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初三上学期试卷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物理初三上学期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运动。
B.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则该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 只要有力作用于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会发生改变。
2、下列现象中,哪一个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A. 水蒸发过程中温度下降
B. 糖溶解于水后整个杯子的水都变甜了
C. 铁块很难被压缩
D. 冬天室外晾晒的衣服会结冰但最终仍能干燥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5秒内通过了25米的距离。
不计空气阻力,该物体的加速度是:
A. 2 m/s²
B. 5 m/s²
C. 10 m/s²
D. 20 m/s²
4、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8°。
根据斯涅尔定律,该介质的折射率是多少?
A. 0.5
B. 1.5
C. 2
D. 2.5
5、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秒内通过的距离为50米,则该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A. 5米/秒
B. 10米/秒
C. 2米/秒
D. 4米/秒
6、已知一块金属的质量为2千克,体积为250立方厘米,求该金属的密度是多少克每立方厘米?
A. 8克/立方厘米
B. 80克/立方厘米
C. 0.0125克/立方厘米
D. 0.00125克/立方厘米
7、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下列哪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
A、物体的速度增量
B、物体的位移增量
C、物体受到的合力
D、物体的质量变化率
8、一个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质点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变化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变化
C、质点的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小都随时间变化
D、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保持不变
9、当一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突然撤去所有外力,则该物体将会:
A. 立即停止
B. 做减速直线运动,最终停止
C. 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做加速直线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2、关于光学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光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
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其单位是_______ 。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千克(kg)。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假设推力为5N。
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是10m/s,如果在2秒内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90度,那么在这2秒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m/s。
4、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10N的推力,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5N,那么物体在推力作用下将如何运动?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6m/s,运动时间为120s,则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______m。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物体与斜面的夹角为30°。
已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4m/s²。
求:
(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初速度;
(2)物体下滑5秒后的速度。
第二题
题目: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2 m/s²。
物体运动2秒后,其速度是多少?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已知狭缝宽度为d,光的波长为λ,屏幕与狭缝的距离为L。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求条纹间距;
(2)如果将狭缝宽度变为原来的2倍,光的波长保持不变,条纹间距将如何变化?请解释原因。
第二题
题目:
小明在进行一项关于能量转换的实验,他发现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1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
不计空气阻力,求:
(1)物体落地前的动能;
(2)物体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
(3)若物体落地时与地面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达到的高度为4米,求反弹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
第三题
题目: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米尺、秒表、天平。
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水平轨道上,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
2.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时撞击木块,用米尺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
3.改变小车的质量m1,重复步骤1和步骤2。
4.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θ,重复步骤1和步骤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
(2)在实验步骤中,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的目的是什么?
(3)若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kg斜面倾斜角度θ小车滑行的距离s/m
1.010°0.50
1.015°0.75
1.510°0.60
1.515°0.90
(4)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一个改进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苏科版物理初三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运动。
B. 如果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则该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C.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D. 只要有力作用于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必定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如果一个物体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或者所受的所有外力相互抵消(即合外力为0),那么这个物体将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要么是静止不动,要么是以恒定速度沿直线移动。
选项A忽略了当物体已经以一定速度运动且无阻力情况下的持续运动可能性;选项B错误地认为静止是唯一可能的结果;而选项D则忽视了力的方向和大小对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具体影响,因此正确的选项是C。
2、下列现象中,哪一个不能用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A. 水蒸发过程中温度下降
B. 糖溶解于水后整个杯子的水都变甜了
C. 铁块很难被压缩
D. 冬天室外晾晒的衣服会结冰但最终仍能干燥
答案:D
解析:分子动理论主要描述了物质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并
且这些粒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选项A中的水蒸发是因为表面的水分子获得了足够的能量克服液体内部的吸引力逃逸到空气中去,这期间带走热量导致温度降低;选项B 说明了扩散现象,表明糖分子通过不断运动均匀分布在整个溶液中;选项C反映了固体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吸引力,使得它们之间距离难以减小。
然而,选项D描述的现象——冬天衣服上的水分先凝固成冰然后逐渐升华消失——主要是相变过程,并不直接涉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性质,故此选项D不符合题目要求。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5秒内通过了25米的距离。
不计空气阻力,该物体的加速度是:
A. 2 m/s²
B. 5 m/s²
C. 10 m/s²
D. 20 m/s²
at2),其中(s)是位移,答案:A 解析: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s=1
2
(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已知(s=25)米,(t=5)秒,代入公式得(25=1
a×52)。
2
=2)m/s²。
因此,正确答案是 A。
解这个方程,得到(a=25×2
52
4、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8°。
根据斯涅尔定律,该介质的折射率是多少?
A. 0.5
B. 1.5
C. 2
D. 2.5
答案:B 解析:斯涅尔定律的公式是(n1sinθ1=n2sinθ2),其中(n1)和(n2)分
别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空气的折射率(n1)可以认为是1,因为空气的折射率接近1。
代入已知数值,得到(1×sin30°=n2×sin18°)。
由)和(sin18°)的值略小于0.3,所以(n2)的值应该略大于1.5。
在给定的选于(sin30°=1
2
项中,最接近这个计算结果的答案是 B,即折射率为1.5。
5、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10秒内通过的距离为50米,则该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A. 5米/秒
B. 10米/秒
C. 2米/秒
D. 4米/秒
【答案】A. 5米/秒
【解析】速度定义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此题中,物体在10秒内通过的距离为50米,所以速度v = 路程 / 时间 = 50米 / 10秒 = 5米/秒。
6、已知一块金属的质量为2千克,体积为250立方厘米,求该金属的密度是多少克每立方厘米?
A. 8克/立方厘米
B. 80克/立方厘米
C. 0.0125克/立方厘米
D. 0.00125克/立方厘米
【答案】A. 8克/立方厘米
【解析】密度定义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此题中,金属的质量为2千克,即2000克;体积为250立方厘米,所以密度ρ = 质量 / 体积 = 2000克 / 250立方厘米 = 8
克/立方厘米。
7、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下列哪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
A、物体的速度增量
B、物体的位移增量
C、物体受到的合力
D、物体的质量变化率
答案:C
解析: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
A、B和D分别描述的是速度、位移和质量的变化,但不是加速度的定义。
8、一个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质点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变化
B、质点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不断变化
C、质点的速度大小和加速度大小都随时间变化
D、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质点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由于运动方向不断改变,速度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选项A错误。
加速度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称为向心加速度,它的大小不变,但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C和D均错误,因为在匀速圆周运动中,速度大小不变,加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变化。
9、当一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突然撤去所有外力,则该
物体将会:
A. 立即停止
B. 做减速直线运动,最终停止
C. 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做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会保持静止状态,而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不变。
因此选项C正确。
10、一个小球从斜面顶端滚下,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小球在滚下的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
A. 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 动能全部转化为势能
C. 势能逐渐减少,动能逐渐增加
D. 动能逐渐减少,势能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在忽略空气阻力的理想情况下,小球从斜面顶端滚下时,其重力势能会随着高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少,同时动能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因此,选项C正确描述了能量的转化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关于声音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B、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C、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答案:ABCD
解析:声音的传播确实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所以A正确。
声音的音调确实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B正确。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C正确。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确实约为340米/秒,所以D正确。
因此,选项ABCD都是正确的。
2、关于光学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光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D、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答案:ABCD
解析:凸透镜确实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A正确。
凹透镜确实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B正确。
光的反射定律确实描述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所以C正确。
光的折射现象确实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所以D 正确。
因此,选项ABCD都是正确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其单位是_______ 。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常用单位是千克(kg)。
答案:kg
解析: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千克,符号为kg。
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和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这种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N。
假设推力为5N。
答案:5N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已知推力为5N,因此摩擦力也为5N。
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是10m/s,如果在2秒内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90度,那么在这2秒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 m/s。
答案:0 m/s
解析:由于物体在2秒内改变了运动方向,但未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位移为0。
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所以平均速度为0 m/s。
4、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10N的推力,如果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5N,那么物体在推力作用下将如何运动?
答案: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物体受到的推力为10N,摩擦力为5N,因此净力为推力减去摩擦力,即10N - 5N = 5N。
由于净力不为0,物体将加速运动。
但由于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的初始状态,如果物体初始处于静止状态,则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将在净力的作用下开始加速;如果物体初始已经在运动中,则将继续以原速度加速。
因此,根据题目描述,可以认为物体在推力作用下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为6m/s,运动时间为120s,则该物体通
过的路程为 ______m。
答案:720m
解析: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即 v = s/t。
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可得s = v × t = 6m/s × 120s = 720m。
所以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为720m。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物体与斜面的夹角为30°。
已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为4m/s²。
求:
(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初速度;
(2)物体下滑5秒后的速度。
答案:
(1)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初速度为0m/s。
(2)物体下滑5秒后的速度为20m/s。
解析:
(1)由于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其初速度v₀为0m/s。
(2)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v₀ + at 其中,v是最终速度,v₀是初速度,a是加速度,t是时间。
已知初速度v₀ = 0m/s,加速度a = 4m/s²,时间t = 5s,代入公式得:
v = 0 + 4m/s² × 5s = 20m/s
因此,物体下滑5秒后的速度为20m/s。
第二题
题目:
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2 m/s²。
物体运动2秒后,其速度是多少?
答案:
物体运动2秒后的速度是4 m/s。
解析:
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v0+at]其中:
-(v)是物体的最终速度,
-(v0)是物体的初始速度,
-(a)是物体的加速度,
-(t)是物体运动的时间。
题目中给出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所以初始速度(v0=0)m/s。
加速度(a=2)m/s²,运动时间(t=2)s。
代入公式得:
[v=0+2×2=4 m/s]
所以,物体运动2秒后的速度是4 m/s。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一束单色光通过一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已知狭缝宽度为d,光的波长为λ,屏幕与狭缝的距离为L。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求条纹间距;
(2)如果将狭缝宽度变为原来的2倍,光的波长保持不变,条纹间距将如何变化?请解释原因。
答案:
(1)条纹间距为(y=λL
d
)。
(2)条纹间距将变为原来的一半。
原因是根据单缝衍射的原理,条纹间距与狭缝宽度成反比。
当狭缝宽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条纹间距就会减半。
解析:
(1)根据单缝衍射的原理,光通过狭缝后会发生衍射,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条纹间距(y)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y=λL d ]
其中,(λ)是光的波长,(L)是屏幕与狭缝的距离,(d)是狭缝的宽度。
(2)当狭缝宽度变为原来的2倍,即(d′=2d)时,条纹间距(y′)将变为:
[y′=λL
d′
=
λL
2d
=
1
2
⋅
λL
d
=
1
2
y]
因此,条纹间距变为原来的一半。
这是由于衍射条纹的间距与狭缝宽度成反比的关系。
第二题
题目:
小明在进行一项关于能量转换的实验,他发现一个质量为0.5kg的物体从1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下。
不计空气阻力,求:
(1)物体落地前的动能;
(2)物体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
(3)若物体落地时与地面发生弹性碰撞,反弹后达到的高度为4米,求反弹过程
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
答案:
(1)物体落地前的动能:
[E k=1
2
mv2]其中,(m=0.5)kg,(v)是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首先计算物体落地时的速度:
[v2=2gℎ][v2=2×9.8×10][v2=196][v=√196][v=14 m/s]然后计算动能:
[E k=1
2×0.5×142][E k=1
2
×0.5×196][E k=49 J]
(2)物体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
[W=mgℎ][W=0.5×9.8×10][W=49 J]
(3)反弹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
物体反弹后达到的高度为4米,因此重力所做的功为:
[W
反弹=mgℎ′][W
反弹
=0.5×9.8×4][W
反弹
=19.6 J]
由于物体与地面发生弹性碰撞,动能和势能转换,动能的变化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解析:
(1)动能的计算利用了动能公式,通过计算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代入公式得到动能。
(2)重力做功的计算利用了功的定义,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反弹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动能的变化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即物体在反弹过程中动能减少的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第三题
题目: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米尺、秒表、天平。
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水平轨道上,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
2.将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时撞击木块,用米尺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
3.改变小车的质量m1,重复步骤1和步骤2。
4.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θ,重复步骤1和步骤2。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
(2)在实验步骤中,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的目的是什么?
(3)若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kg斜面倾斜角度θ小车滑行的距离s/m
1.010°0.50
1.015°0.75
1.510°0.60
1.515°0.90
(4)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一个改进实验方案,以减小误差。
答案:
(1)在实验中,用天平测出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m是为了保证小车从斜面顶端滑
mv2),动能与质量成正比,为了保证到底端时的速度相同,因为根据动能公式(E k=1
2
实验的可比性,需要控制质量不变。
(2)测量小车滑行的距离s的目的是为了计算小车滑行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从而得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时的加速度,进而根据动能定理或运动学公式计算小车的速度。
(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当斜面倾斜角度相同时,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说明动能越大。
•当小车和木块的总质量相同时,斜面倾斜角度越大,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说明斜面倾斜角度越大,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4)改进实验方案:
•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电子秤和激光测距仪,以提高质量的测量精度和小车滑行距离的测量精度。
•减少空气阻力对小车的影响,可以在实验环境中使用封闭轨道,或在实验过程中将小车置于风洞中。
•使用更均匀的斜面材料,减小斜面粗糙度,以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增加实验次数,取平均值以减少偶然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