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质量分析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质量分析课后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质量分析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次期中考试从整体上看,这张试卷得高分的不多,但60--80分的较多,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
80分,或许达到了出卷者的意图,但却使许多家长感到失望,也使任教的教师感到惭愧。

在一般人眼里,一年级学生应考个九十来分那才算正常,而大部分只有七、八十分真有点接受不了.不理想之一是平均分不高,之二是优秀率不高,不理想之三是有十人不及格.我认真仔细分析了的试卷,发现三种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计算方面的失分率达到了37.25%。

特别是在进位、退位加减法计算上失分更大。

其计算失分主要表现在:
1.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还没有学习,好学生还能行,差生答的一塌糊涂.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读题,分析题的能力弱,十分率较高.
3.还有最低级的错误是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也会出错。

基于以上的错误,是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书写上的习惯。

如,数学阿拉伯数学的认真书写;列竖式时数位要对齐;个位满十要向十位
进一,要有进位标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要有退位标志等。

(2)认真检查的习惯。

可以先估算,再口算,再列竖式计算。

(3)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的符号,再计算。

2.每天练一练,强化口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量进行一些口算训练。

口算具有花时间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等特点。

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形成技能。

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

在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

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争;把练习变成小游戏;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小学数学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总结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为更加有效地调控和管理教学过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依据,现对本次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中检测进行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紧扣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数图形中的学问、小数乘法和观察物体几个部分内容进行命题,其中小数的加减法、认识图形以及小数乘法占的比例较大。

一、试题成因及分析:
1、第一大题:“对号入座”认真填。

总分:1250分,失分:317分,失分率:25.36%。

错误较多
的题目:
(1)一个数由6个十和12个百分之一组成的这个数是(),很多学生写成6.12。

(2)单位换算:46克=()千克1吨6千克=()吨,部分学生写成46克=0.46千克1吨6千
克=1.06吨。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70,它的一个底角是(),部分学生写成110,写出两个底角的.
度数和。

(4)在第8小题“观察图形分一分”,总共有12个图形,但很多学生找“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没找完。

我认为,这些题目其实不是很难,只是学生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导致大量失分。

2、第二大题:“择优录取”用心选。

总分:250分,失分:38分,失分率:15.2%。

选择题中错最多的是第1小题:下面的数与3.40最接近的是()①3.41②3.402③3.399很多学生填①。

3、第三大题:“神机妙算”巧、对、快。

总分:1800分。

失分:331分,失分率:18.39%。

本题
包括直接写得数、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小数加、减、乘法的计算,以及对运算定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掌握。

在脱式计算中,有一题
“2.3+7.7×0.4”很多学生把2.3和7.7相加,再乘0.4。

尽管这类型的题目在平时已有接触,但此次失分也不少。

除这一题以外,其它的计算题失分主要是不够认真导致,因此,这一大题失分也较严重。

4、第四大题:动手实践真有趣。

总分:500分,失分:20分,失分率:4%。

这一大题里有(1)在点子图上画出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2)已知三角形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

这一大题学生做得还可以,失分较少。

5、第五大题:解决问题我能行。

总分:1200分,失分:256分,失分率:21.33%。

解决问题的6题中,第2小题“一张课桌54.6元,比一把椅子贵12.8元,买一套课桌共要多少元?”原本一道较简单的题目,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只是算出椅子的价钱,没有算出一套课桌的钱,导致
失分。

第6小题,“香蕉每千克1.80元,苹果每千克2.80元,梨每千克3.20元”有一部分学生较粗心,没仔细看所要求的水果的单价,而是混淆了,导致整题错误失分。

其余的失分都是在计算上。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基础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口算正确率和速度。

(2)强调估算的必要性,重视教给验算的方法,督促学生切实认真进行验算。

(3)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理清解题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做到“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及时与学生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加强对“后进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和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平时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思考,然后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进行反思与评价。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一、填一填:存在问题如下:
第1小题,看计数器写数,部分孩子读数写数分不清,弄反了,平时还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第2小题,数小棒填空。

个别不认识字,把“根”当成“捆”导致出错。

第7小题:一张20元可以换()张5元。

有孩子因为不会换而出错,生活经验较少。

第8小题:辨别方向是本册教学的难点。

应该练习生活让孩子多多练习,这样才能减少错误率。

第10小题:数图形,两个班级大约有10个左右的孩子因为数错了导致失分,平时还要培养孩子
们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二、选一选:
失分集中在第2题,每个班都有接近一半的孩子出错,再加上分值较高,每题3分,因此此题失
分严重。

分析原因,孩子们对“各拿”了2张不理解,以为是共拿2张,因此导致出错。

这种类型题平时
练习忽视了,因此导致失分较多。

三、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因平时口算练习抓的比较紧,失分较少。

2、用竖式计算,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横式漏写得数,二是计算错误。

还需要平时培养孩子们
仔细做题的好习惯。

四、解决问题
主要存在问题:
1、忽视了已经改的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跳绳14元改成了10元,在做题过程中,部分孩子还用
14来计算,导致出错。

2、谁比谁多多少?和谁比谁少多少?这两类减法问题个别孩子不知道用减法计算,而用加法计算了,也有同学是读题走马观花,不细致,出现错误。

3、找错信息或抄错数。

个别同学学习习惯欠缺,静不下心来,以至于找错信息或找对信息却抄错
了数,因此出错。

今后采取的措施:
1、重视学生平时上课听讲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听、会看、会说、会记,
力求使学生的马虎降到最低。

2、加强学生口算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口算教学和计算能力的教学,计算尽量要做到仔细,不错数,平日要加强训练,力求使计算题失分达到最低。

3、在平时的训练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能力题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本学期预期的教学效果,有大半数学生考出了较好的成绩。

情况如下:全班人数34人,最高分100分,最低分40。

二、试卷及学生答题分析:
本次试卷共有五大题,各种题型都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整个试卷体现“数学即生活”的理念,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问题。

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成绩不够理想。

第一大题填空。

对于位置有个别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有看错图形的和分不清方位的,还有就是
相邻数的填写有及个别的没有填对。

第二题,猜价格,个别学生没有理解题意,对于“接近”不理解,少多少也弄不清楚,因此在选择中出错。

第三题,统计。

这次的和以往的不一样,先是让先是对出正确的判断,然后进行统计,如果学生
马虎或者算错就会统计出错,做后面的题目也就相因出错,具有连贯性,在就是让学生吧错题改过了,有的学生不明白题意在就是自己计算也出错了。

第四题,解决问题。

主要是计算还没有过关不太熟练有算多算少的现象,其次就是对于钱的兑换
和找零中,尤其是要退位的那种如5元买物品4元8角找回多少,学生很多都是1元2角,在就是算
式对了,结果算错的现象。

三:措施
针对本次期末考试学生的考试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的同时注重拓展提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是问题;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好教材中知识与课改的结合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后积极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及时给学生补课,查缺补漏,找寻他们身
上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尽快赶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试题分析:
06——07第二学年四年级期中数学质量检查由矿区教研室统一命题。

从试题的角度来看,本次试题集中检查了学生对简便运算的应用和计算能力的测试。

包括:直接写得数,简便计算,脱式计算和应用题。

从题型和题量来看,体现了二个字“活,灵”,看似简单的计算题,考察了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对如何计算的判断和分析,既考察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还考察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从题的数量来看,侧重考察了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第二单元只体现了1分的题。

位置和方向,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占据了尽5课时的内容,而这个单元的内容又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密相联,我们只拿一分的题来考察,是否比例不当。

试卷分析:
1、学生对乘法分配率掌握不够扎实。

如,填空的6小题,要求用字母表示乘法的分配率,有些学生就把结合率和分配率混为一谈,还有,简便计算的一小题:(250+25)×40考察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应用,结果学生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用分配率,而是直接计算。

2、脱试计算还不过关。

如,直接写得数:9×5÷5×9,有35人计算得1。

这些学生不是先观察分析此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是一看前面有9×5后面也有5×9,然后相除得1,在这对于同级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头脑里没有印象。

再有,(841—41)÷25×4,有40%的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它的运算顺序而是25和4能结合成100,这样简便,而没有去认真分析这两个数字能否结合。

学生这种先分析、判断,再动手的学习习惯还有待加强。

3、学习态度不够严谨。

如,填空题的4小题,学生都知道应用了交换率和结合率,但没有强调是什么交换率和结合率,这种对学习不负责的态度全年级有27人。

还有,简便计算:
125×25×32=125×8×25×4=1000×100,都知道125和8结合为1000,25和4结合为100。

却忽视了小括号的应用。

脱试计算中,凡是小括号里有两极运算的,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出第一步先算什么,在接下来的计算中把小括号丢掉在学生中大有人在,以此造成丢分的学生占80%。

这个数据反映出我们的教学在注重知识传授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如,应用题的第二个,求一共行了多少米?这里的一共包括先走的4小时和再走的2小时,有些学困生就理解为。

再行的2小时。

还有,第三小题,对于条件:“玉米比大米、面粉的重量的总和少30吨,包含两层含义的条件学生在理解中,只强调后面那一层的意思,既少30就是减去30,而到底是谁减30?不清楚,而他影响最深的是:面粉是大米的2倍,就用2倍的大米去减30。

这样的学生占全年级20%。

最后一题,对于50×46—38×46和(50—38)×46,学生认为是同一题分配率的不同体现,而忽视这是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也就是说,乘法分配率的应用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学的思考:
在本次简便计算中,有这样两题:
1、(250+25)×40=275×40=1100
2、(10000—1000—100—10)÷10=8890÷10=889,
谁又能说学生的这两种方法不简便呢?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答案:
1、(250+25)×40=250×40+25×40=1000+100=1100,
2、(10000—1000—100—10)÷10=10000÷10—1000÷10—100÷10—10÷10=1000—100—10—1=889,
第一题,学生一眼就能看出250+25=275而275×40又可以看成是275×4,自然也易口算;
第二题,我们用分配率的形式展开后得到1000—100—10—1,谁又能说它比10000—1000—100—10更简便呢?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简便、快捷且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对于以上两题来说,它给出的数字的特殊性,是否一定用分配率就是最减呢?不用分配率一样能达到简算就一定错吗?新教材倡导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决途径,为什么在我们的考试当中不能体现这一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