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礼书(13)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礼书(13)全文
太史公曰:至矣哉1 !立隆以为极2 ,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
本末相顺3 ,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4 ,至察有以说5 。
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
小人不能则也6 。
〔注释〕
1 至:神圣、善美、极的意思。
太史公所言至矣哉是赞美礼之至极,至善至美,用之也能崇德广业。
2 隆:隆盛。
指礼。
极:极点,指最高境界或准则。
3 本末:指礼之本末。
篇首言缘人情而制礼,又说礼有三本:事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人情之常。
所以礼之本是指人情。
又说礼始乎脱,成乎文,所以礼之末指的是礼的文彩。
合而言之,本末二字指的是礼之情文。
顺:符合不孛,不相冲突的意思。
《荀子礼论》中杨倞引俞樾语,说顺是巡的假借字,亦通。
4 至文:指礼极富文彩。
辨:指能辨别贵贱等级,分别尊卑。
全句的意思是礼虽极富文彩,但并不繁缛以至失去了辨别贵贱等级的基本功能。
5 至察:明察。
谓察之至。
说:同悦。
全句意思是虽然明察秋毫,纤介无隐,但不苛求,能委屈以顺人情,使人心悦服。
6 小人:士、君子的对文,古文中多指平民百姓。
则:取为法则,即不能自行遵从礼法的意思。
礼之貌诚深矣1 ,坚白同异之察2 ,入焉而弱3 。
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4 ,入焉而望5 。
其貌诚高矣,暴慢恣
睢6 ,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7 。
故绳诚陈8 ,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9 ;规矩诚错10 ,则不可欺以方员11 ;君子审礼12 ,则不可欺以诈伪。
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
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13 ,谓之无方之民14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
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
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注释〕
1 貌:外貌、本体。
指礼的各种表现形式。
深:深奥。
指礼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道理。
2 坚白同异:是战国时辩论的两个著名命题。
坚白论主要是赵国人公孙龙提出的,他著有《守白论》,认为坚石非石,白马非马。
同异论是惠施的主要论点。
认为物有大同、小同之分,从大同观之,万物皆同;从小同观之,万物皆异。
进而提出了万物毕同毕异的命题。
参见《庄子天下篇》、《墨子经说下》等。
察:明察入微。
3 入:进入。
因与礼相比,渺小得很,不能用比、并等语,故谓之入。
弱:《荀子礼论》作溺,淹没于其中的意思。
弱有丧败意。
坚白同异之小智小术,入于礼的范畴之中,自然丧败无疑。
意亦通。
4 褊陋:狭隘、浅陋。
5 望:《索隐》释为嗛)(通歉)望,意为因不自满足而怨望、自惭。
6 恣睢:《索隐》谓:犹毁訾也。
毁訾,即訾毁。
訾议、诋毁的意思。
另《说文》:恣,纵也。
睢,仰目也。
仰目为怒貌。
所以,恣睢二字相合作放纵、暴慢无礼解。
7
队:通坠。
失落也。
《索隐》作坠灭解,亦通。
8 绳:墨绳,又称准绳。
即今木匠所用墨斗中的牵绳,为取直器。
陈:陈设。
9 衡:秤,量轻重的器具。
古衡制如今之天平,一边是重物名叫重;另一边为秤锤,名为权。
每一衡具配有轻重不等的一组权,调节权的大小,使衡平,则权重就是物重。
参见《墨子经说》。
10 规矩:规即圆规,划圆器具;矩,划方器具,如今之角尺。
《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又《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错:措置。
11 员:同圆。
12 审:审察,对照。
13 法:古称数学中的除数为法,作用是把被除数平分为与它相同的若干部分。
由此引伸为法则、准绳。
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以某某为法则,效法某某。
14 方:《集解》解释说:方犹道也。
道之意不甚明瞭。
方指法术之类。
《左传昭29》:官修其方。
杜预注:方,法术。
无方之民就是不守法术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