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鲁人版高二(史记)第1课(廉颇与蔺相如)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鲁人版高二 ( 史记 ) 第 1 课( 廉颇与蔺相如 ) 教案
高二语文组2018-2-26
课前预习
【目标引领】
1、梳理并掌握文章整体思路,回想人物写作手法,要点掌握对照手法的运用。

2、剖析掌握人物形象。

3、经历稳固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别句式等〕。

【字音识记】
缪贤〔〕舍人〔〕汤镬〔〕渑池〔〕缻〔〕
睨柱〔〕佯狂〔〕刎颈〔〕列观〔〕倨〔〕
【文学知识】
《史记》,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共130 篇,分为、、、、。

它记述了至时长达3000 多年的历史,其人物列传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它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代以无量的启迪和深远的阻碍,被鲁迅先生誉为“,”。

【考点分析】文言句式之判断句式
【定义】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讲解】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特别少把它看作判断词用。

所以,在绝大部分状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分类及举例】常有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边用“者”表示停留,在谓语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 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南冥者,天池也。

( 庄子《逍遥游》)
2.主语后边用“者”表示停留,而谓语后边不用“也”,即“ 者”式。

这类判断句式中
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
人,天性曹。

3.主语后边不用“者”表示停留,在谓语后边用“者也”表示判断,即“ ,者也”
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4.主语后边不用“者”表示停留,只在谓语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 ,也”式。

这类
判断句式中“也”相同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5. “者”“也”都不用,即“ ,”〔或中间不断留,斩钉截铁采用“名词+名词”〕
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要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刘备天下枭雄〕
( 司马光《赤壁之战》 )
6.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 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司马迁《鸿门宴》 )
7.用“乃、即、那么、皆、必”等副词表示确信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认判断。

如:此
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同时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 司马光《赤壁之战》)
【自主预习】熟读课文,指出以下各句是何种特别句式,而后翻译成现代汉语,熟读并背诵。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臣窃认为其人猛士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7、吾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
课中改良
【一】小组议论〔生生合作〕
1、文言文中常有的特别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构造后置
句等。

请指出以下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勇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9.且相如素贱人〔〕
10.马之千里者〔〕
1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以下各句所有能说明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三十天不还,那么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⑤臣窃认为其人猛士,有智谋,宜可使
⑥已而相如出,看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①④⑥
D. ①③⑥
【二】合作研究〔师生合作〕
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文章第一经过物归原主和渑池之会,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在对敌斗争中的英勇机智,威望敌国。

B.蔺相如的职位超出廉颇后,廉颇不佩服,每每向蔺相如寻衅。

这时蔺相如再三让步忍避,
是由于蔺相如考虑问题的首要起程点是国家利益为上。

C.蔺相如之所以能在渑池会上勇挫秦王,完整部是由于蔺相如大智大勇,无所畏惧。

D.文章以富裕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重要性格,令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限时训练
翻译以下句子: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4、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是廉将军孰与秦王?”
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6、吾所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
【作文素材拓展】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蔺相如虽不过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一般食客,但当
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劳的时候,他义无返顾,大方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绝
不推辞。

以后,在物归原主和渑池会中,他优秀地达成了使命,保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食客时,差不多表现出非凡的智慧。

比方,有
一次缪贤曾因犯法,想投靠燕王。

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剖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取了赵王的谅解。

好马还要伯乐荐。

要不是以后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
好马或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以后在物归原主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口才也是才——蔺相如在物归原主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
之右。

廉颇对此颇不佩服,此中的一条原因的确是,蔺相如不过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

事实上,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的确是今日我们所说的口才。

蔺相如正是以其鹤立鸡群的口才,在强秦眼前,不骄不躁、义正言辞地辩驳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千金的璧玉,保卫了赵国的尊严。

4、英勇加智慧,无往而不胜——当第一次与秦王交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
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奇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

而后,蔺相如又
依靠其凛然不行入侵的正气和杀身成仁的英勇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

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愿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骄不躁,“跪请秦王”,受到
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以内“颈血溅大王”的拼死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

最后,当秦之群臣
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
为赵王寿” ,将秦之威风扫得干干净净。

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英勇和智慧就像鸟
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遨游长空。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廉颇得悉蔺相如的官位超出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立誓
必定要当面侮辱相如。

相如以国家全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看见相如”,也
是“引车避匿” 。

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

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
人。

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身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死生之契。

2、不要以出身论人——蔺相如在物归原主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
出了廉颇。

廉颇对此颇不佩服,此中的另一条原因的确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
下”。

依据廉颇的见解,一个人出身低贱,就应当永远低贱,一个人平时是贼也就永远
是贼了,这类看法明显是十分错误的。

遗憾的是,长久以来人们却向来都遵守着这一看法不
放。

比方,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向来推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选
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唐的“出身论”吗?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双方面同时着想
二人齐心,其利断金。

团结才有力量。

家和不被外人欺。

【四】从赵王方面着想
领导者要任人唯贤,奖惩分明,要不名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
【五】从缪贤方面着想——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