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期中生物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小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发现在视野内出现了污点,她确定污点是否在目镜的方法是
A.转动反光镜B.移动装片C.转动目镜D.转动物镜
2.有一种山羊,由于羊绒细长柔软,是纺织原料之一,因而,放羊的数量持续上升,但山羊不仅采食草,灌木和树叶,而且有连根一起刨食的习性。

结果,随山羊数量的激增,草原和灌木林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草原沙漠化现象。

这个事例说明生物()
A.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
B.能够影响环境
C.不能适应环境
D.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了反应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水B.阳光C.温度D.空气
4.“人的皮肤出汗”“植物落叶”,这些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D.具有生长和繁殖现象
5.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如图为动物体细胞某项生命活动示意图,下列关于此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此过程为细胞的生长过程B.此过程为细胞分裂过程,先后顺序是c→b→a
C.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完全相同D.细胞分裂的结果是增加了细胞的数目
6.下图是细胞构成动物体的流程图,其中1, 2表示生理过程,a-d表示结构层次,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1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复制B.2过程使细胞种类增多
C.c是由不同的b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D.人体的皮肤对应的是d
7.在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体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如下表所示,则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生物体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
0.0570.51580.39
度(ppm)
A.A→E→C→B→D
B.D→B→C→E→A
C.
D.
8.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生物种类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0.140.0840.0030.620.012
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问下列哪一条食物链是正确的()
A.C→B→E→A→D B.E→D→C→B→A C.D→A→B→C→E D.C→E→B→A→D
9.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①是生产者,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
B.②和③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图中的食物链是①→②→③→④
D.图中若②全部消失,③就无法生存
10.下图是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关结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菜豆种子的胚由图甲中的1、2和3组成
B.图甲中最先突破种皮的是2
C.图乙中的A是由图甲中的1发育成的
D.图丙中的a是吸水的主要部位
11.如图是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示意图,据图进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中结构①②③④共同组成种子的胚
B.乙图中的a和b是由甲图中的①发育成
C.丙图中的结构B和C可以使根不断长长
D.丁图中的③将来可发育成乙图中的结构b
12.某同学构建了下列关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特点的分类关系图。

请指出甲、乙、丙依次代表()
A.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13.诗句中蕴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彰显出自然之美、生命之美。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A.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B.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4.下列关于草履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活在水中B.由一个细胞构成
C.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D.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5.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从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的原因是
A.表层含氧量高,草履虫比较集中
B.表层营养丰富
C.草履虫有趋光性,分布在表层
D.草履虫身体轻,漂浮在表层
16.观察如图,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该图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B.①到②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C.③和④所示的细胞群属于不同的组织
D.④可以进一步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组织
17.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看,下列两种图分别对应的层次是()
A.组织器官B.组织系统C.器官个体D.器官系统
18.如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请选出正确的操作顺序()
A.A→B→E→G→F→D→C B.A→E→B→G→F→D→C
C.E→A→B→G→F→D→C D.E→A→B→G→F→C→D
19.图是某植物细胞结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结构④中
B.植物特有的结构是②⑤⑥
C.切西瓜时会流出红色的汁液,这些汁液来自结构③
D.植物细胞分裂时,先是结构①一分为二
20.如图是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号④表示的结构是细胞核B.标号①③⑤所示结构是植物细胞具有的
C.标号②所示结构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D.标号①所示结构是细胞膜,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21.图 1 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光时,可直接转动[③],使其对准通光孔
B.观察时转动[⑥],可使镜筒大幅度下降,左眼应注视[①]
C.图 2 视野中出现气泡的原因,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
D.向下方移动临时玻片,可将图 2 中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22.下图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为()
①②③④⑤
A.③④⑤②①B.③④⑤①②C.④③⑤②①D.④③⑤①②23.某同学用银边天竺葵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则对照应选择()
A.甲和乙B.甲和丙
C.乙和丙D.不需要对照
24.图所示为四种不同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细胞的形态不同,功能也有差异
C.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
D.都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5.如图所示为绿色植物叶的横切面示意图,①和⑦所指的结构分别是()
A.叶肉、叶脉B.上表皮、气孔C.筛管、叶肉D.叶肉、气孔26.下列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的是
A.B.C.D.
27.下列关于各植物类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藻类植物靠叶进行光合作用B.苔藓植物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检测植物
C.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D.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
28.请分析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问题:
(1)图一中,制作临时装片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

(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图二所示细胞的显著区别是前者具有______。

(3)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______,以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滴上,这样可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______而影响观察。

(4)碘液染色后,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是______。

(5)欲使视野里模糊的细胞图像变得更加清晰,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_准焦螺旋。

29.如果一棵树的树皮被环剥一圈儿,不久会发现以下情况不属实的是()
A.树就会死掉B.树的切口处上方长出结瘤
C.根无法得到有机养料D.树还可以正常存活生长
30.“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第一步把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A.储备光合作用的原料B.提高光合作用的产量
C.消耗叶片的叶绿素D.使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二、实验探究综合题
31.下面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和能量流动。

请据图回答:
(1)在生物学上,把草、兔、蛇等影响鼠生活的因素称为___________。

(2)图一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生物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___。

(3)图二中的甲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_____。

(4)写出图一中消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图三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之一是能量沿食物链___________。

(5)图三中的A在图一生态系统中对应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它通过[ ]___________(填序号和生理过程),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地维持了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_。

(6)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打算怎么做?___________。

32.下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其中制造的__________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类被大量捕杀后,虫的数量并不会无限制的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

(4)为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农民在农作物上喷洒农药。

这些农药还可以随着雨水进入水体,再进入虫鸟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不同生物体内农药的积累量,会发现鸟体内农药积累量明显______(填“高于”或“低于”)虫。

说明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时,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__________不断积累,危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33.春天是桃花开花的季节,桃树的果实是人们夏季喜爱的水果。

下图是桃的一生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花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___,其结构中_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是最重要的部分,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关系。

(2)当花的各部分成熟以后,要结出果实,还必须经过___________这两个生理过程。

(3)水蜜桃果大、味甜,其鲜嫩的“果肉”是由___________(填名称)发育而来。

(4)春节刚过,小明同学就把自身具备萌发能力、不在休眠期的桃的种子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里,一个月都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4.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
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写完整。

(1)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中央处放10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

如果在铁盘中央放1只鼠妇_______ (填“能”或“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我们视野中能看到污点的位置只有目镜、物镜与玻片标本。

【详解】
判断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先转动目镜如果污点动说明在目镜上,如果污点不动,说明不在目镜上;然后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说明在玻片标本上,如果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在实验中移动目镜,如果污点动说明在目镜上,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2.B
【分析】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同样生物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蚯蚓的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

除了积极影响外还有不良影响,例如,大量蝗虫会啃食当地很多植物,破坏当地环境。

【详解】
山羊对人类生活有很多经济效益。

但是山羊过度饲养后,由于在吃一些植物时有连根一起刨食的习惯,草原中的一些植物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甚至草原会因此沙漠化。

山羊的这种行为会严重影响环境。

因此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故选B。

【点睛】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3.C
【详解】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等。

详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根据诗句中“水暖”二字可知,主要描述的是温度对鸭生活的影响。

故选C。

点睛:理解诗句,找到非生物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4.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无机盐等废物的特征,植物的落叶也会带走部分废物,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的特征。

理解掌握生物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5.D
【分析】
(1)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体积的增大。

(2)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膜在中央的部分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使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3)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详解】
A.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体积的增大,故此为细胞的分裂过程,A错误。

B.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膜在中央的部分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使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可见此过程为细胞分裂过程,先后顺序是a→b→c,B错误。

C.图示表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不能表示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膜在中央的部分从四周逐渐的向内凹陷,使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新细胞。

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其分裂过程为: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形成两个新细胞。

所以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生长导致细胞体积的增大,D正确。

故选D。

6.D
【分析】
(1)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2)由图可知:1细胞的分裂、2细胞的分化;b是组织、c是器官、d是系统。

【详解】
A.1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染色体进行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细胞的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DNA也进行复制并均分到子细胞中,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它们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也是一样的,A正确。

B.2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细胞群,使细胞种类增多,B正确。

C.c是器官,是由不同b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而成,C正确。

D.人体皮肤是器官,对应的是c,d对应的是系统,D错误。

故选:D。

【点睛】
掌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7.D
【分析】
食物链定义: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捕食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捕食者。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化学物质在沿着食物链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生物富集作用,即每经过一种生物体,其浓度就有一次明显的提高。

所以,位于食物链最高端的人体,接触的污染物最多,对其危害也最大。

【详解】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低有毒物质越少,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越多。

从表格中看出各生物体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含量从少到多依次是A0.05、E0.39、C0.51、B7、D58。

其中E0.39、C0.51有毒物质浓度差不多,可
能营养级别相同。

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故选D。

【点睛】
掌握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是解题关键。

8.D
【分析】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

由图表中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可知:D>A>B>E>C,因此C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E第二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A第四营养级,D第五营养级。

食物链的起始部分是第一营养级,然后依次是第二营养级,第三······所以这五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为:C→E→B→A→D。

【点睛】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积累现象。

9.C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图中,①生产者、②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详解】
A.图中①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正确。

B.②和③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①,因此②和③在生态系统成分中统称消费者,正确。

C.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④,因此根据图中的捕食关系写出的一条食物链是①→②→③,而不是
①→②→③→④,错误。

D.如图生态系统中,假如②全部消失,③就失去了食物的来源,无法生存,正确。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

10.D
【分析】
观图可知,甲图中1是胚轴、2是胚芽、3是胚根、4是子叶、5是种皮;图乙中A是茎和叶、B是子叶,C是连接根和茎的部位、E是根、D是种皮;图丙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c是分生区、d是根冠。

【详解】
A.菜豆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和胚,胚由1胚轴、2胚芽、3胚根、4子叶组成,A错误。

B.种子萌发时,3胚根最新突破种皮,发育成根,B错误。

C.图乙中的 A 茎和叶是由图甲中的2胚芽发育成的,C错误。

D.图丙为根尖的结构,a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D正确。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种子萌发的过程,根尖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11.A
【详解】
种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甲图中①是胚芽,②是胚根,③是子叶,④是种皮,A错误;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乙图中a是叶,b是茎,所以a和b是由甲图中的1胚芽发育成,B正确;丙图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 C是分生区,D是根冠,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产生新细胞、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有关,C正确;丁图中的③是芽轴,将来发育成茎,所以丁图中的③将来可发育成乙图中的结构b茎,D正确。

12.D
【分析】
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详解】
藻类植物的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是最低等的一个植物类群;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无法支持很高的地上部分,虽然有了茎和叶,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不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其利用,所以苔藓植物比较矮小;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根能吸收大量的水和无机盐,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大量的营养物质供植物生长利用,蕨类植物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因此,分析上图可知:甲无根、茎、叶的分化,是藻类植物;乙有茎和叶分化,但茎、叶内无输导组织,所以是苔藓植物;丙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有输导组织,所以是蕨类植物。

故选D。

【点睛】
熟练掌握各类群的主要特征,仔细分析题意,即可解答。

13.C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并能正确运用。

【详解】
A、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个体,即使是多细胞个体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因而植物体呈现绿色,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将湖水染绿。

故“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描写的生物属于藻类植物类群,A不符合题意。

B、苔藓植物有茎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只有假根,植株矮小。

所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描写的生物属于苔藓植物类群,B不符合题意。

C、“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思是大雪压迫松树,松树越发挺拔劲,郁郁葱葱。

描写的生物属于裸子植物类群,C不符合题意。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讲的是被子植物,其特征是种子外有果皮包被,D不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植物的分类。

14.C
【详解】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活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15.A
【分析】
草履虫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是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

【详解】
培养液表层的液体与空气接触,因此在培养液的上层溶解的氧气多,下层溶解的氧气少。

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所以草履虫都集中在培养液的表层。

因此在“观察草履虫实验”中,从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培养液的原因是表层含氧量高,草履虫比较集中。

故选A。

16.D
【分析】
(1)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2)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细胞群,我们把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之为组织。

【详解】
A.①到②细胞分裂的过程,②到③④是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

B.①→②细胞分裂的过程,染色体先进行自我复制,然后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B正确。

C.③是保护组织,④是输导组织,③和④所示的细胞群属于不同的组织,C正确。

D.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它组织。

④输导组织不能再进一步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组织,D错误。

故选D。

【点睛】
理解掌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7.D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胃,属于器官层次;②是呼吸系统,属于系统层次。

【详解】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形成系统。

所以,①是胃,属于器官层次;②是呼吸系统,属于系统层次,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人体的结构层次。

18.A
【分析】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有:擦、滴、撕、展、盖、染、吸。

【详解】
A是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B是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E是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G是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F是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D是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

C是吸,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A→B→E→G→F→D→C。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对方法步骤、操作要点、注意事项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