盒等制作材料。

图书区:各种有趣的图书。

比如上学期,孩子们从中班升上来,有些孩子还不会用筷子,让他们一下子用筷子吃饭,显得很费力。

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很灵活的运用筷子吃饭、夹菜。

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需要,我们在生活区中投放了多种供孩子练习夹筷子的实物(黄豆、花生、弹珠等)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夹花生,因为花生相对比较大,表面不是很光滑,容易被夹起。

能力中等的可以夹弹珠,因为弹珠大,但是它比较的光滑,不易被夹起。

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把黄豆放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类,黄豆比较小,很难夹,对孩子是一种挑战。

四、区域活动中,幼儿需要老师的隐性指导
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幼儿主动、活泼地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幼儿的潜能和个人能力才能被充分的发挥出来。

因此,在区域活动中,不能硬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去游戏,使孩子被动的接受,失去了自我。

而应充分尊重、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寻找快乐,获得发展。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尽量不直接干预幼儿,一旁关注幼儿的表现,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状态,再根据这些信息,作出相适宜的反应和适当的隐性帮助。

总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只有不断地开拓活动范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才能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使幼儿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