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园_有趣的声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上册主题四次主题二教学活动四《有趣的声音》
教材分析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他们总是不停的看、听、摸,见到新奇的东西总会去探索,去了解感兴趣的事物。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动中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参加森林音乐会的情境,让幼儿听一听声音,动手制造声音,到最后的感知声音,充分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操作有声响的玩具,更是小班幼儿所感兴趣的,本次活动以听听玩玩的形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互动,在幼儿寻找摆弄探索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的声音,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主要养成小班小朋友认真听的习惯和集体的感觉,培养集体意识,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索能力,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表现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

他们更加喜欢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

他们学习、活动的特点是只关心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

小班的教学活动应注意游戏化、情景化。

《指南》中对教材的选择有这样的一段话: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幼儿现实生活,符合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

而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

”鉴于以上种种原由及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选择了《有趣的声音》这一题材作为本次活动内容。

幼儿园小班上册主题四次主题二教学活动四《有趣的声音》
学情分析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幼儿快乐情绪的激发、倾听感受、操作体验为主要目的,在活动中渗透多种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本次活动目标定为:1.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重难点: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因此,在本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用生动的语言、神秘的动作来感染幼儿,还要积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于是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操作法:它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就是幼儿根据教师准备的物品进行操作,探索。

本次活动在引起兴趣后,采取了操作,让幼儿在看一看,动一动,装一装,听一听中获得感知,探索用各种办法让材料发出声音。

2、提问法:设计提问,引导幼儿听声音,回答问题。

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
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演示法:通过多媒体,把声音放给幼儿听,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认识,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幼儿去听去猜去模仿,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

达到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统一。

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幼儿小班上册主题四次主题二教学活动四《有趣的声音》
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能够借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造出声音。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制造声音的材料(瓶子、各种各样的杯子、不同材质的纸、豆类、谷类、沙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分辨声音。

1.创设森林举行音乐会情境,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播放PPT。

(小猫、小狗、小鸭子)
2.启发幼儿学一学出现的声音。

二、幼儿主动探索利用不同材料制造声音,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1.播放PPT。

听一听小动物们需要我们怎样帮助它们。

2.幼儿自主选择帮助谁。

3.小动物们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制造声音的材料,试一试,怎样让他们发出声音。

4.教师介绍三个不同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依次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

5.幼儿分组探索,教师分别进入各区域进行指导。

如:“瓶子区”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的瓶子装不同种类的豆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纸区”引导幼儿听听挥动、揉搓、敲击不同的纸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敲不同的杯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6.幼儿分组展示自己制造的乐器,并说一说它是怎样发出的声音。

7.教师小结:生活中很多物品都可以发出声音,瓶子发出了好听的声音,瓶子里面放上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不同材质的杯子和纸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4.表演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三、谈一谈:我听见过的声音
生活中还有很多好听的声音,你听见过哪些声音?
四、活动延伸
我们幼儿园里也有很多好的听声音,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幼儿园小班上册主题四次主题二教学活动四《有趣的声音》
课后反思
《指南》科学领域中,特别强调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的体现。

因此,在本活动中我创设不同情境,始终让幼儿保持探索的兴趣,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感知不同的声音。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在活动中,我创设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森林音乐会”游戏情境,以帮助小动物参加音乐会为主线,自然地引领幼儿听声音、猜声音、找声音、制造声音,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和参
与意识,充分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同时,也帮助幼儿将已有经验和未知经验进行了连接。

整个活动,幼儿兴致盎然,始终保持了探索的兴趣。

2.贴近生活经验。

捕捉教育素材《指南》指出,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因此,我从幼儿生活中捕捉活动素材,从幼儿熟悉的动物声音,到运用不同材料发出声音,活动环节层层递进,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和领悟科学就在身边。

3.注重直观感受,让操作体验更具科学性。

教师通过在不同区域内准备的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尝试制作不同的声音。

这一环节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和示范者,把主动权交给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自制声音带来的乐趣。

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跟随《大猫和小猫》音乐进行表演,主动探索声音大小和用力大小的关系,表演大猫时用力大,声音大,表演小猫的时候,用力小,声音小。

4.鼓励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经验。

表现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表现也是幼儿经验和感受的思维过程。

因此我设计了分组展示声音的环节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是怎样帮助的小动物?制造了什么样的声音?又是怎么制造出声音的?并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演示,此环节不仅为幼儿创造了敢说敢做的机会和条件,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有助于提高创造力。

整节课的流程和思路都比较清晰,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幼儿在兴趣中学会发现和探索自制声音的有趣和神奇,并从中体会到了自制的乐趣。

我注重让幼儿听辨、猜想、验证不同的声音,充分的感知体验,在听辨中猜想,在猜想中验证,在验证中收货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探索方式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同样,我也有诸多的不足。

比如,提问的问题不够严谨,引导地不够清晰和深入,部分环节衔接地不够圆润、流畅。

通过反思,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争取做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