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线铆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线铆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
发表时间:2013-02-04T10:09:11.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高建平齐向前付跃文王健[导读]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但由于承受全身重量大,经常易致关节韧带损伤。
高建平齐向前付跃文王健(山西同煤集团轩岗煤电公司医院骨科 034114)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236-01
【摘要】目的带线铆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疗效。
方法对23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回顾。
结果用带线铆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疗效可靠,恢复满意。
结论带线铆钉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可加强膝关节内侧稳定。
【关键词】膝关节;副韧带损伤;带线铆钉;修复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是临床骨科较常见病之一,对于急性和亚急性损伤的患者,大多数医生主张早期手术修复有利于关节稳定及功能恢复。
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23例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均采用带线铆钉修复,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29-48岁,平均年龄36岁,21例为闭合性损伤,其中车祸致伤12例,煤矿塌方致伤7例,滑倒摔伤4例,就诊时间为伤后2h-2d。
手术时间均在伤后1-5天,平均为3d。
选用材料为强生公司爱惜康不可吸收带线铆钉。
1.2 诊断标准 X线平片显示外翻位下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对侧明显增宽,结合MRI检查,确定内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
1.3 手术方法腰麻下,常规上气压止血带,驱血,作膝关节内侧“s"型切口【1】,起自股骨内髁上方1.5-
2.0cm处,止于胫骨内髁,注意保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切开深筋膜,显露内侧副韧带,外展膝关节确定损伤平面及其断裂处,根据韧带断裂情况分别于胫骨髁和股骨髁韧带附着处拧入带线铆钉,向对侧缝合韧带。
内侧副韧带于胫骨止点撕脱或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者,首先修复前交叉韧带,然后在胫骨髁内侧副韧带附着处,用带线铆钉拧入,再用带有线的icdssler缝线向近端缝合韧带,合并关节囊损伤者同时给以修补关节囊及周围组织。
1.4 术后处理. 术后给以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6周后拆除石膏托行膝关节功能练习。
2 结果:
本组随访6-12月,平均9个月,术后伤口均达到I期愈合,按改良的HSS膝关节功能评分【2】,不稳定的19例,偶尔不稳定3例,中度不稳定1例。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重要关节,可作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运动,但由于承受全身重量大,经常易致关节韧带损伤。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是主要稳定【3】膝关节的结构之一,膝内侧副韧带由三部分组成复合体,即内侧副韧带浅层,内侧副韧带深层及后内侧关节囊.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是具有限制膝关节在伸直位和屈曲位时所受的外翻应力及外旋应力的膝关节静力结构,因此最容易受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后易致关节不稳定,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周围其它韧带因长期慢性牵拉而继发松弛【4】,从而加重关节的不稳定性.内侧副韧带损伤后导致关节外翻活动度大,常合并有内侧半月板和前交叉韧带损伤,因而内侧副韧带对膝关节稳定起重要作用。
对于韧带轻度损伤,外翻试验不明显,仅轻度疼痛者可以给予限制活动,支具或者石膏托外固定。
对于韧带断裂较重,且外翻角度较大者应给予韧带修复重建。
传统采用针线缝合法修复韧带,尤其对韧带于骨骼上撕脱时束手无策,而采用带线铆钉修复,主要用缝合线把软组织固定到骨骼上,手术操作比较简单。
目前铆钉在治疗全身韧带损伤中取得了确切疗效,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治疗方法【5】,并且铆钉带有的肌腱缝合线在软组织缝合期间能保持较强的拉力,使韧带修复良好,且与骨骼紧密连接,提高了修复后韧带的有效载荷,有助于关节早期活动和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689-694.
[2]毛宾尧,林圣洲。
《临床骨科手册》.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1035-1036.
[3]王辉.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应用解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8:5545-5548.
[4]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2865-2868.
[5]元伟松,俞佳烽,邵汝谊,Anchor钉右膝关节内侧副韧带下止点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中国骨伤 2008,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