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转化对策分析_张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 第11期
2013年 11月 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Vol.13,No.11November, 2013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转化对策分析
张 敏,苗润莲,李 梅,胥彦玲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100044
)摘要:运用北京市1978-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和二元反差指数三项指标,对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测度和分析。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历程分为逐渐缓和、波动加剧、持续调整三个阶段;并预测未来几年内二元经济仍将持续调整并趋向缓和,提出了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良性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结构转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3)11-0081-04
收稿日期:2013-07-29
基金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JGB049
)作者简介:张敏(1975—),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都市农业。

改革开放以来,
北京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

与此同时,北京作为我国首都,
因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和历史、文化背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其明显的特征。

本文运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探讨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及趋势,并结合分析结论提出转化对策和建议。

1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经济的差异程度,
这种差异反映在两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相对比重,通常使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
系数、
二元反差指数三个指标来衡量这种差异程度[1
]。

本文运用1978-2011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资料,
计算得出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进而得出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见表1。

从指标测度结果来看,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表1 1978-2011年度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测度指标计算值[2

年份比较劳动生产率
农业部门非农部门两部门差距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年份比较劳动生产率
农业部门非农部门两部门差距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1978 
0.182 
1.324 
1.142 
0.137 
0.232 
1995 
0.459 
1.064 
0.605 
0.432 
0.057
1979 0.168 1.289 1.122 0.130 0.215 1996 0.382 1.076 0.695 0.355 0.0681980 0.180 1.264 1.084 0.142 0.200 1997 0.343 1.080 0.736 0.318 0.0711981 0.207 1.236 1.029 0.168 0.182 1998 0.285 1.093 0.808 0.261 0.0821982 0.309 1.189 0.880 0.260 0.149 1999 0.243 1.104 0.861 0.220 0.0911983 0.330 1.181 0.851 0.279 0.142 2000 0.213 1.105 0.892 0.193 0.0931984 0.341 1.165 0.823 0.293 0.132 2001 0.192 1.103 0.911 0.174 0.0911985 0.390 1.132 0.742 0.344 0.108 2002 0.192 1.089 0.897 0.176 0.0801986 0.400 1.121 0.722 0.356 0.101 2003 0.188 1.079 0.891 0.175 0.0721987 0.467 1.101 0.633 0.425 0.085 2004 0.201 1.062 0.861 0.189 0.0581988 0.598 1.072 0.474 0.558 0.061 2005 0.180 1.063 0.883 0.169 0.0581989 0.551 1.081 0.530 0.510 0.069 2006 0.167 1.058 0.892 0.158 0.0551990 0.606 1.067 0.461 0.568 0.057 2007 0.159 1.058 0.899 0.151 0.0541991 0.534 1.078 0.544 0.495 0.067 2008 0.158 1.058 0.900 0.149 0.0541992 0.532 1.070 0.538 0.497 0.061 2009 0.156 1.056 0.900 0.148 0.0531993 0.584 1.048 0.464 0.558 0.043 2010 0.148 1.054 0.906 0.141 0.0511994 
0.535 
1.058 
0.523 
0.506 
0.051 
2011 
0.152 
1.050 
0.898 
0.145 
0.047


1.1 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呈“
下降→低位波动→上升→徘徊”的趋势
北京市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显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图1所示,1978年两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为1.142;在随后的10余年中逐年下降,1989-1994年间在0.45~0.55范围内波动;1995年开始逐年上升,并在2001年达到次高值0.911;2002-2011年期间略有下降(2004年降至0.861)后逐步回升,近年来在0.9上下徘徊。

自1990年开始,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稳定,
而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却呈逐年下降直至基本稳定态势。

这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历经加剧阶段后,近年来处于平稳调整阶段,
但调整成效不太明显。

图1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图
1.2 二元对比系数总体上呈“上升→高位波动→快速下降→缓慢下降”的趋势
如图2所示,据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对比后产生的二元对比系数年度模拟曲线呈现倒“U”型特征。

1978-1988年总体上逐步攀升,表明该时期二元经济结构有所转换。

1989-1993年在0.5上下波动,随后逐年降低,除2004年小幅回升至
0.189外,近年来已降至0.15以下,不仅与发达国家(52%~86%)
存在很大差距,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的下限(31%~45%)。

这说明近20年来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趋扩大和强度不断增加的明显特征。

1.3 二元反差指数则呈现出“
下降→低位徘徊→阶段反弹→缓慢下降”的特点
与二元对比系数相反,反差指数越大,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差距越大,经济二元性越明显。

如图3所示,1978-1988年二元反差指数呈逐年快速下降趋势;1989-1993年在0.06上下徘徊;1994-2000年期间逐年上升,反弹至0.093;随后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综合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处于加剧状态,21世纪以来处于调整转换状态,这与前两项指标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图2 
二元对比系数分析图
图3 二元反差指数分析图
2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历程
1978-2011年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三个主
要测度指标结果分析表明,首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逐渐缓和到城乡差距加剧的过程,进入21世纪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没有获得较好地良性转换。

然而,
从农业部门产业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动态变动轨迹来看,这一时期北京市整体国民经济结构变化是符合产业经济结构演化规律的。

农业部门产业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分别由1978年的5.15%、28.35%下降到2011年的0.84%、5.52%;与此相对应,非农部门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则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由1978年的94.85%、71.65%上升到2011年的
99.16%、94.48%[2]。

以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各阶段首都独特的城乡二元
经济结构形成及演变进行解析。

2.1 第一阶段(1978-1990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缓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都380万农民在630万亩耕地上从事着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以联产承2
8 科技和产业 第1
3卷 第11期
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营体制,给农民以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郊区农村成功进行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改革实践,城乡距离大为缩短,界限日趋模糊,城乡一体化取得很大进展,这种状态持续到80年代末期[3-4]。

在这一时期,北京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0.137上升至1990年的0.568,而二元反差指数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0.232下降至1990年的0.057。

这表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由此推断出首都城乡二元结构经历了一个改善的过程。

2.2 第二阶段(1991-2000年):城乡二元经济在波动中加剧
进入90年代,为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两个转变,把北京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宏伟目标,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部分产业更快地向郊区转移,使得首都经济的吸纳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农村的劳动力、土地、资金三大要素都大量流失的困难局面。

从城市方面看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升级,在工业转移、扩散的同时第三产业成为经济支柱,从农村方面看由单纯搞农业向三个产业共同发展并过渡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均以非农产业为主,城乡差距在徘徊中又开始拉大。

这一时期,北京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在徘徊中逐渐下降,由1991年的0.495降至2000年的0.193,而二元反差指数则在波动中开始上升,由1991年的0.067升至2000年的0.093。

这说明,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出现加剧的现象。

2.3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持续调整
21世纪以来,北京市调整空间布局,疏解中心功能,把功能布局调整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举措;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建筑业以及电子、汽车、机械等工业;同时着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上述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新的特征———正在进行持续调整。

二元对比系数在0.14~0.19范围内呈微弱地先增后降趋势,二元反差指数虽然持续下降,但幅度并不明显(由0.091逐年递减至0.047)。

总的来说,该阶段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所缓和,但调整成效不太明显。

3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对策建议在未来几年内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没有大的改变的情况下,依据1978-2011年北京市农业和非农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数据进行趋势外推,可以认为未来几年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处于持续调整、略有波动状态,城乡差距将会有所缓和。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为:第一,近年来郊区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随之出现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科技承接能力减弱的势头,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偏低[5-6];第二,北京农民尤其是郊区农民依靠房屋出租、土地征转等拥有相对较高的收入,他们宁愿留在农村赋闲或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也不愿意到小城镇或市区务工;第三,尽管北京市出台了《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及相关措施,但相对于首都这一国际化大都市而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等方面还都比较薄弱[7]。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非常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因此,未来几年须立足“三农”,促进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由持续调整实现良性转化,加快推进首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3.1 培育新型农民,支撑首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培育具有开拓创新与创业精神的都市型现代农民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更是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

要将农村劳动力真正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就要循序渐进、多管齐下,结合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尊重农民培训需求和意愿,开展初级技术、基本素质培训,开展示范农户和村干部培训,开展农村青年高等农业教育学习,稳步推进农民培育工作。

3.2 科技创新引领,强劲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
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

因此,统筹城乡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使都市型现代农业成为首都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宜居城市的生态景观基础保障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

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起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因此,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农业生物技术为突破口培育籽种产业主导的高端产业[8],以示范推广生态低碳农业技术与模式为主进行尖端技术研发示范,设计和实施创新项目,是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转化对策分析 
3.3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
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但在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无法满足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下一步,一方面要加强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用地的保障力度,明确相应比例的建设用地指标,完善设施农业、畜牧业、渔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用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体系,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投资新格局,提高首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首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元化。

参考文献
[1]李彩燕.广东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分析[J].知识经
济,2011(3):120-121.
[2]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2012年度统计年鉴[EB/OL].(2012-12-25).http://www.bjstats.gov.cn/nj/main/2012-tjnj/index.htm.
[3]北京市统计局.开拓进取改革路风雨兼程三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综述[EB/OL].(2012-12-30).http://www.bjstats.gov.cn/lhzl/2009/cjzs.htm.[4]焦守田.光辉的历程成功的实践———北京郊区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J].农村工作通讯,2008(20):32-34.[5]郭君平,任钰,何忠伟.都市型现代农民培训的需求与对策———基于北京市的调查[J].北京农业,2010(6):42-47.[6]洪缓曾.用城乡一体化理念审视都市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9(增):1-2.
[7]柳亮.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调研世界,2009(8):40-41.
[8]卢凤君.发挥首都优势建设北京农科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2.
The Evolu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Beijing
ZHANG Min,MIAO Run-lian,LI Mei,XU Yan-l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1978-2011in Beijing,the paper estimate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by means of comparative la-bor productivity,two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s and two dual contrast indexes.Combined with the capital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acti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Beij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cluding grad-ual phase,volatility phase and persistent adjustment phase.This paper predicts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continue to adjust and easing,put forward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benig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estimate;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上接第46页)
Can Increase Planting Scale Bring the Savings of Input Factors?
———Example of rice peasant households in jiangsu province
WANG Quan-zhong1,ZHOU Hong1,ZHU Xiao-li 1,2
(1.College of Economics &Management;2.College of Scienc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bstitute perspective of land scale and input factors cost,used the input &outpu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about National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 Database in 2010,empirical analyze the substitute elasticity of farmer’s land size and input factors cost by trans-logproduction function.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The majority of farmer’s rice planting areas were small scale in Jiangsu.The rice outputs elasticityof land size was supreme,the fertilizer and pesticide followed,but the outputs elasticity of seeds was negative.The marginal output of land,pesti-cide,fertilizer and seeds were gradually declining.The substitute elasticity of fertilizer,pesticide and seeds for land size was significantly,showedthat the expanded of farmer’s planting scale can effective reduce rice input cost of fertilizer,and pesticide and seeds.Used the mothod of 0.1sam-ple quantiles,to simulate the rice size incresed 1times,the different of cost almost 35yuan/mu according by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but thisfigure can not fully offset the the cost of land leasing,only can reduce the total cost expenditure of farmer planting rice to a certain extent.
Key words:planting scale merit;cost-benefit analyse;substitute elasticity;trans-log production function;National Rural Fixed Observational Point4

科技和产业 第13卷 第11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