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消费扶贫满了市民“菜篮子”,鼓了贫困户“钱袋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水区消费扶贫:满了市民“菜篮子”,鼓了贫困户“钱袋子”
作者:胡武鸣
来源:《老区建设》2020年第13期
2018年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一年多来,新余市渝水区在消费扶贫工作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从2018年10月份的扶貧产品“五进”活动到建立线上销售平台,再到今天开业的扶贫产品超市,该区消费扶贫愈发规范化、市场化、多元化,实现了线上线下、政府市场、生产销售融合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渝水区扶贫产品普遍滞销,贫困户和扶贫企业等经营主体损失严重。

该区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化危为机,依托本地电商平台,深入开展消费扶贫,2月至3月共帮助销售贫困户和扶贫产业基地蔬菜8万余公斤、水产品1.2万余公斤、鸡鸭禽蛋等7万余斤,有效缓解了扶贫产品销售难问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为进一步发挥消费扶贫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该区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消费扶贫平台。

线上平台依托“嘉福农庄百丈峰有机大米直营店”和“恰呷伙拼”微信小程序,线下开办全市首家扶贫产品超市,为全区决战决脱贫攻坚增添了新动力。

截至7月7日,扶贫超市线下销售额192369.7元。

一是创新扶贫方式。

“扶贫超市”是着力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有力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让“山货”变“尖货”,让贫困群众看到“钱景”。

扶贫超市以实体店为平台,采取“实体店+电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上门收购贫困镇村的农产品,并代为运输、策划、包装、销售。

同时,还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覆盖范围,为大家购买扶贫产品提供便利。

如,7月2日,水北镇楼前村3万斤麒麟西瓜瓜熟蒂落,但是面临因时晴时雨市场销售不佳困境,该区扶贫超市老板傅小勇得知情况后,立即派人上门收购,并在线上发布信息,仅三天时间,3万斤西瓜便销售一空。

二是单位主动对接。

下发了《渝水区消费扶贫工作实施细则》,对开展消费扶贫作出了详细规定,其中要求2020年“工会会费每人至少安排500元用于购买扶贫产品,食堂至少安排20%的采购金额用于购买扶贫产品”。

同时要求各单位5月30日前要完成工会会费采购任务,食堂外包单位9月20日前完成采购任务,自有食堂单位12月31日前完成采购任务。

各单位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主动与扶贫部门、企业和贫困户对接,确保按时足额完成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该区工会会费采购302.65万元,已全部完成任务,食堂外包单位采购405.32万元,自有食堂单位采购89.56万元。

另外,民营企业采购321.717万元,电商平台销售335.842万元,个人购买236.8583万元。

三是运营科学管理。

嘉福农业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尽心打造这一平台,不断探索扶贫产品市场化销售模式,打造完善的扶贫产品采购销售链条,将扶贫产品超市发展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之中,通过拓展扶贫产品业务,创造政府与企业合作典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努力为渝水脱贫攻坚工作贡献更多力量。

四是全社会共同参与。

扶贫相关单位和部门、商(协)会和扶贫产业基地的代表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力所能及地推动消费扶贫,营造“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良好氛围。

五是实现互利共赢。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好货愁销路;对于消费者而言,愁买不到好货。

显然,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信息不对称。

在“扶贫超市”的货架上,大多农产品都对应标示了采购的镇村,用手机扫一扫产品前的二维码,就能清楚知道产品相关信息。

明码标价、政府推荐、可以溯源,让消费者更“信得过”,还点燃了参与者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实现双赢。

六是增强内生动力。

让农产品搭乘“云快车”走进千家万户,让贫困群众不再担心销路,一举化解了他们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他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干劲更大。

也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分享产业增收的甜头。

如南安乡荆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勇,通过自办养殖场致富后,今年疫情期间又主动与村委合作,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全村贫困户增收致富。

作者简介:胡武鸣,新余市渝水区扶贫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猷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