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兵力原则的新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兵力原则的新发展
集中兵力是我军一贯坚持的基本作战原则。
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变得越来越“透明”,一旦过分集中,就可能遭到敌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如何解决集中与疏散这一矛盾呢?信息化条件下的集中兵力原则,在内涵、方式和方法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一、由“兵力火力”集中转向“信息力”集中
如何集中使用兵力历来是兵家谋求的目标。
冷兵器时代,体能是战争能量的核心要素。
这一时期,主导能量集中的核心是人力,集中兵力等同于集中杀伤力。
通过集中兵力,己方部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敌军、摧毁敌武器系统。
因此,集中兵力直接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工业时代,机械能和化学能是战争能量构成的核心要素,主导能量集中的方式是以火药为主的物理摧毁模式,集中火力是制胜根本。
信息时代,战斗力优势正由物质、能量优势向信息优势转变,信息已成为新型战斗力体系的主导因素。
战场优势不再表现为兵力和火力优势,而更多地表现为信息优势。
一旦获得信息优势,可以使己方的战场感知能力、攻击能力、持续作战能力、自我防护能力成倍增加,使判断决策、指挥协调更趋实时、精确。
所以,集中信息力去夺取信息优势,将比单纯集中兵力火力重要得多。
二、由“特定区域式”集中转向“形散力聚式”集中
传统战场,为了集中使用兵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对敌绝对优势,指挥员通常将兵力、兵器和器材集中配置在敌侦察监视和火力打击之外的某一特定的区域。
这一时期,由于敌侦察监视和打击能力有限,兵力兵器的配置保持一定距离就可免遭较大杀伤。
信息化条件下,“发现即摧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如果仍然沿袭过去将兵力、兵器和器材集中在某一区域的做法,就可能使军队遭到“灭顶之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与疏散的矛盾。
它使分布在陆、海、空、天、电等多维战场的作战力量尽管高度分散,表面上互不关联,但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联接,实质是“貌散而神聚、形散而力合”。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3机步师向巴格达长驱直入,从表面上看是在毫无空中力量和左、右邻配合下的“孤军冒进”,但后来人们却看到,第3机步师在机动过程中,只要稍遇“麻烦”,立即就能得到101空中突击师、空军战机、海军舰艇的实时火力支援。
这正是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各作战力量一体化,实现了“形散力聚”的最佳效果。
三、由“规模组合式”集中转向“效能融合式”集中
机械化战争,集中兵力往往以某一军兵种为主,通过层层加强,甚至是超常规加强实现的。
诸作战力量之间通常表现为“主从”关系、隶属关系,这种逐级协同式组合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力量集中,在传统的消耗战、歼灭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信息化战场,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将遍布在陆、海、空、天、电信息领域中的诸作战力量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可能。
这种作战不再依赖于作战力量的数量规模,不再强调内部各作战力量空间上的规模组合,而是通过情报信息、指挥控制、联合打击、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系统,将分散配置的诸军兵种作战力量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体作战效能的融合。
这种空间分散、效能融合的力量结构,配属给担负主要任务军兵种的部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其得到的支援却远远多于传统作战。
四、由“战前静态式”集中转向“战中动态式”集中
在军队机动力、突击力、指挥控制力有限的条件下,指挥员只能依据战前获取的情报信息,将参战兵力兵器集中到有限的战役、战斗空间,形成相对静态的力量规模型对敌优势。
集中兵力表现为相对静止的状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静态规模型的作战力量集中,在打击的
时效性、精确性极高的信息化战场上,无疑将成为敌人全维侦察锁定和联合火力打击的有利目标。
于是,为有效地集中作战力量,形成对敌优势而又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各种作战力量将分散在多维广阔的作战空间,指挥员依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实时聚合作战威力,时聚时散、时散时聚,使作战威力始终处于不停的动态聚合之中。
通过形散求生存,隐蔽行动企图,通过力聚形成对敌优势,实时对敌实施打击,实现由战前疏散配置的静态规模型作战力量优势,向作战力量广域分布、突击威力实时聚合的战中动态效能型优势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