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研探索
154环艺
摘要:里分是具有相当规模,并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形态。
本文旨在分析并展示重塑旧城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手法与视觉效果,从空间再设计的角度将其保留“汉派”地域文化特点,并对这些废置空间重建再设计。
以武汉司门口青龙巷为改造对象,阐明武汉里分地理位置特点、空间承载历史以及所在区域的特点,以及旧城区空间再设计三大设计手法(“意识流”空间叙事法、“保留式”再设计以及多义空间设计理论),最终并以方案概念效果图呈现,打破现今快消费、方块化的空间模式,保留武汉里分宝贵独特的节奏气息。
关键词:里分 青龙巷 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1-0154-04
Abstract:
Lifen is a spatial form with a considerable scale and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culture. This essay aims to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e
design methods and visual effects of rebuilding the public space in old urban areas , and to retain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redesign ,and to reconstruct and redesign these abandoned Spaces. In Wuhan company doorway to transform objects ,Qing Long lane illustrate points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space loading history in Wuha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 ,and old town space to design three big design methods (Spatial narrativ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reserve space and polysemy space design theory ), and eventually plan concept for rendering ,breaking the fast consumer ,square space pattern ,retain Wuhan points valuable unique rhythm in the breath.
Keywords:
Lifen Qing Long lane Redesign 中国美术学院 程梦璇
一、旧城区里分公共空间概念与现状
(一)国内外旧城区公共空间概况20世纪80年代至今,因城市建设与发展逐步被推向热潮,土地市场也迅速走红,旧城改造计划被冲向了风潮浪尖。
迄今对于改造旧城区空间主要为以下四种模式:一则为全盘改变,用全新的面貌来取代旧城,改变城市的宏观布局和区域的大体风格,如此旧城改造模式甚者建立一座新城取而代之;二则为保留旧城模式,仅仅只是对旧城局部或周边进行完善与修葺,或圈取附近的地域进行小规模改造即建立辅助城或卫星城,充实完善旧城功能的现代性,以维持旧城的基本运转为主要目的;第三种则为原地不动,不发展模式,保留旧城原样风貌气息,做旧城局部小范围修补,第四种模则为保留旧成外形与精髓的模式,仅更换建筑表皮材质,将一座外表老旧的“旧城”修为看似全新的“旧城”,则为以旧修旧。
东京为典型的第四种空间再设计模式,从生活轨迹上来看:东京圈现居住人口已有4000万多余,真正栖息于东京旧城区的人数却连百余万都未满,大部分上班族签下劳动合同于行政意义上的东京,他们奔波来往于东京旧城区与东京圈,几乎没有“城里”、“城外”,不受“行政”这一定义的拘束,他们不仅重视一个城市的最大效益,同时《“汉派”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
REDESIGN OF PUBLIC SPACE IN "HAN "
也致力于对旧城区风貌完善的保护,这种概念与传统的东京无城墙观
念有不可磨灭的关系。
中国在处理新城空间与旧城秩序的规划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与见解,前人以延续维持旧城空间轴线的基础上建立多轴的空间格局,与关键地标、交通运营体系相结合为依据重新构建空间。
中国城市空间由旧至新的发展是城市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空间的增长过程,人文、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将自然界山水与日常融合,换言之则将整体的空间秩序进行二次创作,需以文化视角进行构建,从思考城市内涵为出发点。
(二)汉派旧城区里分公共空间概念“里”在武汉的地名中使用频率颇高,“里”字自古被用来表示民户居处,“比户相连列里以居”,“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新的概念:行政组织与区划。
《左传》中有文字曰“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
光阴推动着时代迈步前行,而此刻的“里”也拥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量化内涵。
北宋王安石因强制征兵推行保甲法,以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有两人以上即有一个选为保丁,即被征为民兵。
至此,“里”的户籍编制概念即被取代,只是用作地名。
在武汉的方言中对于“分”的解释是指小范围的居住区域、“巷子”则是里分中道路的称谓。
里分则代表了近代开埠多栋联排居住空间以“里”为街坊单元,以“弄”为空间划分的“汉派”空间。
(三)汉派旧城区里分公共空间现存形态和历史发展
中国在处理新城空间以及旧城空间秩序的规划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与见解,古人以延续维持旧城空间轴线的基础上建立多轴的空间格局,与关键地标、交通运营体系相结合,以实现新城与旧城整体重新规划空间秩序。
中国城市空间的由旧至新的发展是空间的增长过程、发现自然环境美感的必经之路城市、人文,经济的发展也逐步将自然界山水与日常融合的过程,换言之则将整体的空间秩序进行二次创作,而这次创作则以文化的视角,从思考城市内涵为出发点。
发展至今的武汉有众多尚未跟上发展脚步的旧城片区,这些区域的生活基础设施偏落后,街道结构存在很多与现在发展相比不合理的地方。
如:车辆无法开进与停泊如此狭窄的老巷子的问题、道路的崎岖不平以及无电梯带给老人生活上的不便,陡峭不规整的楼梯以及各类设施老化的问题、因长年失修或材质老化导致的管道漏水,下雨污水溢出无法排出、电线老化、电缆暴露、晾衣杆杂乱悬挂、雨棚外露破旧、老式防盗网影响美观以及碍于消防急救等不科学的问题存在;现有生活空间狭小,私自搭建、侵占公共空间也成了里分里屡见不鲜的现象。
1949年至1996年为里分数量峰值区,2003年下半年由于城市规划需要里分数量骤减。
武汉积累至今的地域特点与城市风貌也逐渐消失殆尽。
二、汉派旧城区公共空间再设计手法
(一)“意识流”空间叙事手法
如果将空间与时间轴看作四维的整体,那么压缩四维空间则是意识流空间叙事手法最直白的解释,意识流更加侧重于意识活动本身,它不具有强烈的时间逻辑感,更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一维秩序,以及情节发展顺序、逻辑顺序等直线意识结构,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自由组织、联系、想象的。
故事部分与部分之间不受因果关系空间、时间或
学研探索155
环艺逻辑的制约,直观感受为时间与空间的多变、跳跃,场景与场景之间
缺乏地点与时间等较为紧密的逻辑上的联系。
以一维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的概念即将过去、现在、将来时的交错或重叠融于空间之中,就像弗吉尼亚·沃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中从一个点引发了一生的回忆,那么此刻的空间则被压缩了一条冗长的时间轴。
古语曰“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
在现代性研究的语境中,“空间”是以人文学科这样一种形式出现的,“空间”这一意味的出现论证了在二十世纪转型的西方文论与美学研究。
从康德提出的“先验感知形式”到构成小说文本研究论域的“空间形式”,空间在文学以及美学研究中起到了愈发重要的作用,空间逐渐开始能够表征了一些隐性的东西,如人类的情感、社会,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生。
文体知识学到的意识流是作为现代艺术文学的代表流派之一出现的,不管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波澜壮阔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洞幽烛微,都会对其进行多层意识的碰撞穿插,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窥探自己一生的记忆,意识流叙事风格与空间设计相结合能解决现存古城区空间再设计的“取”“舍”的难题。
(二)“保留式”空间再设计手法
对于里分公共空间的更新与改造是给其注入时代性的同时也是提高改善居民自身居住环境的最佳途径。
在对里分公共空间功能上的调整与细分过程中发现公共空间存在的设施问题以及设计弊端,由此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
面对重塑里分,对里分进行再设计的角度,当地文脉保存是核心问题,“保留式”是在里分重建再设计过程中,旧景观旧设施与新的一切相互融入与磨合,在顾及整体的前提下兼顾环境设计、场地空间规划使其不脱离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实质是保留了原有核心价值体系。
“保留式”便为文脉保留的一种方式。
其中如同水滴一样散落在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泡泡,在三年之后,出现在位于北京老城区的北兵马司胡同32号的小院里,即胡同泡泡32号(Hutong Bubble 32)以未来主义的表现形式为古老的老北京四合院重新注入了活力,新与旧相得益彰,和谐共存,如图1。
提出“保留式”空间在设计构想是为了表达对传统文化宝藏与原始生态环境的珍惜。
很多时候城市设计者会为了“舍”与“取”犹豫不决处理不当,致使当今社会的方块化与文化的缺失,我们强调的“保留式”并不是背离时代的发展,是具有代表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保留式整改创新,使之发展的步伐迈进的同时更加深厚,“保留式公式”如图2。
(三)优化里分公共空结构据数据显示,我国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18%左右,银色人口集
中的分布于老旧居民区中,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老旧居民区所占比重
极大。
对于这些旧城区里分我们所面临的不光是外表上的老化丑化,更多的也是在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实用性问题。
里分50位老人问卷调查中显示,普遍反映的生活起居问题如下:住宅空间小,三世同堂居住空间狭小,主要表现为:1.配套设施差,楼梯破损、水表跑表、晒衣不便等;2.安全隐患突出,电路老化、楼距过近、楼道无照明等;3.居住环境的落后,单体建筑垂直高度低、楼房构造结构老化与路线老化、房屋保温效果差、楼宇之间节奏紧凑、绿化以及基础设施不具有时代性。
对于独具汉派的里分空间不能一概拆之,在拆除过程中需将具有汉派的特色局部加以取精去糟,现有旧城商圈对于规划修葺上统一应用了以旧修旧,还原历史风貌的手法,同时周边城市建筑出现风格趋同化。
三、汉派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探索意义
(一)构建新空间观
以传统空间概念研究为出发点,分析了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的概念、尺度、维度等方面受到的挑战。
对于新时期,我们需要运用全新的空间观来重新认识生活,主要包括新时空观、新空间构成、新空间维度以及信息技术对空间的影响等,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空间观念已经形成,应注重其运用与实证研究,并逐步构筑我国的新空间理论体系。
信息社会下的空间不由得开始受各维度的影响,它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理上,建筑上的甚至城市规划上,发展至今空间可以打趣为四种模式:第一种则为亚里士多德模式,即空间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存在的。
第二则为牛顿模式,空间就如画好的小方格,将物品放置于其中。
第三种为莱布尼茨式,主张空间为关系式空间理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相关联形成空间。
第四种则为我们上文提到的康德式空间理念,先验感知形式。
如今新空间形式中多:网络空间、虚拟空间、超空间、流动空间等。
我们需要打破原有固有思维以及对空间的认识,建新的空间观。
(二)构建多义空间
正如年戈尔杰·凯普斯在《视觉语言》中说的“当我们看到两个或更多的图形层层相叠,并且其中的每一个图形都要求属于自己的共同叠和部分,那么我们就遭遇到一种空间维度的矛盾”。
要打破这种维度的矛盾,那么必须设想一种新的视觉属性,将这些图形看作透明属性的介质,即不破坏每一个图形的完整性,然而这一系列的设想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观察方法,它更是一种空间组合排列的秩序。
如图,A 、B 、C 、D 为重叠空间,那么它们正被赋予了属性上的弹性与透明,是兼
图1 胡同泡泡32号图2“保留式”
概念示意图图3
多义空间概念图
学研探索156环艺
图4 里分再设计元素提取过程图5 阳台与楼栋新体块剖析图
图6 圆环窗与风箱储物间
图7
新青龙巷立面图四方位总揽
学研探索157
环艺具红与蓝的双重功能空间分区,使其同时处于两个或者多个关系系统之中,如图3。
多义空间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空间格物致知的定义,“多义空间”——复旦大学德稻DIRK WYNANTS 设计工作室给将空间的多义性充分展现,如图在不同时段可迎合被需求的空间功能,这样就意味着我们对空间的适应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多义空间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的空间观念,更强调共性与规律。
在里分空间基数较小的区域,多义空间创造于公共空间领域既能改善居民基础设施同时也可以在节约面积的情况下向里分注入具有时代性的文脉沉淀。
换句话说,多义空间则为模糊功能分区的界限,如变色龙一般根据需求产生功能,使其可逆甚至融合。
四、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方案展示
(一)里分公共空间元素提取初步定夺
空间再设计范围定为武汉司门口区域,拥有800年历史的司门口见证了这一展宏图绘就的全过程,司门口是从蛇山直到北面至藩司衙门大门口街道的占地范围。
在明末时期由于迷信风水,需用捣毁龟蛇二山环卫的方法来守护大明的江山社稷,挖通蛇山的同时斩断龟山,使长街延长到藩司衙门的大门口,但司门口扔存在于山北一段。
此路扩建于1935年,包括了如今解放路的主要商业闹市区。
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致力于将日常中过于日常以至于使人不禁忽略的生活媒介重塑《日常中之非日常》,现今快消费、方块化的建筑使每个城市大相径庭,为此顾全便捷科学的同时保留武汉里分宝贵独特的节奏气息是此次设计方案的重中之重,旨在打造看似日常却充满着非日常元素,既旧也新的青龙巷。
《日常中的非日常》方案在建筑空间中引入了现代工业化的元素,突出了旧民居落后的生活与现代工业化的社会产生的矛盾与碰撞。
既保留了青龙巷原有居民楼排列组合的旧节奏,每栋建筑同时也注入了现代工业的新节奏,这将是《日常中的非日常》耐人寻味的斟酌点。
我们将工业钢板融入于老旧的木柱,将工业静压轴承与褴褛的楼梯相结合,工业齿轮组的现代感弧线与老里分杂乱楼栋排列方式融合领会,如图4。
(二)基于原里分节奏气息的重造初探
手工业与工业之间相互碰撞冲突与交替时期可以被称之为世界上最为突出的时间段,即工业革命,它始于18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工业革命是以资本主义为代表,促成了手工业向大工业的渐变过渡历程。
所谓工业革命是将某些人力取而代之用机器来完成。
工业革命的开端就像被放大化的青龙巷。
针对概念方案中过去与未来,如何权衡并表达出现代化工业与旧民居之间的矛盾是重造青龙巷的关键所在。
此次设计方案采用了类
参考文献
[1] 钟如雄.“里”义探索 [J]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1):31-34.[2] 弗吉尼亚·沃尔夫.墙上的斑点 [M]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3] 周之澄.城市景观更新中保存式设计的研究 [D] . 东南大学,2013.[4] 王茵.意识流小说叙事的“空间形式”研究 [D] . 南京师范大学,2014.[5] 百度文库.旧城区改造与更新的内涵[C] ,2014:1-6.[6] 百度文库.东京六本木新城案例解析[C] ,2015:1-4.[7] 李星星. 建筑个性如何在城市中展现 [J] . 美术观察,2013(3):16-17.[8] 顾孟源、冯兰茜. 从博物馆空间再设计看古建筑保护的创新形式 [J] . 设计,2017(19):148-151.[9] 朱昊睿.大剧院公共空间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以国家大剧院为例[J].设计,2017,30(7):148-149.10] 冉兴娟.当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精神营造[J].设计,2017,30(11):140-141. [11] 桂琳、周麟.“汉派”里分在武汉城市空间中的表达方式研究 [J] . 美与时代:城市,2019(4):53-54.
似作家卢塞尔的工作方法:拟出现有物以及所要实现物并从中挖掘两者共有的特性与矛盾点,选取能够将矛盾置换的承载媒介,将居民楼的旧节奏保留并铸入现代工业化的灵魂,工业零件器械为主要元素提取,由此推演出整条青龙巷老旧而又现代的节奏与韵律。
我们将保留旧居民楼原有的整体氛围,将其中某些部分拿来与现代工业化冲击作为矛盾趣味点,如图5、6。
(三)重建里分方案总览重建出整条青龙巷,将日常老里分重塑为日常中之非日常的里分。
我们不曾遗忘武汉一路稳健发展而来的轨迹,更不曾遗落每一步阶梯。
方块式的楼房千篇一律,矗立于这般街景,难道我们不需要遗风余思?将历史融入当代,每个街道、城市、甚至国家。
有人戏称现代社会犹如一个大工厂,面对沟壑纵横般模式的街道不是值得畏惧的事,真正悲观的是无法从街道的特点分辨出地域特点。
我们需要留下过去宝贵的文脉与韵律才能凌驾于历史之上,将上下五千年的厚土作为垫脚石。
我们将青龙巷属于自己的标签与特色保留铸入新鲜血液,新青龙巷设计图,如图7、8、9。
结语
里分公共空间再设计是时代发展不可避讳的难题,在我国地域的传统文化被发扬与集成的背景下,人们需更加注重空间设计再设计中的“人文”、“建筑”、“自然环境”的和谐。
面对席卷而来的工业化,旨在保留里分原有生活节奏而又对其进行再设计。
而“意识流”与“保留式”空间设计手法将会突出空间的流通性、交融性,有利于丰富空间的层次关系的同时纠正人机工程上的不合理因素等。
汉派里分是武汉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司马迁言“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沉甸甸的历史是总结出的珍贵的经验与教训,既是过去的沉淀,更是未来的风向标。
所以创造出适合武汉里分的小换血,使其避免了“大整容”将武汉精髓遗失,也能铸入城市新鲜血液的脚步不可停滞,探索城市中旧事物与新事物如何相得益彰是一个正在被攻克却又正在出现难题的时代烙印。
图8 新青龙巷再设计效果图1图9 新青龙巷再设计效果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