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阶段检测题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阶段检测题一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玉鼠去,金牛至,贺岁夜无眠;举金博,对玉鹏,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9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鼠”“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答案:B
解析:本题以一条流行短信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的理解。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鼠”“牛”与农业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才会出现它们与农历纪年的相配。

2.(2009年广东实验中学模拟)楚汉战争时,有“米石万钱”的记载,而据《太平御览》,汉文帝时,谷价至于石数十钱。

后甚至有“每石粟至十余钱”的历史记录。

导致粮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劳动积极性的大幅提高
B.汉朝正确的农业政策
C.农耕经济的不断发展
D.战争期间粮价上涨,和平时期降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不
断发展才出现材料中的情况。

3.(2009年临沂模拟)右图是北京天坛祈年殿——古代封建
皇帝在此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B.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迷信色彩浓厚
C.五谷丰登是占代农民的美好愿望
D.从农民的利益出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古代封建皇帝在天坛祈年殿祭天并祈祷五谷丰登,其根本出发点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农民的利益。

4.2008年7月28日,“奇迹天工—一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在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中国科技馆开幕,这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协联合主办,重新定义的新“四大发明”——丝绸、青铜、造纸、印刷和瓷器首次亮相。

下列关于新“四大发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古代造纸流程图丝绸方巾商代青铜器宋代官窑瓷器
A.甘肃放马滩西汉墓出上的纸质地图。

说明西汉时期纸是专门用来绘制地图的
B.明代嘉兴的一些机户使用新式“花楼机”,专用于织纱绸,大大提高了丝织品的质量C.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在夏朝时就被大量用于制作农具、礼器、兵器
D.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了著名的粉彩瓷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与史实不符;夏朝只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故C 项错误;粉彩瓷是在清代出现的,故D项错误。

5.“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反映了()
A.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如“驼铃、桑麻”等及波斯与东国(即中国)的交易可知反映了丝绸之路发展的史实。

6.(2009年深圳模拟)《战国策》载:“(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

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毅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上述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有()
①经济交流频繁②城市规模扩大
③齐国是当时的霸主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A.②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材料中所表述的关于城市变化与工商
业发展的状况,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工商业的发展繁荣。

①③在材料中则没有反映。

7.(2009年通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在“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有关史实的记忆与理解。

本题可用排除法。

出现独立的商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商业市镇和工场手工业出现是在明朝。

宋代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

8.有一部讲述某处商帮商人情感世界的黄梅戏电影,其中有下面一段歌词:“我是一只雁,南来北往任邀游;我是一朵云,飞来飞去遍九州……浪迹商海暂分手,我心永远系徽州系徽州!”如果让你给这部电影选个名字,那么下列最恰当的应是哪个()
A.《晋商情缘》B.《浙商情缘》C.《徽商情缘》D.《苏商情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黄梅戏、徽州等,不验证判断出歌词描写的是徽商,所以答案为C。

9.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搜集了下列信息。

不正确的是()A.秦汉以来,统治者大多重农抑商
B.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市
C.宋代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明清时期,农产品尚未进入市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的把握能力。

A、B、C三项表述均符合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有关史实,而D项结论不符合史实。

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10.(2009年巢湖模拟)《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与这一历史现象关联最为紧密的图片是()
A.司母戊鼎B.废井田,开阡陌C.曲辕犁D.交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封建生产关系确立后,由于土地私有,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只有B选项体现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故答案为B。

11.(2009年广州模拟)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

这种现象与下列哪种情况最为相关()
A.防止由于人口流动而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政府赋税、谣役和兵役的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的农业水利工程D.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的兵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腐朽、各种矛盾的激化,而不是由于人口流动,排除A;B包含了C、D的内容,所以选B。

12.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哪些信息()
①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②中国原始农业较为发达
③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④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在此时已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

从图中农具的不同用途及农业的
名称可以看出②③正确,①④在图中体现不出来,故选C。

13.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
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市”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的管理相当严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归纳、分析理解能力。

汉代的“市”集中贸易,四面建有门、墙,长安共有“市”九处,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和管理。

故B项不符合题意。

14.(2009年宿迁模拟)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草市是指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A、C、D三项叙述均不符合题意。

15.(2009年浙江五校模拟)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也会有差异。

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认识。

下列用词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侵犯;发现;文明相遇B.文明相遇;发现;侵犯
C.发现;侵犯;文明相遇D.发现;文明相遇;侵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欧殖民者侵略美洲,同时客观上冲击了美洲的落后文明,使人类文明开始走向整合,因此C项正确。

1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各大洲的状况及环球航线等信息可知,此图最早出现在新航路开辟后,而环球航行是在1519-1522年,因此选C项。

17.(2009年青岛模拟)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答案: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时西欧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中国仍是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形态的差异注定了航海上的影响的大小。

18.1524年,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班牙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夺了巨额财富
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西班牙打败荷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答案:B
解析:A、C、D不符合16世纪西班牙的史实;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财富,建立起封建性的庞大帝国,故B项正确。

19.(2009年上海模拟)“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A.西班牙B.葡萄牙C.美国D.英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各国发展的影响。

由“1500年”这一时间可判断当时处于地理大发现时代,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可知,英国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位置,后来在殖民扩张中占尽先机,成为世界殖民大帝国并得到迅猛发展,而西葡最终衰落下去,美国当时还未成立,故D项正确。

20.(2009年镇江模拟)某欧美剧作家在他的一部最新电影剧本中描写了19世纪中后期的伦敦,你认为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A.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B.瓦特给远在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说自己在蒸汽机研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C.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D.不时有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
答案:B
解析: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在18世纪80年代,与本题时间不符。

故选B。

21.(2009年姜堰模拟)“N作为工业动力,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能源,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传输和控制能量最理想的方式,使人类获得了一种以光速传输信息的载体。

能量和信息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主题N将长久地陪伴人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

”这里的“N”是指()
A.蒸汽机B.电能C.太阳能D.内燃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由这种能源推动新兴工业发展,能方便传输,可判断此种能源是电能。

22.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一百年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
①脚穿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上
②通过手机询问比赛时况
③乘坐轮船或汽车赶往比赛城市
④在比赛地可以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100年前是20世纪初,那时只出现电话,没有手机,排除②项选D。

23.(2009年宜昌模拟)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

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

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中的“时髦”指的是()
A.巩固清朝的统治B.兴办团练
C.学习西方的技艺D.学习西方的政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咸同提间”可判断是指咸丰、同治时期。

“湘乡曾姓者”指曾国藩,“洋务清火汤”是指洋务运动。

综上分析,“时髦”指学习西方技艺。

24.右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
的含义是()
A.借用西方洋枪队B.引进外商企业
C.引进西方近代科技D.引进洋枪、洋烟
答案:C
解析: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统治,因此漫画中的洋枪、
洋炮代指的是西方近代科技。

25.(2009年柳州模拟)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
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
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
年。

”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表现在()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是指洋务运动,据洋务运动的有关史实可知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四题,50分。


26.(13分)中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手工业素称发达,二者在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足以令同人自豪,时至今日仍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找到的一些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汉代犁耕法汉代耦犁唐代曲辕犁材料二2008年5月,继在广东省阳江发现了“南海一号”后,又一次发现了古代商船“南海二号”。

考古专家初步推断,船上有文物上万件。

目前出水的近200件瓷器,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风格古朴,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其中10件可定为馆藏三级文物。

这批瓷器主要是广东粤东地区民窑产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海上贸易和广东陶瓷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4分)
⑵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至少两个角度)(6分)
⑶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明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3分)
答案:
⑴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人力到畜力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相当完善。

⑵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如从耒耜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器的演变。

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从开沟排水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

(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⑶青瓷、白瓷、青花瓷等。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

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请回答:
⑴概括材料一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

(3分)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3分)
⑶从材料三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3分)
⑷材料四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3分)
答案:
⑴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

⑵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

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

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

⑶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

政策:重农抑商。

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

⑷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人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

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28.(2009年江苏模拟)(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一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一《中国古代史》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5分)
⑵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⑶“市”的发展、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5分)
答案:
⑴“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范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⑵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12月,在北京政协会议上,毛主席说:“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一新华网材料二大清国江苏省的镇江最近又建起了两家缫丝厂,现代化的厂房矗立起来了,厂内安装了最新型的机器设备。

这些机器设备完全由上海一家清国公司的工程师按照外国先进的模式自己制造出来。

—一《帝国的回忆—一〈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材料三1931年以后,民族工业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以棉纺织业为例,东北这个重要市场已经完全丧失,华北市场也随即落入了日寇之手,以汉口为中心的华中市场也成了倾销棉纱
的场所,华商纱厂的市场越来越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请回答:
⑴毛泽东为什么对张之洞作出如此高的评价?(4分)
⑵材料二透露出有关19世纪末中国的什么信息?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这两家企业应该具有怎样的性质?(6分)
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引起材料三中民族工业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哪些?(2分)
答案:
⑴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民用工业汉阳铁厂,并由此引进了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对中国控钢铁工业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⑵信息:19世纪末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进一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

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东北市场的独占和对其他地区的商品倾销;1929-1931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