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加拿大卡勒顿大学诺曼·帕特森国际事务学院.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资料

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资料

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资料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国际关系考研专业课,我整理了一份综合的资料,包括参考书籍、论文资源、学术期刊等。

这些资料涵盖了国际关系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考生们全面理解和掌握国际关系专业知识。

一、参考书籍1.《国际关系学导论》——罗伯特·奥基尔这本书是国际关系学的经典教材,系统介绍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概念、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对于考生们全面了解国际关系学科起到重要作用。

2.《国际政治与世界秩序》——约翰·贝耶斯这本书主要阐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概念,涵盖了国家利益、国际制度、国际冲突等重要议题,对于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加深对国际政治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3.《国际关系理论导论》——安德鲁·海登该书系统介绍了国际关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对于考生们理解和分析不同理论框架下的国际关系问题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二、论文资源1.《国际关系学术论文选读》这本书收录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学术论文,涵盖了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多个研究方向。

考生们可以从中了解国际关系的前沿研究动态,同时借鉴学术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2.各大高校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网站不同高校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网站上通常会有研究成果的发布,包括教师的学术论文、项目研究报告等。

考生们可以通过搜索相关高校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网站,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学术期刊1.《国际问题研究》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的权威学术期刊,囊括了中国学者对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贡献。

考生们可以定期阅读该期刊,了解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成果。

2.《外交评论》这是中国外交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涵盖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考生们可以通过阅读该期刊,了解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术脉络。

四、在线学习资源1.中国大学MOOC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有一些与国际关系相关的在线课程,如《国际关系概论》、《国际经济学》等。

国际关系学词汇中英文对照

国际关系学词汇中英文对照

【国际关系学词汇中英文对照】一、第一次论战: The First Debate乌托邦自由主义VS. 现实主义 Idealism VS. Realism乌托邦自由主义(Utopian liberalism)现实主义(realism)伍德罗威尔逊 & 约翰莫里 From Wilson @ Murry : Exponents of Idealism韦伯卡尔 & 摩根索 & 基辛格 From Weber.Carr @Morgenthau @Kissinger: Exponents of Realism二、第二次论战:The Second Debate科学行为主义 VS. 传统主义方法: Scientific Behaviouralism VS. Traditionalism传统方法(traditional approaches)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多伊奇 & 阿尔克:From Deutsch @ Alker: Exponents of Scientific Behaviouralism怀特 & 霍夫曼:From Wight @Hoffman: Exponents of Traditionalism三、第三次论战:The Third Debate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VS. 新马克思主义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90年代分支:新古典现实主义 neoclassical realism,进攻现实主义offensive~,防御现实主义defensive~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社会学自由主义(sociological liberalism)相互依赖自由主义(interdependence liberalism)制度自由主义(institutional liberalism)共和自由主义(republican liberalism)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四、第四次论战:The Fourth Debate已经确立的理论传统 VS. 后实证主义方法已经确立的传统(established traditions)后证实主义方法(post-positivist)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规范理论:五、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The Reconstruction of Post-cold war IRT( IRT的四种理论传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国际社会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社会理论(International Society)国际政治经济学IPE(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Positivism女性主义:Feminism英国,北欧的国际关系理论:IRT in UK and North Europe国际关系基础理论:(1)国家利益论:Interest Theory(2)权力论:Power Theory(3)冲突论:Conflict Theory(4)均势论:Balance Theory(5)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Power Theory(6)博弈论:Game Theory(7)合作论:Cooperation Theory(8)体系论:System Theory(9)相互依赖论:Interpendence Theory(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11)国际机制论: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12)集体安全论:Collective Security Theory新发展(冷战后的国际关系理论)(1)软权力论:Soft Power Theory(2)地缘政治学:Geo-Economy(3)两枝世界政治论:Bifurcated World Politics(4)文明冲突论:Theory on Clash of Civilizations(5)国家安全新论:New Theory 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6) *和平论:Theory on Democratic Peace(7)世界秩序论:Theory on World Order(8)全球化论:Theory on Globalization。

加拿大留学国际政治专业的介绍-国际关系专业大学排名

加拿大留学国际政治专业的介绍-国际关系专业大学排名

加拿大留学国际政治专业的介绍:国际关系专业大学排名
加拿大国际政治专业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分四个层次: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一般规律。

它是国际社会和国际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一战后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社会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它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成分,对国际政治有重要指导作用。

其主要流派有理想主义学派、现实主义学派、新现实主义学派等。

加拿大本科段核心课程(core courses):
Fresh year(大一):
Political Theory I 政治理论
Political Theory II 政治理论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Politics国际政治简介
Sophomore Year(大二):
Introduction to Human Rights 人权简介
Labor American Politics加拿大政治
Judicial Politics 司法政治
Workshop in Media and Politics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Mass Media and American Democracy 大众传媒和加拿大民主
Logic of Collective Choice 集体抉择的逻辑学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Politics加拿大政治的种族
感谢您的阅读!。

学专业考研指南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概念解析

学专业考研指南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概念解析

学专业考研指南国际关系理论重点概念解析在当今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国际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等各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重点解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以助于考研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

一、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国际政治行为的自利性和力量政治。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是一个无法完全避免冲突的竞争性环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实力和权力的争夺来决定。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孔子、梁启超等。

二、自由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国际合作和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认为国际政治可以通过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和平与繁荣。

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伍德罗·威尔逊、凯因斯等。

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国际关系理论,强调国际关系的社会构建和观念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形成和演变不仅取决于国家的实力和利益,还受到观念、信念和认同等因素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韦德利等。

四、依赖理论(Dependency Theory)依赖理论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种非西方的批判性视角,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依赖和不平等。

依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是不平等的,发展中国家往往处于被剥削和被压迫的地位。

依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安德烈·古尔恩弗兰克等。

五、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战争与和平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核心的研究领域,也是国际关系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战争与和平的研究涉及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类型、国际冲突的解决途径等。

在和平保障方面,国际社会通过建立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和制定国际法来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安全。

六、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和趋势,指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和交流。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知识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知识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知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

它试图解释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根源以及国际体系的运行机制。

首先,我们来谈谈现实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斗争。

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它们追求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没有一个超越国家的权威来维持秩序,因此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来保障安全和生存。

现实主义强调权力的重要性,认为强国主导国际事务,弱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例如,在历史上,大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资源和影响力,经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与之相对的是自由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合作是可能的,而且通过国际制度和规范可以促进和平与繁荣。

国家并非仅仅追求权力,还关注经济发展、民主价值和人权等。

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多边机制可以约束国家的行为,减少冲突的发生。

自由贸易、民主制度的传播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都被视为促进国际关系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

建构主义理论则从观念和文化的角度看待国际关系。

它认为,国家的身份和利益不是先于互动而存在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国际规范、观念和文化对于国家的行为和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国际上共同努力制定相关的协议和政策。

在国际关系中,国际体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国际体系由国家、国际组织等行为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

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会影响行为体的行为。

例如,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与当今的多极化趋势,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国家利益包括安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利益因素。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原创)pp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原创)ppt



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 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 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 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 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The mainly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国际关系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阎楠
BASIC Profession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 conception 含义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inly include: 1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s




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是在一战后才开始发展的。

主流学者将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现实主义理论的先 驱,其他包括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也都进一步的阐述现实主义理论。同样地,自由主义也从孟德斯鸠、康 德和卢梭的作品里浮现,康德也常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了民主和平论的 人。 虽然当代定义的人权与自然法所定义的权利有着不小的差异,格劳 秀斯仍在人道的根基上阐述了人们应享有的普遍权利。 从20世纪直到现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对国际 关系的理论有重大影响。
Political relations
Economic relations
Cultural relations
Military relations
2 Theoretical Origins 理论渊源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search is beginning to develop in post-war.

国际关系英语专业术语(较完整)

国际关系英语专业术语(较完整)

缓冲国buffer state治国术statecraftcomprehensive power 综合国力双重国籍dual nationality东道国host country附庸国vassal stateprotectorate 保护国战败国 a defeated country卫星国satellite state战胜国 victorious nation中立国neutrality stated, neutral country永久中立国neutralized statedAxis Powers 轴心国不结盟国家nonaligned state缔约国 signatory state of the treaty (convention) hegemonic state霸权国策源国政治学political science比较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低级政治low politics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规模政治politics of scaleRealpolitik 现实政治官僚政治bureaucratic politics政治地理political geography政治化politicization政治精神心理学 political psychophysiology生态政治学ecopolitics政治精英political elitezero-sum game 零和游戏nonzero-sum game 非零和游戏game theory 博弈论two-level game or two-tier game双层博弈 paradigm 范式本土化localization不可逆转性irreversibilityconvention 常规解构deconstructionbalance of power 均势联系协定association agreementexclusivity排他性批判理论critique theoriesequilibrium 平衡globalization全球化identity 认同或特性外溢spill-overrelative gain相对收益absolute gain 绝对收益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效忠转移loyalty-transferring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public domain 公共领域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国家间交易成本 interstate transaction cost交易收益transaction benefit利益集团interests group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权利让渡transferring rightsanarchy 无政府状态constitutionalism宪政信息不对称 asymmetric information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交流理论transactionism复合相互依赖 complex interdependencecase study 个案研究理论体系theoretical framework辩证法dialectical method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alienation 异化物竞天择natural selectionpagan 异教徒证伪falsificationappeasement 绥靖不对称战略 asymmetrical strategy代议制政府 representative forms of government dependency theory 依附理论电讯革命 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遏制政策containment policy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非西方化dewesternization非线性nonlinearity功利主义哲学utilitarian philosophysupply-side economics供应学派经济学理性行为体模型rational actor model古典自由主义学派classical liberal schooldecentralization分散化乌托邦理论utopian theorynormative theory 规范理论value judgment 价值判断阶级斗争class strugglemirror image 镜像比较研究comparative study控制论cybernetic theory; cybernetics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跨文化比较分析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analysis边缘化marginalization确保摧毁assured destruction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同质文明[,hɔmə'dʒi:niəs, ,həu-] homogeneous civilizationhomogenization 同质化Heterogeneou 异质化[,hetərəu'dʒi:njəs]futurology 未来学文明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stheoretical foundation理论基础grand theory 大理论信息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意识形态冲突ideological conflictbarbarism 野蛮状态lobbying 游说nonwhite people 有色人种metaphysics 形而上学长周期理论long-circle theoryresource theory资源理论autonomous 自治case study 案例研究cyclical theory周期理论共同观念shared ideas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the nature of man人性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civil society市民社会ideology 意识形态智囊团brain trustbandwagon 搭便车autarky 自给自足, 闭关自守democratization民主化宪政民主constitutional democracy当代史方法current history approachend of history历史终结社会化socialization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xenophobia 仇外, 排外ontology 本体论Copenhagen School 哥本哈根学派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内化internalization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世俗化secularizationthink tank 思想库public goods 公共物品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非正式协议informal agreement关税减让tariffs reduction关税同盟Tariffs Union互惠reciprocity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工业时代Industrial Age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股票市场崩溃stock market clash浮动汇率floating exchange rate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外汇汇率currency exchange rategold standard金本位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economic determinism 经济决定论economic globalization经济全球化economic sanction 经济制裁经济周期economic circle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跨国公司 money laundering 洗钱能源危机energy crisisUruguay Round 乌拉圭回合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贸易平衡balance of trade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公债treasury bond中央银行central bankfree market system自由市场体系城市化urbanization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ustoms union 关税同盟emerging market 新兴市场滞胀stagflationnondiscrimination非歧视原则非关税壁垒 nontariff barriers (NTBs) package deal 一揽子交易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bourgeoisie 资产阶级民族自决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民族解放 national liberation种族问题racial issue民族身份ethnic identity种族冲突ethnic conflictgeopolitics地缘政治sea power 海权land power 陆权air power 空权Balkan 巴尔干Age of Exploration地理大发现时代 Geoeconomics 地缘经济学 Indochina 印度支那Formosa 福摩萨Pacific Rim 环太平洋地区 heartland 大陆心脏Latin American 拉丁美洲马六甲海峡Strait of Malacca大陆国家 continental countryKashmir 克什米尔地理位置 geographic locationSerbia 塞尔维亚破碎地带shatterbeltNetherlands 尼德兰Eurasia 欧亚大陆lebensraum 生存空间中心-边缘模式core-periphery modelGlobal North 北方世界Global South 南方世界人名Karl W. Deutsch 卡尔•多伊奇Francis Fukuyama 弗朗西斯•福山Hans J. Morgenthau 汉斯•摩根索Jean Monnet 让•莫内Joseph S. Nye 约瑟夫•奈Kenneth N. Waltz 肯尼思•沃尔兹Hugo Grotius 雨果•格劳秀斯Jean Bodin 让•博丹William Olson 威廉•奥尔森John Ikenberry 约翰•伊肯伯里Harold Nicolson 哈罗德•尼科尔森 《外交学》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 《意大利史》 Francesco Guicciardini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Henry Kissinger 亨利•基辛格Robert Gilpin 罗伯特•吉尔平Arnord Wolfers 阿诺德•沃尔弗斯Edward Karl 爱德华•卡尔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George Kennan 乔治•凯南Stephen Krasner 史蒂芬•克拉斯纳Paul Kennedy 保罗•肯尼迪John Ruggie 约翰•鲁杰Niccol Machiavelli马基雅维利John Mearsheirmer 约翰•米尔斯海默Adam Smith 亚当•斯密David A. Baldwin 大卫•鲍德温Thucydides 修昔底德Raymond Aron 雷蒙•阿隆Stephen Walt 斯蒂芬•沃尔特Martin Wight 马丁•怀特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Alexander Wendt 亚历山大•温特Brace Russett 布鲁斯•拉西特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让•雅克•卢梭Jean-Jaques Rousseau欧内斯特•萨道义爵士 《外交实践指南》 Sir Ernest SatowJohn Locke 约翰•洛克Jeremy Bentham 杰里米•边沁France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Hedley Bull 赫德利•布尔赫伯特•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George Canning 乔治•坎宁Socrates 苏格拉底Plato 柏拉图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Benedict de SpinozaDante 但丁Lassa Oppenheim 拉萨•奥本海约瑟夫•A•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Hans Kelsen 汉斯•凯尔森Voltaire 伏尔泰Montesquieu 孟德斯鸠John Courtney Murray 约翰•考特尼•默里Reinhold Niebuhr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John Dowey 约翰•杜威Denis Diderot 丹尼斯•狄德罗Erasmus 伊拉斯谟Ludwig Feuerbach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Homer 荷马Graham T. Allison 格雷汉姆•艾利森Tommaso Campanella 托马索•康帕内拉David Hume 大卫•休谟Jack S. Levy 杰克•列维Walter Lippmann 沃尔特•李普曼Quincy Wright 昆西•赖特Susan Strange 苏珊•斯特兰奇Richard Ashley 理查德•阿什利David Mitrany 戴维•米特兰尼Charles de Visscher查理•德维舍Michael W. Doyle 迈克尔•多伊尔John Hertz 约翰•赫茨Fredric Latzel弗里德里希•拉采尔鲁道夫•契伦Rudolf KjellenKarl Haushofer 卡尔•豪斯霍夫Nicolas Spykman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Sir Halford Mackinder麦金德Douhet 杜黑Alfred Thayer Mahan 艾尔弗雷德•马汉David Mitrany 戴维•米特兰尼Alexander Hamilton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Stanley Hoffmann 斯坦利•霍夫曼Kenneth W. Thompson 肯尼思•汤普逊Robert O. Keohane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Cox 罗伯特•考克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John W. Burton 约翰•伯顿Morton Kaplan 莫顿•卡普兰John Ikenberry 约翰•埃肯伯里Arnold Toynbee 阿诺德•汤因比弗朗索瓦•德•卡利埃 《外交的艺术》 Francois de CallieresAbraham de Wicquefort 亚伯拉罕•德•威克福 ,《大使及其职能》 Robbery Jervis 罗伯特•杰维斯Barry Buzan 巴里•布赞Joseph Grieco 约瑟夫•格里科Sigmund Freud 西蒙•弗洛伊德Jurgen Habermas 尤尔根•哈贝马斯George W. F. Hegal 黑格尔Immanuel Kant 伊曼纽尔•康德Walter Lippmann 沃尔特•李普曼Thomas Aquinas 托马斯•阿奎那Fernand Braudel 费尔南•布罗代尔凯尔•冯•克劳塞维茨Karl von ClausewitzChristopher Columbus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Auguste Comte 奥古斯特•孔德Herodotus 希罗多德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Richelieu 黎塞留John L. Gaddis 约翰•加迪斯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Oswald Spengler 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德国历史哲学家) Talleyrand 塔列朗Caliphate 哈里发斯大林Joseph StalinDwight D. Eisenhower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 Doctrine 艾森豪威尔主义Harry Truman 哈里•杜鲁门Truman Doctrine 杜鲁门主义Jimmy Carter 吉米•卡特Ronald Reagan 罗纳德•里根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斐逊Coolidge 柯立芝Monroe Doctrine 门罗主义Richard Nixon 理查德•尼克松Nixon Doctrine 尼克松主义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Woodrow Wilson 伍德罗•威尔逊Wilsonianism 威尔逊主义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Otto von Bismarch 奥托•冯•俾斯麦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仑•波拿巴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Augustine 奥古斯丁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梅特涅亲王Prince Metternich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阿拉法特Yassir Arafat凯撒Julius CaesarBrezhnev Doctrine 勃列日涅夫主义Abbas I 阿拔斯一世君士坦丁(拜占庭皇帝)Constantine (Byzantine emperor)Hideyoshi 丰臣秀吉Oliver Cromwell 奥利弗•克伦威尔伊凡雷帝Ivan the Terrible (Tsar)Justinian 查士丁尼Genghis Khan 成吉思汗Mahomet 穆罕默德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威廉一世 William I (Duke of Normandy, the Conqueror, King of England) Yoshida Doctrine 吉田主义Robespierre 罗伯斯庇尔Catherine the Great 叶卡捷琳娜大帝Charlemagne 查理曼大帝Sun Yat-sen 孙中山Khrushchev 赫鲁晓夫军事基地military basemilitary coup军事政变军费开支military expenditures军事援助military assistance军事一体化military integration军事干预military intervention军事挑衅military provocation军事技术革命military-technical revolution相互威慑mutual deterrence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demilitarization of outer spacearmed force 军队, 武装力量大规模报复massive retaliationWM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preemption 先发制人巡航导弹cruise missile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弹道导弹防御洲际弹道导弹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中程弹道导弹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theater missile defense(TMD)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低烈度冲突low-intensity conflict第一次打击战略first-strike strategy第二次打击能力second-strike capacityatomic bomb 原子弹战略武器strategic weapon战术武器tactical weaponnaval blockade 海上封锁海军naval force空军air forceland force 陆军arms race 军备竞赛arms control 军备控制海军实力naval capabilityPentagon 五角大楼维和行动peace keeping operation防务政策defense policyguerilla war游击战信息战information warfare (IW), infowarmercenary 雇佣军open sea 公海 high seas international waters 公海;国际水域 outer space 外层空间领土完整territorial integrity领土管辖权territorial jurisdiction领水territorial water领空territorial air领海territorial sea领海范围limits of territorial sea增长极限论limits-to-growth propositionPersian Gulf War 海湾战争印巴战争Indo-Pakistani WarVietnam War 越南战争常规战争conventional warwar by proxy 代理人战争Indo-Chinese War 中印战争just war 正义战争有限核战争limited nuclear war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postmodern war 后现代战争total war 总体战争Korean War 朝鲜战争preemptive war 先发制人的战争Crimean War 克里米亚战争[krai'miən]Falklands War 马岛战争Franco-Prussian 普法战争Russo-Japanese War 日俄战争Opium War 鸦片战争['əupiəm]Great Northern War 北方战争太平洋战争War of PacificThirty Years War 三十年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伯罗奔尼撒战争[,peləpə'ni:ʃən] Boer War 布尔战争Boer ['bəuə; bɔ:]nuclear weapons 核武器nuclear free zone无核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on-first usenonlethal weapon 非致使武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核查verification反核运动antinuclear movements核威慑nuclear deterrence核冬天nuclear winter核技术nuclear technologynuclear age 核时代全面禁止核试验CTB, Comprehensive test ban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和平解决争端 peaceful settlement of disputes和平红利peace dividend和平共处peaceful coexistence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institutional peace theory 制度和平论partnership of peace 和平伙伴关系genocide 种族屠杀apartheid 种族隔离racial discrimination 种族歧视ethnic cleansing 种族清洗ethnocentrism 种族优越感国际组织:The Andean Pact 安第斯条约集团NAFTA,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欧盟)部长理事会(即 欧盟理事会)the COREPER, 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常驻代表委员会the Dayton Peace Accords 代顿协议ASE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东南亚国家联盟community sense 共同体意识economic integration 经济一体化EMU,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经济与货币联盟ECJ,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欧洲法院EC, European Community 欧洲共同体the European Council 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注:1)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欧盟理事会2(俗称欧盟部长理事会the C ouncil of Ministers )1 Council of Europe:欧洲委员会,是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国际法地位、并且为联合国观察员身份的国际组织,是欧洲整合东欧进程中最早成立的机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是一本国际性的跨文化研究期刊,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该期刊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跨文化沟通、跨文化适应、多元文化主义、国际教育等。

该期刊的目标读者是研究和实践跨文化交流的学者、教育工作者、社会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

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这些人可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并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合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每年出版四期,每个问题都包含多篇文章。

这些文章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撰写,他们在自己领域内拥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文章经过同行评审后才被接受发表,确保了其质量和准确性。

该期刊涵盖了多种类型的文章,包括原始研究、综述文章、评论文章等。

其中原始研究是最常见的类型,它们通常介绍新的理论或方法,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综述文章则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评论文章则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探讨和评价。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的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跨文化沟通跨文化沟通是该期刊的一个重要主题。

文章介绍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地进行沟通,并探讨了不同文化间存在的语言、行为和价值观差异对沟通的影响。

2.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是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时,个人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该期刊的文章介绍了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探讨了跨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3.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是指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种族和性别等差异,认为这些差异是社会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来源。

该期刊的文章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实践和政策,并介绍了如何促进社会包容性和平等性。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词汇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词汇

国际关系专业英语词汇buffer state 缓冲国statecraft 治国术comprehensive power 综合国力dual nationality 双重国籍host country 东道国vassal state 附庸国protectorate 保护国a defeated country战败国satellite state 卫星国victorious nation战胜国neutrality stated, neutral country 中立国neutralized stated 永久中立国Axis Powers 轴心国nonaligned state 不结盟国家signatory state of the treaty (convention) 缔约国hegemonic state 霸权国political science 政治学comparative politics 比较政治学low politics 低级政治high politics 高级政治politics of scale 规模政治Realpolitik 现实政治bureaucratic politics 官僚政治political geography 政治地理politicization 政治化political psychophysiology 政治精神心理学ecopolitics 生态政治学political elite 政治精英zero-sum game 零和游戏nonzero-sum game 非零和游戏game theory 博弈论two-level game or two-tier game 双层博弈paradigm 范式localization 本土化irreversibility 不可逆转性convention 常规deconstruction 解构balance of power 均势association agreement 联系协定exclusivity 排他性critique theories 批判理论equilibrium 平衡globalization 全球化identity 认同或特性spill-over 外溢relative gain 相对收益absolute gain 绝对收益interdependence 相互依赖loyalty-transferring 效忠转移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public domain 公共领域public choice theory 公共选择理论interstate transaction cost 国家间交易成本transaction benefit 交易收益interests group 利益集团prisoner’s dilemma 囚徒困境transferring rights 权利让渡anarchy 无政府状态constitutionalism 宪政asymmetric information 信息不对称quant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定性分析transactionism 交流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e 复合相互依赖case study 个案研究theoretical framework 理论体系dialectical method 辩证法world system theory 世界体系理论alienation 异化natural selection 物竞天择pagan 异教徒falsification 证伪appeasement 绥靖asymmetrical strategy 不对称战略representative forms of government 代议制政府dependency theory 依附理论tele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电讯革命containment policy 遏制政策counterculture 反主流文化dewesternization 非西方化nonlinearity 非线性utilitarian philosophy 功利主义哲学supply-side economics 供应学派经济学rational actor model 理性行为体模型classical liberal school 古典自由主义学派decentralization 分散化utopian theory 乌托邦理论normative theory 规范理论value judgment 价值判断class struggle 阶级斗争mirror image 镜像comparative study 比较研究cybernetic theory; cybernetics 控制论predictability 可预测性cross-cultural comparative analysis 跨文化比较分析marginalization 边缘化assured destruction 确保摧毁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homogeneous civilization 同质文明[,h m 'd i:ni s, ,h u-]homogenization 同质化Heterogeneou 异质化[,het r u'd i:nj s] futurology 未来学clash of civilizations 文明的冲突theoretical foundation 理论基础grand theory 大理论information revolution 信息革命ideological conflict 意识形态冲突barbarism 野蛮状态lobbying 游说nonwhite people 有色人种metaphysics 形而上学long-circle theory 长周期理论resource theory 资源理论autonomous 自治case study 案例研究cyclical theory 周期理论shared ideas 共同观念global governance 全球治理the nature of man 人性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civil society 市民社会ideology 意识形态brain trust 智囊团bandwagon 搭便车autarky 自给自足, 闭关自守atrocity 暴行democratization 民主化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宪政民主current history approach 当代史方法end of history 历史终结socialization 社会化self-fulfilling prophecy 自我实现的预言structural violence 结构性暴力survival of the fittest 适者生存xenophobia 仇外, 排外ontology 本体论Copenhagen School 哥本哈根学派duality of structure 结构二重性internalization 内化institutionalization 制度化secularization 世俗化think tank 思想库public goods 公共物品non-tariff barrier 非关税壁垒informal agreement 非正式协议tariffs reduction 关税减让Tariffs Union 关税同盟reciprocity 互惠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业革命Industrial Age 工业时代antitrust law 反托拉斯法industrialization 工业化stock market clash 股票市场崩溃floating exchange rate 浮动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 固定汇率currency exchange rate 外汇汇率gold standard 金本位financial institution 金融机构economic determinism 经济决定论economic 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sanction 经济制裁economic circle 经济周期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跨国公司money laundering 洗钱energy crisis 能源危机Uruguay Round 乌拉圭回合surplus value 剩余价值interest rate 利率balance of trade 贸易平衡trade deficit 贸易赤字treasury bond 公债central bank 中央银行free market system 自由市场体系urbanization 城市化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customs union 关税同盟emerging market 新兴市场stagflation 滞胀nondiscrimination 非歧视原则nontariff barriers (NTBs) 非关税壁垒package deal 一揽子交易market failure 市场失灵bourgeoisie 资产阶级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民族自决national liberation 民族解放racial issue 种族问题ethnic identity 民族身份ethnic conflict 种族冲突geopolitics地缘政治sea power 海权land power 陆权air power 空权Balkan 巴尔干Age of Exploration 地理大发现时代Geoeconomics 地缘经济学Indochina 印度支那Formosa 福尔摩萨Pacific Rim 环太平洋地区heartland 大陆心脏Latin American 拉丁美洲Strait of Malacca 马六甲海峡continental country 大陆国家Kashmir 克什米尔geographic location 地理位置Serbia 塞尔维亚Shatter belt 破碎地带Netherlands 尼德兰Eurasia 欧亚大陆lebensraum 生存空间core-periphery model 中心-边缘模式Global North 北方世界Global South 南方世界人名Karl W. Deutsch 卡尔•多伊奇Francis Fukuyama 弗朗西斯•福山Hans J. Morgenthau 汉斯•摩根索Jean Monnet 让•莫内Joseph S. Nye 约瑟夫•奈Kenneth N. Waltz 肯尼思•沃尔兹Hugo Grotius 雨果•格劳秀斯Jean Bodin 让•博丹William Olson 威廉•奥尔森John Ikenberry 约翰•伊肯伯里Harold Nicolson 哈罗德•尼科尔森《外交学》Francesco Guicciardini 弗朗切斯科•圭恰迪尼《意大利史》Thomas Hobbes 托马斯•霍布斯Henry Kissinger 亨利•基辛格Robert Gilpin 罗伯特•吉尔平Arnord Wolfers 阿诺德•沃尔弗斯Edward Karl 爱德华•卡尔Peter Katzenstein 彼得•卡赞斯坦George Kennan 乔治•凯南Stephen Krasner 史蒂芬•克拉斯纳Paul Kennedy 保罗•肯尼迪John Ruggie 约翰•鲁杰Niccol Machiavelli 马基雅维利John Mearsheirmer 约翰•米尔斯海默Adam Smith 亚当•斯密David A. Baldwin 大卫•鲍德温Thucydides 修昔底德Raymond Aron 雷蒙•阿隆Stephen Walt 斯蒂芬•沃尔特Martin Wight 马丁•怀特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Alexander Wendt 亚历山大•温特Brace Russett 布鲁斯•拉西特Immanuel Wallerstein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Jean-Jaques Rousseau 让•雅克•卢梭Sir Ernest Satow 欧内斯特•萨道义爵士《外交实践指南》John Locke 约翰•洛克Jeremy Bentham 杰里米•边沁France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Hedley Bull 赫德利•布尔Herbert Butterfield 赫伯特•巴特菲尔德George Canning 乔治•坎宁Socrates 苏格拉底Plato 柏拉图Benedict de Spinoza 本尼迪克特•德•斯宾诺莎Dante 但丁Lassa Oppenheim 拉萨•奥本海Joseph A. Schumpeter 约瑟夫•A•熊彼特Hans Kelsen 汉斯•凯尔森V oltaire 伏尔泰Montesquieu 孟德斯鸠John Courtney Murray 约翰•考特尼•默里Reinhold Niebuhr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John Dowey 约翰•杜威Denis Diderot 丹尼斯•狄德罗Erasmus 伊拉斯谟Ludwig Feuerbach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Benjamin Franklin 本杰明•富兰克林Homer 荷马Graham T. Allison 格雷汉姆•艾利森Tommaso Campanella 托马索•康帕内拉David Hume 大卫•休谟Jack S. Levy 杰克•列维Walter Lippmann 沃尔特•李普曼Quincy Wright 昆西•赖特Susan Strange 苏珊•斯特兰奇Richard Ashley 理查德•阿什利David Mitrany 戴维•米特兰尼Charles de Visscher 查理•德维舍Michael W. Doyle 迈克尔•多伊尔John Hertz 约翰•赫茨Fredric Latzel 弗里德里希•拉采尔Rudolf Kjellen 鲁道夫•契伦Karl Haushofer 卡尔•豪斯霍夫Nicolas Spykman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Sir Halford Mackinder 麦金德Douhet 杜黑Alfred Thayer Mahan 艾尔弗雷德•马汉David Mitrany 戴维•米特兰尼Alexander Hamilton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Stanley Hoffmann 斯坦利•霍夫曼Kenneth W. Thompson 肯尼思•汤普逊Robert O. Keohane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Cox 罗伯特•考克斯Friedrich von Hayek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John W. Burton 约翰•伯顿Morton Kaplan 莫顿•卡普兰John Ikenberry 约翰•埃肯伯里Arnold Toynbee 阿诺德•汤因比Francois de Callieres 弗朗索瓦•德•卡利埃《外交的艺术》Abraham de Wicquefort 亚伯拉罕•德•威克福,《大使及其职能》Robbery Jervis 罗伯特•杰维斯Barry Buzan 巴里•布赞Joseph Grieco 约瑟夫•格里科Sigmund Freud 西蒙•弗洛伊德Jurgen Habermas 尤尔根•哈贝马斯George W. F. Hegal 黑格尔Immanuel Kant 伊曼纽尔•康德Walter Lippmann 沃尔特•李普曼Thomas Aquinas 托马斯•阿奎那Fernand Braudel 费尔南•布罗代尔Karl von Clausewitz 凯尔•冯•克劳塞维茨Christopher Columbus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Auguste Comte 奥古斯特•孔德Herodotus 希罗多德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Richelieu 黎塞留John L. Gaddis 约翰•加迪斯Herbert Spencer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Oswald Spengler 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德国历史哲学家)Talleyrand 塔列朗Caliphate 哈里发Joseph Stalin 斯大林Dwight D. Eisenhower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 Doctrine 艾森豪威尔主义Harry Truman 哈里•杜鲁门Truman Doctrine 杜鲁门主义Jimmy Carter 吉米•卡特Ronald Reagan 罗纳德•里根Thomas Jefferson 托马斯•杰斐逊Coolidge 柯立芝Monroe Doctrine 门罗主义Richard Nixon 理查德•尼克松Nixon Doctrine 尼克松主义Winston Churchill 温斯顿•丘吉尔Woodrow Wilson 伍德罗•威尔逊Wilsonianism 威尔逊主义Neville Chamberlain 内维尔•张伯伦Adolf Hitler 阿道夫•希特勒Otto von Bismarch 奥托•冯•俾斯麦Napoleon Bonaparte 拿破仑•波拿巴Alexander the Great 亚历山大大帝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Augustine 奥古斯丁Frederick the Great 腓特烈大帝Prince Metternich 梅特涅亲王Charles de Gaulle 戴高乐Yassir Arafat 阿拉法特Julius Caesar 凯撒Brezhnev Doctrine 勃列日涅夫主义Abbas I 阿拔斯一世Constantine (Byzantine emperor) 君士坦丁(拜占庭皇帝)Hideyoshi 丰臣秀吉Oliver Cromwell 奥利弗•克伦威尔Ivan the Terrible (Tsar) 伊凡雷帝Justinian 查士丁尼Genghis Khan 成吉思汗Mahomet 穆罕默德Peter the Great 彼得大帝William I (Duke of Normandy, the Conqueror, King of England) 威廉一世Yoshida Doctrine 吉田主义Robespierre 罗伯斯庇尔Catherine the Great 叶卡捷琳娜大帝Charlemagne 查理曼大帝Sun Yat-sen 孙中山Khrushchev 赫鲁晓夫军事防御military base 军事基地military coup 军事政变military expenditures 军费开支military assistance 军事援助military integration 军事一体化military intervention 军事干预military provocation 军事挑衅military-technical revolution 军事技术革命mutual deterrence 相互威慑demilitarization of outer space 外层空间的非军事化armed force 军队, 武装力量massive retaliation 大规模报复WM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preemption 先发制人cruise missile 巡航导弹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弹道导弹防御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洲际弹道导弹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 中程弹道导弹theater missile defense (TMD)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low-intensity conflict 低烈度冲突first-strike strategy 第一次打击战略second-strike capacity 第二次打击能力atomic bomb 原子弹strategic weapon 战略武器tactical weapon 战术武器naval blockade 海上封锁naval force 海军air force 空军land force 陆军arms race 军备竞赛arms control 军备控制naval capability 海军实力Pentagon 五角大楼peace keeping operation 维和行动defense policy 防务政策guerilla war 游击战information warfare (IW),infowar 信息战mercenary 雇佣军open sea 公海high seas,international waters 公海;国际水域outer space 外层空间territorial integrity 领土完整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领土管辖权territorial water 领水territorial air 领空territorial sea 领海limits of territorial sea 领海范围limits-to-growth proposition 增长极限论Persian Gulf War 海湾战争Indo-Pakistani War 印巴战争Vietnam War 越南战争conventional war 常规战争war by proxy 代理人战争Indo-Chinese War 中印战争just war 正义战争limited nuclear war 有限核战争preventive war 预防性战争postmodern war 后现代战争total war 总体战争Korean War 朝鲜战争preemptive war 先发制人的战争Crimean War 克里米亚战争[krai'miən] Falklands War 马岛战争Franco-Prussian 普法战争Russo-Japanese War 日俄战争Opium War 鸦片战争['əupiəm]Great Northern War 北方战争War of Pacific 太平洋战争Thirty Years War 三十年战争the Peloponnesian War 伯罗奔尼撒战争[,peləpə'ni:ʃən]Boer War 布尔战争Boer ['bəuə; bɔ:] nuclear weapons 核武器nuclear free zone 无核区non-first use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nonlethal weapon 非致使武器Chernobyl nuclear accident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verification 核查antinuclear movements 反核运动nuclear deterrence 核威慑nuclear winter 核冬天nuclear technology 核技术nuclear age 核时代CTB, Comprehensive test ban 全面禁止核试验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peaceful settlement of disputes 和平解决争端peace dividend 和平红利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共处democratic peace 民主和平论institutional peace theory 制度和平论partnership of peace 和平伙伴关系genocide 种族屠杀apartheid 种族隔离racial discrimination 种族歧视ethnic cleansing 种族清洗ethnocentrism 种族优越感国际组织:The Andean Pact安第斯条约集团NAFTA,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欧盟)部长理事会(即欧盟理事会)the COREPER, 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常驻代表委员会the Dayton Peace Accords 代顿协议ASE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东南亚国家联盟community sense 共同体意识economic integration 经济一体化EMU,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 经济与货币联盟ECJ,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欧洲法院EC, European Community 欧洲共同体the European Council欧洲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1)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欧盟理事会2(俗称欧盟部长理事会the Council of Ministers)EMS,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欧洲货币体系EU, European Union 欧洲联盟the European Commission欧盟委员会31Council of Europe:欧洲委员会,是由爱尔兰、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瑞典、意大利和英国通过1949年5月5日在伦敦签订《欧洲委员会法规》所成立,具有国际法地位、并且为联合国观察员身份的国际组织,是欧洲整合东欧进程中最早成立的机构。

国际关系考研题库推荐书

国际关系考研题库推荐书

国际关系考研题库推荐书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

考研国际关系专业,需要对这一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国际关系考研题库书籍,这些书籍不仅能够帮助你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以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的实际运作。

#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1. 《国际政治理论》 - 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N. Waltz)- 这本书是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详细阐述了国际政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

2. 《世界秩序》 -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以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分析了国际秩序的历史演变和未来趋势。

3. 《国际关系史》 - 保罗·W·施罗德(Paul W. Schroeder)- 该书提供了国际关系历史的宏观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国际体系的演变。

#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 - 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 这本书将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动态。

2. 《全球化及其不满》 -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 斯蒂格利茨批判性地分析了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1. 《国际法原理》 - 汉斯·凯尔森(Hans Kelsen)- 凯尔森的这本书是国际法领域的经典,为理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联合国与国际组织》 - 托马斯·G·韦斯(Thomas G. Weiss)- 韦斯的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和运作方式。

# 当代国际问题1.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 - 罗伯特·J·阿特(Robert J. Art)和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 该书探讨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和挑战。

加拿大卡普顿大学CBU工商管理硕士招生简章教学内容

加拿大卡普顿大学CBU工商管理硕士招生简章教学内容

加拿大卡普顿大学(CBU)----工商管理硕士招生简章一、卡普顿大学简介:卡普顿大学(CBU的前身建于1953年,1974年成为一所学院。

位于新斯科舍省悉尼市。

目前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超过1000名国际刘学胜在卡普顿大学学习,卡普顿大学不仅鼓励在校学习的学生从事实践和就业,并通过安排带薪实习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

卡普顿大学(CBU原名不列颠海角大学,是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大学。

不列颠海角大学建于1953年,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的教学模式在加拿大为首创,融文学、理工、科技贸易于一体。

卡普顿大学在2015年加拿大权威大学排名《麦克林杂志》评选的加拿大基础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十八名。

卡普顿大学的教育理念是提供有关联、有意义和循序渐进的课程,商学院的MB课程(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是北美独一无二的。

卡普顿大学(CBU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新斯科舍省,大西洋沿岸的海滨城市-悉尼,它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加拿大移民部处理中心总部就设立在此;当地文化丰富,交通便利,内陆机场距CBU 仅几分钟路程。

二、卡普顿大学荣誉:—加拿大公立大学毕业生满意度评比,全面教育经验全国第一;-2006年加拿大公立大学毕业生满意度评比,教学质量全国第■*-.-2007年加拿大公立大学毕业生满意度评比,92 %学生会推荐朋友和家人入读CBU全国第一;—教师和学生比例为1: 16,加拿大最小;—毕业率全国第二,就业率极高。

三、MBA#录项目优势:1、中加两国唯一中英文授课留学项目。

卡普顿大学是中加两国教育部共认的正规公立大学,经过卡普顿中国办公室申请,允许卡普顿大学举办中英文授课的MBA教育项目,此项目打破了留学先国语言关的常规。

给予想去留学而英语为达标的学生提供了便利的留学机会。

2、中英文相结合,语言无障碍学习:跨越语言障碍的壁垒,前期语言未达标的学员,可通过我处直接申请CBU正式录取,第一学期学习从教材到授课主要使用中文,循序渐进过渡到英文。

秘制国际关系常识

秘制国际关系常识

国际关系理论: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的研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开始发展的,目的是要解释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行为的发生原因,进而预期未来的发展。

不过国际关系理论也是长期以来就在其他社会科学的作品发展的。

如许多人指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现实理论的先驱。

其中包括,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也都进一步阐释现实主义理论。

同样,自由主义也从康德和卢梭的著作中浮现。

康德被认为是第一个阐述民主和平论的人。

所以,当代定义的人权与自然法所定义的人权有着不少的差异,格劳修斯则在人道的根基上阐释了人们应该享有的普通权利。

从二十世纪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也对国际关系理论有重大的影响。

欧洲联盟
一般超越民族国家的形式。

国际关系学者BARRY BUZAN便指出,由于世界上的一些地区仍存在前现代的国家,也因此以维斯特法轮制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地区无疑是削足适履。

维斯特法轮将国际视为国际关系的唯一参与者,但现在快速发展的咨询技术使得全世界的人们能够更快更轻易的进行交流。

因此,在这方面也难以用维斯特法轮的制度来解释。

同时,资讯技术的飞速增长,也使得一些非政府的实体组织能跨越距离限制,更快速的进行交流协调,使他们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影响力。

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导论

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导论

国际关系学的边界一直模糊不清。跨学科性。
斯蒂芬· 沃尔特认为,国际关系学“自冷战结束以来出 现 了巨大的变化”,冷战后成长起来的国际事务专业学 者
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 际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国际行为体(actor)是国际政治社会中最主要 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行为主体,即主权国家, 非国家行为主体,即国际组织、跨国政党、跨国 公司等等。
国际合作
合作被定义为一组关系,这组关系不是建立在压制或强 迫之上的,而是以成员的共同意志为合法的基础的。当 国际行为体通过政策协调,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与其他 行为体的实际偏好相一致时,合作就会出现。作为政策 协调过程的后果,当一个政府实际采取的政策被它的同 伴们视为是对自己目标的认定时,政府之间的合作就会 发生。(罗伯特· 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 中的合作与纷争》) 主观认知与客观利益两个方面的趋同。 Harmony, Cooperation, Discord.
网站 /politicalscie nce/ (网上资料引用的规范:the author(person or institution), the title of the Web page, the date(if available), and the Web address.) /vl/ 有众多国际关系网站地址目录
国际关系学是大国的学科
斯坦利· 霍夫曼将国际关系学称为“一种美国的社 会科学”(an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 教席并设置国际关系课程。这被认为是国际关 系学科建立的标志。 1925年,法国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 1927年,德国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

国际关系知识点概括

国际关系知识点概括

国际关系知识点概括国际关系是研究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理解世界格局和国际事务的基础。

本文将概括介绍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包括国际关系的概念和历史、主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大国关系和地区合作等内容。

一. 国际关系的概念和历史1. 国际关系的定义与发展:国际关系是指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的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稳定。

国际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但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国家体系和国际法的发展密切相关。

二. 国际关系理论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主流理论,它强调国际政治竞争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行动者,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力量和国家利益的竞争。

2.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强调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

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利益,减少战争和冲突。

3. 构造主义:构造主义强调社会建构和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构造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由国家和其他行为者之间共同创造的,观念和认同是影响国际行为的关键因素。

三. 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1. 联合国:联合国是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成立于1945年。

它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合作、促进人权和国际法的实施。

2.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负责管理国际贸易规则的组织,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减少贸易壁垒。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协调全球金融体系和促进国际金融合作的机构。

四. 大国关系和地区合作1.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间的关系。

两国在经济、安全和文化等领域有广泛的合作和竞争。

2. 欧洲联盟: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旨在促进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与繁荣。

3. 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经济合作机构,致力于促进区域贸易和经济一体化。

五. 国际冲突与解决1. 战争与冲突:战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约瑟夫·奈【英文标题】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Relevance of Theory to Practice【作者简介】[美]约瑟夫·奈(Joseph S. Nye,Jr.),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哈佛大学杰出服务教授、阿曼苏丹(the Sultan of Oman)国际关系教授。

曾任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及副国务卿帮办【内容提要】国际关系理论曾经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同时,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促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

学术界和决策圈存在着一定固有的区别,但近些年来二者的鸿沟在日益加大。

学术界和政府应当采取一系列举措来加强合作和了解,促进二者间的双向互动,学者们也应当加强务实性,密切同政府的联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理论/理论与实践/政策制定/学术界在实践中,理论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实现其目标,人们需要至少是初步的因果意识,以及简化和解释现实的手段。

如果我要求你描述一下在过去一小时内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你就必须进行简化,否则你将再现六十分钟的所有细节。

如果我要求你实现某个目标,你需要知道什么样的行动会有所成果。

这是基本智慧,也是约翰·M·凯恩斯(John M. Keynes)那句经常被人引述的名言:“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观念的影响,却往往早已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①因此,问题不在于理论是否与实践相关,而是什么理论与之相关,以及那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他们不可避免会运用的理论的来源和局限。

理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系列可进行普遍化的关于因果关系的命题,而这些命题在范围、简约性(parsimony)、解释性、规范性、处方性推论(prescriptive implications)方面差别很大。

有些理论关注国际系统,有些注重国家,有些则关注个人层面。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国际关系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Relations代码-国际事务与公共

国际关系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Relations代码-国际事务与公共

二级学科:国际关系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Relations代码:030207一、专业领域简介(中英文)国际关系学主要研究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特别研究关系到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国际战略问题、大国关系、国别外交、国际组织等。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硕士点是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专业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该硕士点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挪威、芬兰、瑞典、冰岛、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设有极地政治(海洋政治)、东亚国际关系以及环境政治与外交等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极地特色和海洋特色。

该硕士点导师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西亚非洲》、《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太平洋学报》、《东北亚论坛》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多项。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ainly studies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specially issues about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Pattern, such as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problems, major power relationships,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Postgraduate Program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was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ce 2010. The major consists of 6 teachers, including 3 professors, 2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2 lecturer.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 has formed partnership with colleges in U.S, Canada, Japan, South Korea, India, Singapore, Russia, Germany, Norway, Finland, Sweden, Iceland, etc. The program, with distinct oceanic and polar features, now has developed research on Polar Politics(Ocean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East Asia, Environment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 etc.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关系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

国际关系理论课程说明书

国际关系理论课程说明书
[3]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詹姆斯·多尔蒂,阎学通:争论中的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教学网站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
(瑞典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
四、教学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知当前国际关系重要理论以及影响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问题,熟悉联合国与主要大国在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分析国际关系的核心理论与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分析当前热点问题。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学时 /学分
48/3
授课范围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三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和地点
周三1~3节,政史楼A-303教室
人数
限制
36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从普遍关注的中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讲起,对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与决定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对国际关系理论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专业阐述,并讲解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国际社会学派、建构主义、政治经济学、外交政策与智库、关键议题与方法论争鸣等核心议题。
同上
第10周
第09讲 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概念(中英文资料)(续三)
同上
第11周
第10讲 国际关系理论基本概念(中英文资料)(续四)
同上
第12周
第11讲 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中英文资料)
同上
第13周
第12讲 国际关系:自由主义理论(中英文资料)
同上
第14周
第13讲 国际关系:国际社会学派(中英文资料)
《国际关系理论》课程说明书
一、主讲教师信息
姓 名
徐祗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NORMAN PATERSO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Carleton University加拿大卡勒顿大学诺曼·帕特森国际事务学院46.547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structor: David B. CarmentFall Term, 1997Office: Paterson Hall 2A54 Friday 8:30-11:30Office Hours: TBA Paterson 2A46E-mail: dcarment@ccs.carleton.caCOURSE DESCRIPTION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vide between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gap is artificial and unnecessary.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bridge it,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while each situation has unique features, understanding general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n help practitioners formulate sound policy.The seminar is guided by some basic questions. How is knowledge abou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cquired? How can peace and cooperation be achieved and maintained in a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How can theory be applied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licy? To address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this seminar will: (1) discuss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and images that influence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 provide through lectures and assigned readings,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theoretical works; (3)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 key concepts and methodologies used by scholars in their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4) appl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re are two phases of study in this seminar. The first part of the seminar will introduce some of the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is introduction provides the framework for a study of major debates with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se debates focus on, among other things, the limits to cooperation and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managing conflict among stat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expected to apply the theory they have learned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simulation involving other university teams throughout North America, South America, Asia and Europe (East and West). As they attempt to implement policy initiatives and work in teams to resolv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students will confron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ssues in a context that provides an authenticity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ity. The objective is to enable participants to create and test organizational skills, understan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international issues, appreci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approaches to world problems, and use computers for multi-nation communications. The class will represent Canada for the 1997/1998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is intended to focus on a few primary issue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se issues are related; it is not intended to cover all international issues that exist today. The main subgames are: International Trade, International Debt and Development, Global Environment, Human Rights,World Health, Arms Control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Classes will consist of lectures, student presentations, preparation for the simulation and on-line computer simulation.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come to class having done all the required reading and prepared to contribute and listen to viewpoints of other students.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rite an individual work of 15-pages based on th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 the simulation. There will be a group presentation based on the issue paper presented midway through the course. The grading for the course is as follows:Peer Evaluation (within policy groups) 10%Group Evaluation (across policy groups) 10%Issue Paper (group project) - 5 pages 15%ICONS simulation (October 21 - November 22) 15%Class participation 20%Final Individual Paper - 15 Pages 30%SUGGESTED READINGStudents are not required to purchase any single text for the course.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texts that are very useful as general guid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You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consult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Hobbes, T. Leviathan (London: 1968). chs.13,14,17. Selections are also found in Vasquez, J.A.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s-Cliff: 1986).Holsti, K.J. The Dividing Discipline (Toronto: 1985).Kegley, C. W. & Wittkopf, E.R. The Global Agenda: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4th ed. 1995).Machiavelli, N. The Prince (London: 1961) chs. 5, 9 17. Selections are also found in Vasquez, J.A.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s-Cliff: 1986).Viotti, P. R. & Kauppi, M. V.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Realism, Pluralism and Globalism (London: 1993).PART ON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1. September 5 - The Meaning of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quired:Banks, Michael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scipline: Asset or Liability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zar, E. E. & Burton, J. eds.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olution (Lynne Rienner, 1986).Mansbach, R.W. & Ferguson, Y. H. "Values and Paradigm Change: The Elusive Quest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Kauppi, P. and Viotti, M.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MacMillan, 1989).Stein, J.G.; Risse-Kappen, T. "Symposium: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8, no. 2, 1994).Suggested:Barkin, S. "Legitimate Sovereignty and Risky States" in Schneider, G. and Weitsman, P. eds Enforcing Cooperation (St. Martin's Press, 1997).Puchala, D. J. "The Pragmatics of International History" Mersh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April, 1995).Singer, J.D. "The Incompleat Theorist: Insight Without Evidence"in Vasquez, J.A.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s-Cliff: 1986).Additional Items:* assign students to working groups* discuss requirements for individual essay and in-class presentations* review conference list and agenda items* there will be a small fee for registering in the simulation* important: each group should meet to prepare the first draft (2 page outline) of their issue papers. This first draft is to be distributed in class and discussed on Friday September 26. Students should use the list of agenda items for upcoming ICONS conferences as a guide when developing their respective proposals and recommendations.* INTERNET: in addition to conventional research material, student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use INTERNET resources to obtain information for their papers. The main ICONS Web site provides several useful links to government documents, treaties and other resources./icons/icons.htmlMacro Perspectives2. September 12 - Realism and Neo-RealismRequired:Gilpin, R.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2, 1984).Morgenthau, H. Politics Among Na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chs. 1,3,15.Suggested:Grieco, J.M. "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 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1988).Levy, J.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Crocker, C., Hampson, F. and P. Aall, eds. Managing Global Chaos (USIP Press, 1996).Powell, R.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Neorealist-Neoliberal Debat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8, no. 2, 1994).Sylvester, C. Feminist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Post Modern Era (Cambridge, 1994) Chapters 1 and 2.3. September 19 - Neo LiberalismRequired:Axelrod, R.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1984) chs. 2,4.Stephen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6, no. 2, 1982). pp. 1-21.Keohane, R.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n Keohane, R. 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Suggested:Nolan, J. ed. Global Engagement (Brookings, 1994) Chapters 1 and 2.Vayrynen, R. "International Stability and Risky States: The Enforcement of Norms in Schneider, G. and Weitsman, P. eds. Enforcing Co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