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科学 课后强化训练46 物质科学(二)实验(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强化训练46 物质科学(二)实验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是(B)
【解析】用天平称量时,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

2.某同学欲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后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
B. 用500毫升的烧杯量取所需要的水
C. 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2.5克
D. 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解析】用蒸馏水洗涤试剂瓶立即盛装配好的氯化钠溶液,相当于稀释了溶液,试剂瓶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5%,A错误;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克×5%=2.5克,则所需蒸馏水的质量=50克-2.5克=47.5克,合47.5毫升,应选用50毫升的量筒,B错误,C正确;氯化钠固体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大其在水中的溶解度,D错误。

3.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不能
..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解析】收集氧气应当从右边通入,将水压出去,从而达到收集的目的。

4.观察实验室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
..的是(D)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 敞口放置的一瓶石灰水,表面形成一层白膜
D. 棉线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气体
【解析】棉线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烧纸的气味。

5.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B)
(第5题)
A. 使用过量的红磷
B. 把红磷改为蜡烛
C. 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 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解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把红磷改为蜡烛,
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

6.能将AgNO3、K2CO3、ZnCl2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试剂是(C)
A.稀HNO3 B.Na2SO4溶液
C.稀HCl D.BaCl2溶液
【解析】稀HNO3与AgNO3、ZnCl2均不反应,不能鉴别AgNO3和ZnCl2;Na2SO4与K2CO3、ZnCl2不反应,不能鉴别K2CO3和ZnCl2;BaCl2与AgNO3和K2CO3均能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所以不能区分AgNO3和K2CO3。

稀HCl与AgNO3发生反应生成AgCl沉淀,与K2CO3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ZnCl2不反应,能将这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出来。

7.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D)
A. 金属单质
B. 碱
C. 盐
D. 金属氧化物
【解析】该固体能与酸反应,且无气体放出,说明不是金属单质;与CO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且产生CO2,说明该固体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如CuO等。

8.在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中,根据现象不能
..判断是否漏气的是(D)
【解析】D图,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右边的导管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当用针筒向试管内打气时试管内都有气泡产生,故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

9.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某学习小组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实验结束后,
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BD)
(第9题)
A. 反应后烧杯中的固体一定含有铁
B. 甲图试管②中反应后固体一定不含铁
C.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一定不含有氯化铜
D. 烧杯中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克
【解析】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铁、铜,所以铁不会与氯化锌反应,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发现烧杯中的红色固体物质明显增多,说明铁又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

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所以反应后烧杯内的固体中是否含铁,不能确定,A错误;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加入烧杯中后,会继续生成铜,所以试管②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剩余固体中一定不含铁,B正确;铁会置换出氯化铜中的铜,但是氯化铜的量不能确定,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反应后烧杯中的溶液是否含有氯化铜,C错误;加入铁的质量是2a,每56份质量的铁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一定大于2a克。

10.某科学兴趣小组在准备实验时,甲同学配制了Na2SO4、K2CO3、BaCl2、稀盐酸四种溶液,但没有及时贴标签。

乙同学在使用时为区分这四种无色溶液,将溶液分别编号为①②③④并进行如下表所示实验,由此推断①②③④依次是(B)
A.稀盐酸、Na2SO4溶液、K2CO3溶液、BaCl2溶液
B.K2C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Na2SO4溶液
C.BaCl2溶液、K2CO3溶液、Na2SO4溶液、稀盐酸
D.Na2SO4溶液、BaCl2溶液、K2CO3溶液、稀盐酸
【解析】给定的四种物质中,BaCl2会与Na2SO4、K2CO3两种物质反应产生沉淀。

由表可知,得到两种沉淀的是②,所以②为BaCl2,①和②产生沉淀而①和③生成气体,所以①为K2CO3,③为盐酸,剩余的④为Na2SO4。

二、非选择题
11.在实验室小金分别用甲盐的晶体配置了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和30%的B溶液,但忘了贴标签,请你运用两种不同的科学原理,分别设计两个简单实验来判别这两瓶溶液。

请写出简要的实验方案和明确的判别依据。

有下列仪器、物品供选择:量筒、天平、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漏斗、玻璃棒、滤纸、温度计、新鲜萝卜、甲盐的晶体。

(实验室的室温为30 ℃,30 ℃甲盐的溶解度为50克)
方案1:量取同样质量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同样质量的小烧杯中,都加热到水完全蒸发,再分别称量烧杯。

判别依据:质量大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的原溶液为A溶液。

方案2:量取同样体积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同样质量的小烧杯中,分别在天平上称量。

判别依据:质量大的烧杯中的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溶液为A溶液。

【解析】其他方案还有:
方案3:量取同样体积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再放入质量相同、取自同一新鲜萝卜的萝卜条各一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时取出萝卜条,用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后,分别称量。

判别依据:质量小的萝卜条所对应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原溶液为A溶液。

方案4:称取100克的A、B两种溶液,分别加入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入50克甲盐的晶体,充分搅拌,过滤后分别称量过滤物。

判别依据:滤出物质量大的烧杯中的原溶液为B溶液,另一烧杯中原溶液为A溶液。

方案1:同种溶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相同质量的溶液含有的溶质质量多。

方案2:同种溶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溶液的密度也大。

方案3:外界溶液浓度越大,植物细胞失水越快,则新鲜萝卜萎蔫得越快。

方案4: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质量越小。

1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第12题)
(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集气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为BC (填序号),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集满。

(3)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是AC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MnO 2△2KCl +3O 2↑;若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停止加热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解析】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所以不选A 而选B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3)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需加热,发生装置应选A ,若收集干燥的氧气就不能用排水法而应用向上排空气法。

为了防止水倒流回试管而使试管炸裂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13.焦亚硫酸钠(Na 2S 2O 5)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小金模仿化工生产,用如图装置来制取Na 2S 2O 5。

已知A 中发生的反应为H 2SO 4(浓)+Na 2SO 3===Na 2SO 4+SO 2↑+H 2O ,B 中发生的反应为Na 2SO 3+SO 2===Na 2S 2O 5。

(第13题)
(1)图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名称是分液漏斗。

(2)写出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 2+2NaOH===Na 2SO 3+H 2O 。

(3)在实验过程中,滴加浓硫酸不宜过快,理由是防止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过快,导致部分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与B 中的亚硫酸钠进一步反应生成Na 2S 2O 5(或提高SO 2的利用率、减少尾气产生等)。

(4)该实验开始滴加浓硫酸时,应先除尽装置内的空气,若忘记这一操作,新制取的Na2S2O5产品中会混有Na2SO4杂质,这与O2的氧化性(填化学性质)有关。

【解析】(1)图中盛放浓硫酸的仪器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2)反应过程中产生有害气体二氧化硫,需要进行尾气处理,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性质相似,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

(3)若滴加浓硫酸过快,则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较快,可能导致部分二氧化硫气体无法与B中的亚硫酸钠进一步反应生成Na2S2O5。

(4)该实验开始滴加浓硫酸时,应先除尽装置内的空气,是为了防止Na2S2O5被氧化,这里反映了氧气的氧化性。

14.小鹏与小明做完酸、碱、盐相关性质实验后,很感兴趣地把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在一起,看到有大量气泡生成。

他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很是好奇,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①:Na2SO4、Na2CO3。

猜想②:Na2SO4、Na2CO3、NaOH。

猜想③:Na2SO4、H2SO4、Na2CO3。

猜想④:Na2SO4、H2SO4。

猜想⑤:Na2SO4。

上述猜想中,你认为不合理的是猜想③(填序号)。

【实验探究】
(1)小鹏取少量的该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发现溶液颜色无变化。

据此,他认为猜想⑤是正确的。

你认为他的结论是不合理(填“合理”或“不合理”)的,理由是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或中性溶液均不变色。

(2)小明向盛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适量该溶液,振荡,溶液变蓝。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H2SO4===CuSO4+H2O。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探究,你认为猜想④(填序号)是正确的。

【拓展应用】工厂与实验室的酸性废水必须处理至中性再排放,这样做的意义是防止污染水体(答一点即可)。

【解析】【猜想假设】由于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在溶液中碳酸钠不能与硫酸共存,所
以猜想③不正确。

【实验探究】(1)由于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所以取样滴加酚酞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一定不是碱性,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中性,所以小鹏的结论不合理。

(2)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显蓝色,试样中加入氧化铜粉末,得到蓝色溶液,说明试样中还含有硫酸。

【实验结论】根据小明的实验可知溶液的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钠,即猜想④正确。

【拓展应用】酸性废水会污染水体,影响水体的酸碱度,影响水中的生态系统,腐蚀铁质下水道等,所以工厂或实验室的酸性废水需处理成中性才能排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