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枣阳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阳二中高二班级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礼教、旧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旧艺术。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能精确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 陈独秀提倡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B.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连续
C.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旗帜
D. 陈独秀对传统文化持全面否定态度
2.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技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敬重学问,敬重人才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③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电影《英雄》有这样一个情节: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
秦王说,天下统一后要把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作废,只留下一种文字。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将各种文字统一成标准文字,这一种标准文字是
A金文B小篆C草书D行书
4.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月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月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生疏的逐步深化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5.相对论观点提示人们,不要被常识和日常阅历所蒙蔽,常识并不肯定总是正确的。
这说明相对论()A.转变了生疏世界的角度 B.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
C.转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D.描绘了新的微观粒子世界
6.“明末清初(17世纪前后),传统的民本思想演化更革,走到近代民主的边缘,这便是“新民本”思想。
它既不同于传统民本,也不同于近代民主,而是二者间的中间形态”。
下列关于“新民本”思想阐述正确的是( )
A.反对暴君和颂扬明君来约束君主的不良行为
B.以“贤人政治”修正君主制度,非以民选的议会政治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C.“民”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括城市工商业者、市民、新兴资产阶级和新士人
D.其思想与西方君主立宪有相像性,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与该诗是同一创作风格的西方文学作品是
8.从商朝甲骨文演化到现今使用的汉字经受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说明白文字演化的主要规律是由繁到简、从难到易。
打算其如此演化的因素有①古代帝王所制造②受书写工具影响③有利于沟通传播④摒弃文化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扬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
(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依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心情”的影响有
①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②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③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④激励有识人士探究救国救民的道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头接触中国文化,他特殊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
他反对君主专制,期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
……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吸取养分。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下列不是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缘由是
A可以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
B伏尔泰认为孔子是留意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的
C启蒙思想家能从中国古老文化中吸取有用的养分
D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期望有一位开明君主统治
11.在下列古代思想家中,特殊擅长吸取众人之说,被喻为“集大成者”的①荀子②韩非子③董仲舒
④朱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学问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大事,不仅转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学问分子对将来观念的建构。
”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扬社会主义
13.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这说明他
A.主见学以致用
B.反对封建专制
C.主见男女公平
D.对宋明理学深恶痛绝
14.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转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15.“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
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
”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B.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C.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D.马克思主义开头在中国传播
16.“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
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A.《聊斋志异》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D.《水浒传》
17.一位语文老师讲授小说单元时,投影了“金陵十二钗”画面,该图反映的是某一有名小说的片段,
关于这一小说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它的作者是罗贯中
B、中国文言短片小说的杰作
C、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丰碑
18.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
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学问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普罗塔哥拉
19.下图是1917年鲁迅受蔡元培之邀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注:瓦当指屋檐最前端的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的想象。
下列对北大校徽理解正确的有:()
①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②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③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见
④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影响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0.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
该经典是()A. 《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21.《汉书•艺文志》载:“□□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者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者流,信赏必罚,以辅礼制;□□者流,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
”依次填入上述方框的流派是()
A.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C.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法家、儒家、墨家、道家
22.“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想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23.晚清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不缠足会”,规定“凡入会人所生女子,不得缠足”“凡入会人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之女”,一时间全国各地竞相效仿,入会者竟达30万众。
消灭以上现象的缘由是()
A.西学东渐大潮的影响
B.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
C.政府法令的大力支持
D.男女公平的最终实现
24.观看右图,这幅漫画的主题是()A.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痛斥资本主义是黑白颠倒的罪恶社会
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定灭亡的规律
D.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25.古人依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均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等十二个时辰。
“夜半”对应的是“子时”,以此类推,《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中“鸡鸣”对应的时辰是( )
A. 寅时
B. 丑时
C. 卯时
D. 申时
26.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27.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安排社会财宝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28.1946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二战期间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研制成功的远程液体燃料火箭,也原本是二战时用于空袭的。
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斗爆发的导火索 B.科技是打算战斗胜败的关键
C.二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9.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挂念,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评价下列哪项较为恰当( ) A.中体西用的思想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30.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这表明,康有为主见剪辫的根本动身点是
A. 平安生产
B. 推翻清朝统治
C. 进展国力
D. 禁绝西方文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40分)
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
左宗棠在家书中道:“毙贼三千有余。
阵斩贼多名,极为痛快。
”筹办福州船政局之始,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指出:“自海上用兵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
”因此“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行”。
1874年,正值新疆局势危急时,清廷消灭海防、塞防之争。
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见“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左宗棠全集》等
(1)(9分)依据材料,指出左宗棠在国防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6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左宗棠的主要历史功过。
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图一图二图三
(1)以上三幅圣母像中那幅作品可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说明你的推断理由?(2分)
【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当避开把权力托付给一个人或几个人,由于一切有权力的人都简洁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阅历。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需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制,其中各种权力既调整又协作,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把握和使用。
即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为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把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
【材料三】……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全部人的权利与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行侵害。
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说明孟德斯鸠和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提出了那些重要政治主见?(4分)(3)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人文主义思想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分)
(4)在中国近代史上,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发生了诸多重大大事,推动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请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4分)
33.(15分)中国古代文化绵延不断,成就众多,影响广泛。
这些成就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表。
填写内容要有对应关系。
(每个空格填写一项即可。
填写两项及以上者,以第一项为准。
每空5分,共15分)
时期文化特点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思想领域流派纷呈
秦汉表现出秦汉人奋勉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魏晋南北朝诗歌完成了古诗、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
参考答案
选择:
1_5AABAA 6_10BABBD 11_15ADABD 16_20ACCCA 21_25BDAAB 26_30CACDA 解答:31.
(1)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国防;海防、塞防并重;主见收复新疆。
(9分)
(2)推动洋务运动;捍卫领土主权;镇压太平天国(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信息来归纳即可,留意划分材料层次,猎取有效信息,从“非师远人之长还以治之不行”概括出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国防;从“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概括出海防、塞防并重;从“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可知主见收复新疆。
(2)历史功过要结合左宗棠的活动来分析,从材料中“筹办福州船政局”,结合所学学问可以归纳出左宗棠推动洋务运动;从“收复新疆”可以归纳出左宗棠捍卫领土主权;从“一次与太平军交战后”的信息,联系所学可以归纳出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左宗棠
32.
(12分)答:(1)图二。
(1分)理由:该图圣母的头顶上没有光环,人物形象温存慈祥更接近人,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1分)
(2)主见:三权分立说;实行君主立宪制;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建立民主共和国。
(4分,写出四项即可)
(3)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动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
(2分)(4)特点:先后实施了(或经受了)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两种方案;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转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
(4分,答出二点即可。
)
时期文化特点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思想领域流派纷呈儒、道、法等百家争鸣
秦汉
表现出秦汉人奋勉向上的精神面
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秦兵马俑(《史记》、长城)
魏晋南北朝文学承上启下
诗歌完成了古诗、五言、骚体到
七言诗的过渡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文化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为儒、道、法等百家争鸣;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为秦兵马俑(《史记》、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为文学承上启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没涉及五四运动,排解B;C没有指出材料的中心思想,排解;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题干主要体现了陈独秀提倡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故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2.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邓小平在教科文领域进行大力整顿的史实的再认再现力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两年徘徊期邓小平在教科文领域进行大力整顿。
号召敬重学问,敬重人才,在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7年底,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用排解法。
④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拨乱反正的主要内容。
带④的选项不选,正确答案就出来了。
3.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给了一个生动的情境,但实际是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相关基础学问,联系所学可知,他把小篆统一为全国标准文字,要求通行全国,所以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点评:此题很简洁,实际是考查关于中国文字演化的相关史实,考查的是同学的识记力量。
4.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鸦片战斗以前中国始终抱守天朝上国的观念,鄙视西方人对西方的称呼为夷物,鸦片战斗后国门洞开,一些先进的学问分子开头主见了解西方,渐渐生疏到了西方的强大,转而学习西方,才渐渐转变了传统的夷狄观念,所以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对外观念的转变·传统夷狄观到公平观念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同学对所学学问的把握力量。
相对论是物理学上的一种突破,但是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物理学这一个范围,它的影响还在于哲学的领域。
他告知人们要用进展的眼光看社会,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对论的影响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明清进步思想。
明清时期消灭了进步思想,这种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用非选举的“议会”来争辩国家大事,以代替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
ACD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新民本思想
7.A
【解析】略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的理解、分析力量。
文字进展的打算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写工具,二是沟通传播的需要。
文字的演化是由人民所制造的,并不是由古代帝王所制造,①错误。
中国汉字的演化也说明白是对中国传统文字的继承和进展,并不是摒弃,④错误。
故选B。
考点:中国汉字的演化脉络和趋势。
点评: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化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总体趋势是由繁到简。
9.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同学解读信息的力量。
解答本题,可接受排解法。
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 1902 年(20 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 世纪,故排解①③,答案选 B。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
10.D
【解析】“民贵君轻”的思想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孟子提出来的。
11.A
【解析】略
12.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对材料的深层次的精确理解与生疏,依据已学学问可知20年月中国各种新旧思想杂陈。
一战后,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进展轨迹。
A符合史实,但对中国影响不大;B、C说法不妥。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抵制斗争•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13.A
【解析】从“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看出要学以致用。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
敬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不难发觉,“易服”并不是改制的内容,所以“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改制必自易西服始的意图是意在营造一个改制的社会氛围,为改制削减阻力,所以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只能是“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另外,长袍马褂也不肯定就是代表守旧势力。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派重视易服的主要缘由
15.D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民国七年”,明显是指1919年,从信息“一线红……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说明白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头在中国传播,因此选D。
A是在1924年,B是在1921年,C是在1936年,可排解。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6.A
【解析】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强调了读这本书的心态和环境,后两句则强调了这本书的特点。
从
“坟”“鬼”等字眼不难推断这本书是《聊斋志异》。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材料中“金陵十二钗”出自清代长篇小说《红楼梦》,其作者是有名文学家曹雪芹,他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其缘由是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是几千年反封建思想的最高峰,所以C项表述正确,A B 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红楼梦》的史实特征。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1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解读题干材料,猎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学问,并作出精确
推断的力量。
依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强调学问对人的道德的作用”等,结合所学学问,不难直接推断得出,这是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见。
他的名言“学问即美德”,即是在强调学问对人道德的作用。
强调“有知”,即他主见“有思想力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其余ABD三项明显不正确。
综
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学问即美德”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精确解读材料信息的力量,从材料中的文字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校徽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意识的继承,所以①②③正确,材料中的时间1917年与五四运动无关,故④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文化运动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大事或现象按肯定的关系进行组合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确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
确定筛选法是先依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解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解法。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同学精确分析材料信息的力量。
董仲舒的主要主见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因此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儒家思想·汉代儒学
2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学问的力量。
题干中“游文于六经之中”“清虚以自守”“信赏必罚”“是以兼爱”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思想主见。
故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法家、墨家
22.D
【解析】饮茶之风盛行,必定茶树种植比较普遍,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一时期最早应为唐朝。
A、B、C三项的人物均生活在唐朝以前,只有白居易是唐朝的有名诗人,所以D项为正确答案。
近几年,各地高考对唐诗的考查比较频繁,命题情境各异,但命题的立意都是对中国古代重要文学成就的弘扬,而且大多考查唐诗所反映的社会进展的各个方面。
这种命题形式应当引起我们的留意,复习时就要参照这种形式,加深对文学艺术成就的生疏。
2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同学猎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学问的力量。
依据材料可知是维新变法时期,BC两项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D项与史实不符;伴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西方的自由公平、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故选A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的影响
24.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题中图片中的文字“法律面前人人公平,反对专制权利,只有人民同盟,国王才能当政”等信息可知,这幅漫画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本题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进展·启蒙运动·内容。
25.B.
【解析】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国学常识的把握力量,依据古代记载时间的一般做法,是将一天的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为2个小时。
其中的子时是指夜里11点至凌晨1点,之后以此类推。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其次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凌晨1 ~3 时。
与四更、四鼓、丁夜相对应。
考点:文史常识••时间中的时辰••鸡鸣
26.C
【解析】考察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缘由的把握。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同学理解分析材料的力量。
B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
C项是错误项,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D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全面,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猎取材料信息的力量,题干信息表明电子计算机、火箭得初衷都是为战斗服务的,这表明二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研发,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解;D项不符合史实,排解。
考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29.(1)民贵君轻。
(2分)
(2)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分)
(3)《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吸取苏联教训。
(3分)
(4)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2分,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解析】
30.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求同学选取一种观点作答即可,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接受分层评分法,按以下四个递进的层次评分:(12分)
第一个层次,有观点但无论述,给1——2分;
其次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一个角度并结合史实论述,给3——6分
第三个层次,有明确的观点,能从多个角度分析,,史实精确,给7——10分
第四个层次,观点明确,分析角度多维,史实精确,史论结合,规律严密,给11——12分【参考答案】
观点一:外因论
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斗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公平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进展的可能性。
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
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头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把握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展。
观点二:内因论
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进展受到阻碍;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同学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观点进行分析。
假如选择外因论,主要是从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外国的侵略是中国的社会遭到巨大的破坏,中断了中国的独立进展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受到严峻的阻碍;假如选择内因说的话,主要是从中国的内部缘由进行分析,可以从中国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欠缺等角度进行分析。
要求考生论述观点明确,坚持史论结合,语言条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点评:中国制造了绚烂的古代的文明,在向近代化的过渡中渐渐的衰落了下来,被西方超过。
中国为什么没有把握好古代文明进展的机遇最早的进入到近代社会呢?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应当都是其中的缘由。
中国的近代化内无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外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被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