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
(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
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
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
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
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
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
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
二、语文阅读理解
2.
在拐角处等我
安宁
①那是我最敏感脆弱的年少时光,16岁,读高一。
②在同学的眼里,我是个成绩优异又大大咧咧的女孩,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但照样意气风发。
我也不像骄傲的张小凡,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谁都爱理不理。
男生们都说,“看张小凡的下巴,都快抬到天上去了!学习好点,长得漂亮点,有什么了不起呢!不过是个农村来的,哪比得上人家安安。
”
③没有人知道,其实我不愿意这样一次次地被人家拿来与张小凡作比较,尤其不愿意听到“农村”这两个字眼。
我的父母,若是农民也就罢了,但他们却是从农村来到这个城市的最底层,最卑微的居民。
母亲在一家医院做洗衣工,双手长年累月都是破裂红紫的;而父亲,则蹬着一辆三轮车,大街小巷地跑着拉散客。
偶尔,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会看到父亲迎着风,吃力地蹬着三轮车从校门口驶过。
④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违背约定,在校门口停留的。
父亲一直都为我这个女儿而感到骄做,所以每个周六下午,不管有多少挣钱的活计,他都不会去做,只为拉我这唯一的客人。
我借着校门口车太挤看不清他,还有我作为学生干部要给老师汇报工作为由,让父亲在离校门口约有一百米的拐角处等我。
⑤张小凡与我一样,会等到所有学生都走了,才离开教室。
她是个非常用功的女孩,所以周六放学后,也要留在学校看书。
而我,就在她均匀的呼吸里,一边“哗哗”翻着课本,一边祈祷她快些离开。
这样,就不会在拐角处,被她瞥见我隐藏在从容里边的尘灰。
⑥可是,张小凡却总是在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后,才安静地离开。
照例是轻扬着下巴,眼神冷静淡定。
每每听着她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渐行渐远,我的心,才会倏地沉下来,继而迅速地收拾好书包,冲出门去。
⑦每次父亲老远看到我,都会开心地按铃。
我迎着这清脆的铃声走过去,总会觉得愧疚,然后便恨张小凡。
若不是她,父亲也不会饥肠辘辘地等我那么久。
⑧又一个周六,我在张小凡走后,向学校外的百米拐角处飞奔。
无意中一歪头,在拐角的另一侧,竟看见张小凡正坐在一个人工改装的电动三轮车里,冲着车上一个农民工一样朴实的男人,说笑着什么。
男人在发动车的时候,看上去似乎很费力,最后是张小凡下车来帮忙后,车才突突地被发动起来。
⑨车走出去很远了,我才试探性地问父亲:“刚才那个男人,你认识吗?”父亲沉默了片刻,才轻声回道:“只是说过几句话,他的左腿在工地上落下残疾,只好开电动三轮车出来拉活,他的女儿几次让他去校门口等,他都不肯,该是怕女儿的同学看见了,难为情吧。
”⑩在父亲淡淡的讲述里,我突然有些难过。
我终于明白了张小凡沉默又倔强的眼神,明白了她周六的晚归,只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
明白我和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皲.裂():
饥肠辘.辘():
2.第⑤段的加点词语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②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说说其好处。
4.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我”的父亲的形象。
5.请说说文末句子“明白我与她之间,相差的不只是成绩”有什么含义。
1.jun 皮肤暴露在寒冷中或风中而发生裂口或变粗糙。
lu 形容十分饥饿。
2.“均匀”写出张小凡的内心十分从容平静。
而“哗哗”写出了“我”内心其实十分着急,并没能静下心来看书,“从容”“意气风发”都是我用来掩盖内心自卑和虚荣的遮羞布,这两个词体现了张小凡和我的不同。
3.插叙。
写张小凡的父亲也在学校外百米拐角处等女儿的原因,揭开事情的真相,使情节曲折有致,突出张小凡的优秀品质。
4.是一位吃苦耐劳,理解体贴女儿,并能包容女儿的伟大的父亲。
5.“我”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让父亲在拐角处等“我”好久,张小凡却多次主动提出让父亲去校门口接他,“我们”之间差的不只是成绩,是儿女对父亲的一份体贴和关爱,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做人的坦荡胸怀。
手心里的文字
李桂芳
①这是一场教育学考试,是一场事关老师们切身利益的考试,国为只有拿到考试合格证,才有资格参加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评定.
②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女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左顾右盼一阵后,开始慌乱地看着我,又捋起袖子看了看表。
③看上去,她是要有所行动了!
④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怎么能自己考试作弊呢?我最看不起这样的老师了。
⑤果然不出我所料,她东张西望一阵后,紧张的伸开了自己的左手。
⑥我几大步跨到了中年女人面前,威严地朝她伸出手,示意她把手心里的“字条”给我。
⑦女人慌乱而茫然地看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像一只被猛兽突然捉住的小羊羔。
我心里闪过一丝同情,可片刻即逝——对待这样的老师,必须坚持正义。
⑧女人没给我“字条”,只是重新攥紧了手,无辜地看着我。
我突然讨厌起她的装模作样来,于是再次固执地伸出手,示意她快点“缴械”。
女人依旧一副与她无关的表情,没理睬
我,又开始埋头答题。
⑨我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挑衅,终于怒火中烧。
女人见我真生气了,顺从地摊开了她的左手掌。
⑩我终于看清了那些文字。
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是泪水—感动的泪水顺颊而下。
①那些文字是这样的:给张哥买胃药,两盒;给苏成带英语磁带;10点30分,李乐开始手术,我必须赶到;12点给刘民的父亲打电话,汇报他的学习情况。
①我没能看下去,只硬咽着附在她耳边轻声说:老师,对不起,您慢慢考,打扰了!女人朝我笑笑,那笑里满是疲惫,却又满是温暖。
③10点20分,女人提前交卷了,因为10点30分,他的学生要手术了。
(《教师博览》2012年第13期)1.阅读全文,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第①段强调这场考试的重要性有什么作用?
3.小说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请在括号里写上合适的词语。
怀疑——同情——()——()——()
4.第①段画线句子中“疲惫”和“温暖”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请分析文中女教师和“我”各自的形象特点。
1.一位女教师参加考试时,因为看写在手心里的文字而被怀疑舞弊。
2.为下文写“我”怀疑女老师舞弊做铺垫,与女老师考试时心神不宁和提前交卷对比,反衬出老师的伟大而无私的爱心。
3.讨厌生气(发怒),感动
4.不矛盾,“疲惫”是由于女老师既要忙于教学和复习迎考,又要为学生们操心劳碌而显得疲惫不堪。
“温暖”是由于女老师富有爱心,待人随和,笑起来使人觉得温暖。
5.文中的女教师,是一位拥有无私爱心和崇高师德的好老师,“我”是一个公正严明却也善解人意的人。
3.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们在自己的水城一声不响的钓鱼。
父亲钓到、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们欢呼雀跃的大鱼。
儿子12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
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
突然,男孩的钓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渔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
“他钓到了一条王鮭,个头不小。
”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地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
我知道,一旦鮭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
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都不成功。
鮭鱼猛地向下游蹿去,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钓竿。
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简防水靴的边缘。
王鮭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钓竿不停地左右扭动。
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男孩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柴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钓竿不放。
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
保罗抓起渔网向男孩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
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
这时候鮭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人那片灌木丛里。
我们都预备着听到渔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
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新一扑,紧追着鮭鱼钻进了茂密的灌木丛。
我们都呆住了。
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
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生蛙被逮住了。
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生鱼从树丛里倒退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条大约14千克重的王鮭。
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走几步。
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
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
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鮭鱼到底有多重。
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过程,细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将“儿子”
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
拉据战→→与鱼周旋→→捕鱼成功
2.“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
”请揣摩男孩此时的心理。
3.文章结尾时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请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当孩子艰难地和王鮭“搏斗”时,他选择了“袖手旁观”,你赞同他这样的做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1.沉入深水区拖入灌木丛
2.抓这么大的鱼,可累坏我了,但是我坚持下来了,依靠自己战胜了困难,终于抓住了罕见的王鲑,真高兴,我为自己骄做。
3.表明父亲深爱儿子,为儿子能捕到大鱼感到骄傲;尊重儿子的劳动成果,让儿子自己做决定;点题;突出文章的中心;勇敢、执着,自信,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4.文中的父亲是一位关爱儿子,尊重儿子,懂得让儿子独立,有自己独特教育方式的父亲。
示例一:我赞同他的做法,这样能培养儿子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得到成长。
示例二:我不赞同他的做法,让儿子独立解决问题也要有个度,像文中万一儿子被鱼拖下水,可能连救都来不及,这是有很大危险的。
(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4.
为了奖品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清用钢笔写字!”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
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提摸的倔强。
②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
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激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③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
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④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
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
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⑤我心杯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
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
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
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
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⑥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
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
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
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⑦
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
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
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
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
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
人群中一片哗然。
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
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
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
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⑧
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
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⑨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⑩
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学和获得的奖品。
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填写下列空格。
3. 文章结尾写道:“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请你谈谈“我”为什么愧疚。
4.有人觉得“为了奖品”这个标题不是很好,请你结合全文,自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5.
拯救老妈
余显斌
他特别烦老妈,一会儿敲门进来,让他吃饭;一会儿又拿一件衣服,给他轻轻披在肩上。
他屡次受到影响,气坏了,一白眼睛说:“老妈,你不能安静一点儿啊?”
老妈拿着一盘水果,长叹一声,张张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无声地走了出去,轻轻地关上门。
他安下心来,又进入了新的战斗中。
这是一款新开发的游戏,叫作《拯救母奈》,大概是从一个古老神话《沉香救母》中衍出来的。
老妈被捉,压在一座名叫“千仞不倒山”的大山下,受尽折磨和苦难。
作为儿子,必须去救老妈,。
他披盔戴甲,手里拿着一把威力无穷的降魔刀,亮光闪闪,一路冲杀过去。
路上,有雷神,有雨神,有二郎神,甚至还有齐天大圣拿着金箍棒赶来阻拦。
他用尽全力,可是,沿路总有杀不尽的妖魔鬼怪,打不完的各路神仙。
他有些心焦火急,一头汗珠。
可又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天黑了,他打到深夜,实在受不了,他会趴在来上,打上一个哈欠。
天亮了,他揉一下眼睛,接着开始。
饿了的时候,手一伸,旁边放着吃的东西,是老妈悄悄送来的。
老妈每次来,站在他身边望一会儿,想说什么,怕他生气,又没有说,轻轻走了出去。
他拿过东西,两下吞咽下去,接着又开始游戏。
渐渐地,他感到,老妈没再来啰嗦了。
屋子里静静的,甚至没有了老妈的一丝声音。
老妈已经出去了。
当时是他闯关最紧张的时候,隐隐约约中,他听到老妈一声叹息。
然门响了,又轻轻关上了。
太阳光照在窗户上,亮亮的,如一片温馨的水光,然后又移到椅子上,接着又慢慢移到脚下。
天,再次黑了,他感到有些饿了,甚至能听到肚子里咕咕地叫着。
他本能地伸伸手,去拿旁边的食物吃,可是旁边空的,什么也没有。
他的手机此时响起来,他没工夫接,继续忙着。
手机响个不停,真讨厌。
他想,将手伸进兜里,关死手机。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打败了二郎神,接着又打败骑着风火轮冲来的哪吒,让他提着他的火尖枪,逃回姥姥家去了。
最后,他腾云驾雾,规尽变化,与斗战胜佛大战一千回合,两人惺惺相惜,结成生死之交,相偕飞向千仞不倒山。
站在山顶,他大喊一声:“老妈,我来救你了。
”随着喊声,一刀剁下去,神山被缓缓剖开,老妈从山中缓缓走出。
他和老妈相拥,泪如雨下。
他胜利了,伸伸腰,走出游戏。
天,已经彻底黑了。
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
他终于想起老妈,大声喊道:“妈,妈—
”没人答应,屋内是一片怕人的空寂,还有浮荡周身的孤独。
他猛地想起,老妈出去两天多了,怎么还不回来,甚至也不来个电话?
他转了两圈,突然一拍昏沉沉的脑袋,忙打开关死的手机,叩响了老妈的号码。
手机响了一会儿,那边通了,他问:“妈,你在哪儿?”
那边,是一个陌生的声音,告诉他,这是医院,赶快来。
他一惊,愣了一会儿,然后疯了一样向医院跑去。
赶到地方,在走廊里,他看到,几个护士,用一张白床单包裹着一个刚刚停止呼吸的女病人,向外缓缓推去。
那人,正是他的老妈,患急性病死去的老妈。
他睁着眼睛站在那儿,耳边一片空静。
手机突然又响了,一个声音问:“有人给你订了份外卖,请问,你在家吗?现在可以送来吗?”
他的泪一涌而出,扑过去喊道:“妈,别离开我。
”他知道,那份外卖,一定是老妈临死前担心他没吃饭,在病床上给他订下的。
那时,当老妈挣扎在死亡线上时,他正在网上,竭力拯救着那位虚幻的老妈。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第9期)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文中两次写妈妈“想说什么,又没有说”,你认为妈妈想对儿子说什么?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写到“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过的荣耀,同时也有一种虚脱,一种彻心彻肺的饥饿”,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4.有人说这篇小说妈妈帮儿子叫外卖部分和前文内容无关,属于画蛇添足,你怎么认为?。