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题库 15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语境作推断和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内补写承先启后的两句话。
这两句话应是:
答案: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①“书法家”上加引号,是讽刺的,否定的;②“书法家”高局长因为经常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二字,其他字不会写,自然隐含着没有实际本领的意思;③这高局长为人并不坏,“笑眯眯”、“歪着头”、“我就献丑了”、“不写了吧”的神情、对话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至少态度不恶劣;④“高局长循声望去”,这表明有人在较远处大声说话;“不写了吧”表明大声说的是请他再写几个字。
而“轻抖手腕”、“劲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写得不错。
根据这样的分析,补写的“承先启后的两句话”应该是:“人群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当然,不一定就这样补写,只要补写出的两句意思正确,能“承先启后”就可以。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2.人类正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虐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
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
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
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
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
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
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
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
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
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答案:B
解析: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因为滑雪运动能否继续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二是“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原文说,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后,充其量台风只是“绕道而行”,不可能“远离日本”。
这两项错误,既有推断根椐不足之误,又有推断过程之错。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3.化学制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
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
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
植物毒死了。
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
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
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
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
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
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部普遍使用。
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
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自从DDT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
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
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
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人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肇。
B.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
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住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
C.仅仅为了消火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老鼠等,可见人类研制化学药品是得不偿失的。
D.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项的表述,参照原文的第l小节,它的表述是正确的。
B项表述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是不准确的,应是控制人的行为。
C项“得不偿失”的表述句意不明,应是“因小失大”。
D项的表述应是“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同时,“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的推理无据。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4.茶马古道
今天人们所说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
而“茶马互市”是我国历史上汉藏民族间问一种传统的贸易形式,唐代文献中就有所记载。
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
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
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累了,饮几口热茶立即消除疲劳;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去病;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唐宋以后,汉藏人民之间通过“茶马互市”建立起来的友谊,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椎行“土宫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
从此“茶马古道”既是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又是治藏安藏之道。
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
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治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茶马古道”作为连接内地与康藏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虽然最终消失,但它对促进康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汉藏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杈。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阅读第1小节,可知A项是正确的。
B项,“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与原意相悖。
C项,“茶马古道”应为“茶马互市”。
D项,第5小节第二句说“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由此,可见D项的表意混乱。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5.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
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传统认为,哺乳动物冬眠的奥秘在于心脏。
无论冬眠动物,还是非冬眠动物,甚至人类,其心脏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
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的细胞时,就引起心脏收缩;当钙离子随即排出细胞时,心脏又开始舒张。
但是随着温度的降低,非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排除钙离子的能力明显降低,从而使心脏的舒张越来越困难,最后导致死亡;而此时冬眠动物的心脏细胞则完全与此相反。
因此心脏细胞调节钙离子浓度的机制,是冬眠时心脏正常生活的关键所在。
.
后来的研究证实,心脏细胞的这种变化还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学家们推测冬眠最终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控制的。
然而,人们却一直没有发现这种遗传基因。
直到最近,日本科学家发现,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蛋白质HP。
HP只能在冬眠动物身上找到,并与冬眠同步出现。
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类身上也能找到类似冬眠的现象吗?人类也可能冬眠吗?答案是肯定的。
人在睡眠时也有体温降低、心跳放慢的现象,这在性质上与冬眠相似。
而身体硕大的熊的冬眠,为实现人类的冬眠提供了可能。
如果以HP为线索,也许能重新认识熊的冬眠。
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遗传基因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
这样,人类就能把自身的代谢控制到最低极限,从而有利于癌症等疾病的长期治疗、未来的宇宙旅行等。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冬眠只是冬眠动物的一种机能,但是从人类治疗疾病和宇庙旅行等需要来看,研究人的冬眠还是有重大意义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
c.人在睡眠时体温降低,心跳放慢,这虽然不能认为就是冬眠,但是对研究人类实现冬眠具有重要的启示。
D.身体硕大的熊跟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遗传基因一旦得以破译,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实现。
答案:B
解析:由于命题在设置选项时对文中的说法变换了叙述的角度或表达的方式,有些说法是根据文意推断出来的,因此各种说法是否符合文意并不能直接看出来而必须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分析判断各选项作出的推断是否合理。
A、C、D的说法是符合文意的,因其推断是有根据的;而B的说法是不符合文意的,因其推断是根据不足的。
从原文第二自
然段可以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奥秘的解释,并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
而在美洲松鼠体内找到HP,是在科学家上述认识转变一事之后,因此并不能推断出科学家的认识转变产生在找到HP之后。
同时,科学家的上述认识转变,也并不能表明他们已经放弃了传统的关于冬眠奥秘的解释,而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而已。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6.中国的两河文明
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
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
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比原来常说“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
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
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
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
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
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
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
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高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
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
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
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
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
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
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
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
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
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
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
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
答案:C
解析:一个政权对某区域的控制,离不开政治、经济两大因素。
因为在长江流域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的有关政治、经济方面的依据,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权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
A项比较只是一个条件,不是惟一条件;B项“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只能说明在中国上古时代没有“一体化”;D项不仅商代有铜器,周朝也有铜器,即使这些铜器出现在商朝时期,如果不能断定是商朝的铜器,也不能仅据此就断定商朝的政治势力曾经到达
题干评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问题评注: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活动。
7.日前,有关基因的两条新闻不期而遇地撞在一起。
一则令人高兴,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继去年成功绘制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之后,他们又绘制出了更加准确、清晰、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谱,对人类基因的面貌有了新的发现。
另一则令人悲伤,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被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该公司停止对雇员进行基因缺陷检测。
这是美国首例与工作场、基因隐私和基因歧视有关的法律纠纷案。
诚如人们时下习惯于用“双刃剑”来描述全球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样,基因技术发展,同样也未逃出科学进步与传统道德相互冲突的困局。
而上述两则新闻,正是这一困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
毫无疑问,人类基因图谱的精确绘制,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
如果说19世纪的科学家用元素周期表描述世界,为20世纪的科学革命铺平了道路,那么现在的基因解码一定会在21世纪掀起生物和医药领域里的革命。
科学家们已在着手确定每个基因及其功能,而以往的治病方式也可能将因之而改变。
人类将能以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来衡量人体的健康,毋须等到真正患病。
正因为如此,有人担心,今后可能会发生因基因异常而歧视某人的现象。
道德家们则更忧虑依据基因而判定一个人的性质和成败。
所以,有科学家呼吁,有必要教育医生和公众,让他们知道基因知识有哪些极限。
毕竟,人不只是一堆基因那样简单,换句话说,人类绝非各种基因加起来的产物。
基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基因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与人体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
尽管人类已破解了基因图谱,但现在距离认识基因彼此之间的关系仍然很遥远。
人体内有1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里数万个基因,它们彼此间发生怎样的作用,产生怎样的结果,人类恐怕永远也都不会知道。
问: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何避免基因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人类研究的重要课题。
B.基因的检测与修补将会成为主要的医疗手段。
C.两个基因之间,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它有可能成为人类永久之谜。
D.与网络技术一样,在基因技术的发展中,也必然出现许多与之相关的新概念。
答案:C
解析:文章二、三段以对比的方式给人们推出了两项新闻,既“高兴”又“悲伤”;第四段有“双刃剑”一比喻说法,第七段中“担心”“呼吁”等都表明了基因技术的发展既有其科技上的突破,也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其研究将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A 项推断正确。
文章第六段谈到“以往的治病方式也可能将因之而改变”,结合文章内容,自然应是运用基因技术进行治疗。
因此B项的推断也是有其根据的。
C项推断是错误的,文章最后一段说人体有许多细胞,细胞中又有许多基因。
它们的整体关系因为数量巨大而变得十分复杂,并非指几个单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此项中“两个基因之间”是错误的。
D项中的内容虽然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说明,但从一项高科技的研究,并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