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小朋友,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可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佳节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手指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老师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我说每到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板书:思亲之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师适当引导,在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时,你会感到——)
生:悲伤、难过、忧愁……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课题。

(学生动情地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件出示古诗)
师: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出示板贴:华山),山东就在华山的东面。

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而王维却孤独一人身处遥远的京城长安(出示板贴)。

“忆”是什么意思?
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

谁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没有读错一个字。

但老师发现,你不是王维,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就能读得这么好。

师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合家欢聚的重阳节,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走进诗人的心灵。

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看着大屏幕,请你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来尽情感受文字带给你的温度。

(课件出示课文1-3小节。


(生自由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师:刚才老师说,文字是有温度的。

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

你们读出来了吗?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师:谁告诉老师这句话在你心里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
生:凉的。

师: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真的有点凉。

告诉大家,为什么是凉的?
[预设1:]
(如果学生答):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

(课件点击突显:15岁、就)
师: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该是在父母身边撒娇,在父爱母爱包围下快乐生活的时候,可王维就已经孤身一人离开了家乡。

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评:时间多么漫长!谁再来试试?
师评:王维,你心中的难过老师已经听出来了!
师评:王维,你一定是在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要不然你的语气中怎么带着淡淡的哀愁。

师:还从哪里也感觉到读起来凉凉的?
[预设2:]
(如果学生答):王维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

(课件点击突显:已经两年)
师:一年有多少天?
生:365天。

师:两年呢?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该有多么思念啊,谁来读?
(生读。


(生读不到位:)
师评:也许你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切身的体验。

师评: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

再读!
师引导:王维少小离家,远赴长安求学(手指板书讲述: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这一别已经两年了。

你与爸爸妈妈分离过吗?在你与他们分开的日子中,你的心情怎样?(生答)或许,你在梦中都在呼唤着爸爸妈妈呢。

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哪!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读)
(生读到位了:)
师评:读得多好啊,读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师评:老师听出来了,你出门在外,度日如年,心中的悲伤一次又一次涌上心头。

一起读。

(生齐读)
师评:王维,老师听出来了,你们心中那思亲的潮水马上就要奔涌出来了。

师:这一段就写出了第一行诗的意思。

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读)
师:什么温度?诗句中哪些字让你感觉到了这种温度?
生答。

(课件点击突显:“独、异”)
师:你就是漂泊他乡的王维,一个“独”字凝聚了你内心的孤独,两个“异”更加深了你的伤感,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

诗人王维内心该有多么孤独!他不禁在诗中写道——
(齐读)
(二)学习第二小节
师:原来,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用朗读给老师带来了凄凉的感觉。

这个句子,你能读出它的温度吗?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课件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生读句子)
师: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
生:我读得时候很高兴。

师:读得心里热乎乎的。

对吗?
生:对。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
生: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师:“扶老携幼”什么意思?(课件点击突显:扶老携幼。

)生:扶着老人,带着小孩。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游玩的时候吗?
生:有。

师(走到一个学生身边):老师采访采访你,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游玩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非常高兴。

师:“非常”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还能用什么词?
生:十分高兴。

生:特别高兴。

生:格外高兴。

师:对,说的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课件点击突显:兴高采烈。


生接:兴高采烈。

师: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卡片出示:兴高采烈。


(生再齐读“兴高采烈”。


师:这回听出特别高兴了。

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
……
师:谢谢你,让老师也想起了童年时候的美好时光,真的是让人兴高采烈。

师:看着此时的情景,你还想到了哪些词?
生说。

师:看,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

(课件出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团团圆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欢天喜地)
(生读。

齐读。


师评:从你们读词语时的神态中老师已经感受到了这份节日的喜悦!
师:你们能带着这股高兴劲儿,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谁来试一试?(课件回到: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生读)
师评:人群中,那兴高采烈登高游玩的一家子多快乐呀!
(齐读)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眼前这热闹的场面,更触动了王维的思乡情怀。

课文中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齐读)
师:难道王维仅仅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你们认为王维还会在哪些传统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生:春节、元霄节、端午节、重阳节……
师:王维仅仅是在这些佳节想到家乡的亲人吗?
生:不是。

生:天天都会想到。

师:肯定是日思夜想!天天思念,月月挂牵,只不过每当美好的节日来临的时候,王维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课件点击突显:更加思念。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更加思念”?
(生读)
师:平时,王维的思乡之情藏于心中,然而,就在此时,就在佳节来临的时候,王维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齐读)
(生读不到位:)
师引导:你们没有把自己“更加”思念的心情融进诗句中,诗句中哪一个字写出了“更加思念”的意思。

生:倍。

师:谁再来试试?
(生读)
师评:听出来了,这思念之情萦绕在你的眼前,你的耳边,你的心头。

一起读。

(生齐读这句诗)
师评:听出来了,这思念之情在你的心头挥之不去!
(三)学习第三小节
师: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

这时,他不由得想起了什么?(课件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生读)
师:(手指课件)这就是王维和兄弟们在家乡过重阳节的情景。

读这段话时,你感觉到其中文字的温度了吗?
生:我是高兴地读这句话的,读这句话时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

师: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你想象到这个画面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重阳节这天,王维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是多么高兴啊!
师: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登高远眺的兴奋?
(生读)
师:让我们随王维一起去登高游玩,一起读。

(齐读)
师: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

如今,(课件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这就是——天各一方。

(课件点击突显:
天各一方)
(生读)
师评:好遥远的距离!
(齐读)
师评:高耸的华山,阻隔了王维和兄弟,多么令人遗憾啊!
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都藏在这个省略号中(课件点击突显:……)从这六个小圆点中,你读懂了什么?王维还在想什么呢?
生练说。

师:所有的离愁别绪,所有的思亲之情都融进了这六个小圆点中,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声中,你们读出了什么?
生答。

师:你们就是王维的知音!谁愿意带着大家再来感受一下王维此时的心情?
(生读,齐读。


师:此时此刻,兄弟们又在干嘛呢?(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生读)
师:思念是一根长长的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系着兄弟(板画:两根线,连起王维和兄弟),这浓浓的思念之情索绕在王维和兄弟的心中(板画:两个箭头)。

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此刻,你会对远方的王维说些什么呢?请你拿起手中的笔,在登高时,在秋风中捡一片落叶,给远在他乡的王维寄去你的思念、关怀和鼓励吧!
(课件出示落叶图,出示写话句式:王维啊,。

)(点击背景音乐)
(学生在背景音乐中动笔写2分钟左右,交流。


生交流。

师小结:兄弟们对王维的思念是多么深切呀!而这也衬托出了王维对兄弟们的一片深情。

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这种方法叫做——(出示卡片:反衬)
生齐读:反衬。

师:想着亲人的思念、关怀和鼓励,王维人在长安,心却早已越过高山,飞回了家乡。

他提起笔写道——
(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读)
师:从前兄弟欢聚,如今独少一人,谁再读?
(生读,齐读。


师:王维少小离家,流落他乡,如今,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与他数隔千里,遥不可及,每天他带着憧憬、抱着梦想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每天他怀着寂寞、揣着惆怅在不停地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他心中最留恋的地方,亲人,总是他嘴里念念不忘的字眼。

重阳节的喜悦冲不走王维的悲伤,却带给他更多的思念。

来,打开书本到129页,捧起书,让我们随着王维,一起走进这个背后的故事,一起走进那个浓情似雾的思亲世界。

(生配乐齐读课文1-3小节。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诗人王维漂泊他乡,此时他想了很多很多,文中哪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思绪万千。

(生齐读)
师:重阳佳节,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在思念着兄弟们,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他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听配乐范读)
师:谁也来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你的心,用你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生读)
师评:多么动情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

师: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

这情,是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这情,是朝思暮想的思乡情,这情,是背井离乡的离别情。

这情,每到佳节来临的时候,会变得更深,更浓,更真,更切!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思亲”的深情吧!
(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
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其实,还有一些诗人的思亲之情、思乡之绪也曾让我们动容。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吟诵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留下了思乡名作《泊船瓜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走近王安石,去感受一下这两首伟大诗篇中的冷与暖。

(课件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


四、作业设计
师:思念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思念是一缕扯不断的情思,是一曲唱不完的悲歌,是一首写不完的小诗……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当佳节来临,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游子的心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就曾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思乡名篇,课后,请同学们用心收集摘录,我们以后再作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