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了解英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英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
英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如下文
在英国,对公众开放的影院必须持有地方政府颁发的营业许可执照。
地方政府有责任确保儿童不会看到与他们年龄不相适宜的电影,也有权阻止任何电影的放映。
在评判电影方面,地方政府一般遵从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1985年以后更名为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的决定。
所有希望得到公映的影片都必须送交该委员会审查和分级。
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是独立、非法定的机构,1912年应电影工业欲确保影片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成立。
它可以在颁发级别证明之前要求制片公司删剪某些内容,偶尔也会拒绝发给影片级别证明。
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最初只使用两个分级级别:U和A。
U代表老少皆宜,A代表更适合于成人。
1932年,由于恐怖片发行数量的增大,委员会添加了H级别,限定16岁以上才能观看。
1951年,H级别被X级别取代,同样限为16岁以上观看,但表明关注点已不再是怂人的恐怖,而是性和暴力。
1970年,为更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同时允许更多的面向更大年龄、更成熟观众的成人电影无删剪地通过,委员会开始使用以下4个级别:U:老少皆宜;A:5岁和5岁以上儿童可以元人陪伴观看,但电影也许含有某些家长不希望14岁以下儿童观看的内容;AA:14岁以下儿童免入;X:18岁以下免入。
1982年,委员会将分级级别更细致地调整为:
U(Universal),老少皆宜。
PG(Parental Guidance),家长陪伴指导,影片有某些镜头也许不适合年少的儿童。
15,18,15岁及15岁以上,18岁及18岁以上方可入内。
R18(Restricted 18),在特别许可的有执照的色情电影院或电影俱乐部的有限范围内放映,18岁以上方可入内。
1989年,委员会又新增加了12级别(适合12岁及12岁以上)。
2002年,影片《蜘蛛侠》的火爆使委员会屈从于商业压力将12变更为12A。
这意味着12岁以下的儿童可以由成人陪伴指导观看。
对移动影像的审查因1984年《录像法案》的颁布而实施。
该法案使新更名的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成为家用录像片的法定审查机构。
委员会实施的对录像带的分级级别如下:U,Uc,PG,12,15,18,R18。
其中,Uc表示老少皆宜,尤其适合于儿童;R18表示只允许在有特许执照的性商店内向18岁以上的人出售。
其余级别与电影分级级别
类同。
本文通过探讨英国电影审查制度的确立、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功能及其运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电影审查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旨在解析和评价英国的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
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的确立
1.1909年《电影法案》的制定
英国对公共娱乐的审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早在1543年就有国家法规出于对政治和宗教异端邪说的恐惧,首次对戏剧的内容加以限制。
1737年的《剧院法案》和1843年的《戏剧法案》确立和加强了戏剧审查制度。
1751年的《混乱场所法案》则监管以音乐或舞蹈为主要形式的娱乐场所。
英国电影的公共放映活动始于19世纪后期逐渐繁荣起来的歌舞杂耍剧场,但很快便自立门户,1906年出现第一家纯粹的影院,1911年迅速发展为近4000家影院。
①这些影院的活动没有音乐和舞蹈的成分,理应免受1751年法案规定的地方政府的发照管辖。
然而,潜在火灾危险以及对主要是吸引工人阶级的大众娱乐形式的怀疑和控制欲,使地方政府呼吁对影院颁发营业执照以实施监控。
1909年的《电影法案》授权地方政府对所有用于电影放映的场所实施检查,并发给合格者营业执照。
法案内容完全是基于观众生命安全方面的考虑,并没有明文规定影片在公映前要接受审查。
但该法案某条款措辞含糊,地方政府很快利用其发照权力填加
施控内容。
在电影工业对地方政府的诉讼中,英国法院通过自己的解释,确认了地方政府自行取得审查影片权力的合法性。
②
2.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成立
鉴于地方政府不断填加发照条款,少数利欲熏心的发行人开始进口带色情内容的影片,加之一些地方政府提议建立中央政府审查体制,影业意识到他们的生存有赖于组建全国统一的行业自律审查体系。
于是,电影生产商协会与电影放映商协会联手,于1912年10月成立了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并取得了内政部的认可。
刚刚退休的德高望重的戏剧审查官乔治瑞得福特应聘出任委员会第一任主席。
委员会于1913年元月1日起正式开始工作。
由于电影审查委员会的非法定、非官方地位,其裁决需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方能生效。
1920年,电影放映商协会决定其成员只能放映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影片。
1921年,伦敦郡议会规定,未经郡议会的特别许可,影院不得放映任何未取得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分级证明的影片。
该规定很快被大部分地方政府仿效。
1923年,委员会得到了影业上级主管部门内政部的公开支持。
内政部在向地方审查机构下发的样板条例中,倡议它们今后把遵从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审查结果作为一项政策来执行。
在经历了约15年权与利的较量后,t924年底,英国各地基本实现了电影审查的一致性。
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
3.1952年《电影法案》和1984年《录像法案》
本文是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随着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交流、融合已成为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存在和发展的大趋势。
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反映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演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也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开始融入诸多的西方元素。
同样,西方的电影制作者也开始纳入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作。
如迪斯尼就以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创作了卡通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也揉进了功夫、筷子、熊猫、包子、龙、鞭炮等中国意象,成为独特的风景。
中国文化在这些电影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一、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综述
电影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人们往往通过异域电影了解异地的人文风情。
西方人通过带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可以直观了解到中国的特色文化。
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出路是在电影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展现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创作者中,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中有许多佼佼者,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是陈凯歌和张艺谋。
他们都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朴素而又唯美的感情。
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如《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梅兰芳》,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莫不如是。
这些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将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运用一定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意象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艺谋在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方面是十分成功的。
他早期创作的一些电影始终从中国的乡土特色出发,来构筑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
张艺谋在1988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拍摄的电影就是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红高粱》为张艺谋也为中国赢得了诸多的荣誉,一举奠定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并深受广大影迷的追捧。
《红高粱》以孩童的视点回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
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
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张艺谋)。
当我们欣赏《红高粱》时,首先就会被全片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红色是太阳、红色的血、红色的高粱酒,张艺谋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高度风格化的处理方法,从影片一开始,整部影片就展开了红色的意
象世界。
首先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一系列的红色意象事物:占满银幕的红盖头、热烈饱满的红轿子、男女主角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的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这些独具中国风特色的一系列意象事物,凸显了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
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
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正是影片所展现的各种中国元素以及独具特色的电影色彩运用,让观影者观赏时如痴如醉。
也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诸多的国际荣誉,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
二、西方元素融入中国电影
在中国电影中将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导演都做了成功的尝试,这些作品旨在通过中国电影将极富有内涵的中国元素展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
西方人也正是通过一部又一部中国电影在逐渐了解中国。
在传播中国文化这方面,中国电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文化的交融从来就是双向的,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元素。
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希望通过我们自己制作的电影了解到西方的一些东西,这种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一些中国电影的制作理念。
在融入西方欣赏口味和电影题材方面,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就是一个代表作。
首先,在演员上,无论是在演员表的排序上,还是在电影海报宣传中,章子怡的名字与形象都十分醒目。
之所以这样,冯小刚导演也坦承在演员选择上选用国际知名度高的大牌演员来出演,可以更多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更好地把中国
电影推向世界。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夜宴》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电影随处都可以捕捉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影子。
但是,这部电影也不是纯粹的将西方的经典题材拿过来直接运用,导演对其进行了许多富于中国特色元素的改编,《夜宴》的基本创作理念就是中国元素为体,西方题材为用,走的是悲剧路线,影片始终被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所笼罩,让这部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没有一丝的华丽感。
用西方经典悲剧题材加以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这是中国电影的创新和突破。
《夜宴》所展示的合乎西方悲剧标准的故事情节,极得西方人的认可,为其走向国际电影舞台奠定了基础。
《夜宴》之后,很多导演也在探索国产大片的进一步创作,张艺谋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
张艺谋开始有意融入一些更现代的元素,以此来增加电影的观赏魅力,《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该片演员阵容强大,不仅有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演员周润发、巩俐,还有华语歌坛的重量级人物周杰伦的加盟。
在电影画面上,依然延续了张导的那种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色彩表现方式,铺天盖地的黄色,为电影的整体气氛做了很好的烘托。
此外,在电影场面上也极其宏大,不可胜数的菊花、宏伟的宫殿等都给观者以极大震撼。
这部电影采用了国际大片通行的全球同步上映的方式,是张艺谋导演在商业大片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四大核心平面媒体对其表现出极大的报情,可见中国电影创作的革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1952年《电影法案》确认了1909年《电影法案》中地方政府向影院颁发执照的权力,但在此基础上,审查的基调从安全改变为控制,尤其是为儿童利益实施监控。
法案第三款明确要求地方发照机构在其发照条件中增加禁止或控制儿童(16岁以下)入场观看不适宜影片的条款。
③但私人群体、电影协会或俱乐部等非商业性放映活动不受发照监控。
通过赋予地方政府在颁发执照时附加前提条件的额外权力,该法案使此前国会一直没有赋予的审查电影的权力合法化了。
1982年的《电影(修正)法案》通过推出新的R18级将大部分都在放映色情影片的商业性电影俱乐部也纳入发照监控的范畴之内。
80年代初录像业火爆,其色情和暴力内容引起了压力集团和媒体的强烈关注。
人们对儿童正受侵蚀的担心加剧。
国会因此通过了1984年《录像法案》。
该法案以法律形式来要求委员会分级、删剪或封杀以录像形式发行的电影。
地方政府对录像没有参与权。
录像审查的法定权力被授给了委员会新任主席和两位新任副主席。
委员会以他们的名义运作。
鉴于录像的家庭观赏特性,审查官被提醒对录像要比对电影更加严格。
1993年发生的詹姆斯伯格谋杀案(一个两岁的孩童被两个十岁的男孩杀死)使社会舆论一致要求更加严格法规。
因此,1994年《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案》要求电影分级委员会特别注意录像片处理暴力、犯罪、恐怖之行为及毒品的方式。
④
《录像法案》使英国跃进了它一直成功地避免近七载的国家电影审查体制,成为英国迄今为止最彻底的媒体审查措施。
⑤《刑事司法和公共秩序法案》则使英国成为西方世界独一无二的既实施国家录像审查、又以法律形式定出哪些内容可以接受和不可
接受的指导纲领的国家。
⑥
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及其运作
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是电影行业建立的一个自律机构,旨在抵御中央及地方政府干涉,保护电影工业免遭法庭官司,统一审查标准。
它负责审查所有在商业影院放映的影片,新闻短片除外。
在电影审查方面,它没有法定权力,但经多年磨合赢得的权威性使之事实上成为英国的半官方审查机构。
1984年《录像法案》给了它在录像审查方面法定的官方地位,并使其于1985年从英国电影审查委员会更名为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以体现分级比审查在委员会的工作中占更大的分量。
委员会有一名主席,一名书记,4~5名审片员以及若干行政人员。
主席往往由广受尊敬的社会名流担任,对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参与不多,但对重要问题有最终决策权,并负责委员会的对外政策。
委员会书记则必须全身心地处理日常事务,是委员会决策的主要影响力量。
《录像法案》实施后,委员会主席从一人增加到3人(一正二副),书记更名为主任,审片员队伍扩大,审片数量剧增。
以往4名审片员一年审查约400部影片,变成71名审片员每年审查4000多部影片和录像片。
以上即是英国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